宫泽贤治童话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图研究

2014-02-17 15:55吴琳茜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童话

吴琳茜

内容摘要: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是一部色彩鲜活、寓意深刻的童话作品,完整呈现了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图,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本文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通过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进而构筑宫泽贤治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宫泽贤治 童话 人与自然 和谐构图 生态平衡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也日益严重。20世纪中后期至今,地球环境愈发脆弱,生态失衡问题更加突出,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的唯一选择。准确认识生态失衡的症结并形成共识,以此为依据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及儿童文学巨匠。在家乡岩手县独特风土、家庭浓厚宗教氛围、东京生活实践体验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宫泽贤治形成了具有时代超前性的生态平衡思想。《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以下简称《狼》)收录于宫泽贤治生前唯一出版发行的童话集《要求繁多的料理店》中,该童话是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完整写照,是贤治童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以人与自然为主体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中日学界围绕《狼》展开了广泛研究与深入思考,王信峰论述了童话《狼》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人类行为的不足[1];益田胜实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狼》进行了文明批判,从“施恩”与“恶作剧”两方面指出自然形象具有两面性[2];西成彦从“殖民主义的开端”这一新的角度分析了《狼》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3];田中末男从现代文明视角出发结合日本传统自然观,论述了宫泽贤治的森林思想及其超前于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思想[4]。目前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缺乏对《狼》中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面分析,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尚待深入系统研究,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也需进一步挖掘

本文以《狼》为例,立足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通过深入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原初和谐

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只能依靠自然界维持生存,“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1](81)。如何认识该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狼》提供了准确的答案。

《狼》以岩手山的火山爆发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火山平息后在火山灰的滋养下,原野和山丘上逐渐生出了草,长出了树,最后形成了四座小山,“这些小山都还没有名字,只是各自随意地琢磨着‘我就是我了”[2](22)。《狼》的字里行间传递着“自在自然”不受人类干预的“原生自我”讯息。

随着带着农具与大刀的人类(四男、三女、九孩童)在深秋到来,自然的原生自在状态发生了改变。初到的人类对自然充满原始的敬畏,在自然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在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前总先获得自然的同意。人类在这里对自然进行了最原始的改造,他们伐木、造屋、劈柴、翻地、刀耕火种、收集动物们没能搬走的栗子,依附自然,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这里过上了简单幸福的生活。《狼》中孩子们会有打闹,妇女们则劈劈啪啪地把打架的孩子揍一顿,但传递给读者的完全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欢喜快乐。自然对新成员的到来表现了极大的热忱,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也被盖上了人类的印记,由原生自在阶段转化到了人化阶段。此外,童话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四座小山在漫长的冬天用尽全力为人类阻挡寒风的画面,凸显了自然“真、善、美”的内涵。

冬去春来,春种夏长。谷物丰收,耕地多了,小屋由初到的一间变成了春天的两间再到秋天的三间,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改善,“大家都非常高兴,连大人们都手舞足蹈的”[2](25)。可在一个寒冷的早上,最小的四个小孩不见了,“大家发疯似地到处寻找”[2](25),怀着对自然的畏惧,人类拿着各种农具在最近的狼山找到了四个孩子。看到的却是孩子们围着火堆吃着烤栗子和蘑菇,群狼环绕跳舞歌唱的场景。人类仍然感到孩子们的安全受到威胁,齐声喊道:“狼殿下,狼殿下,请把孩子还给我们”[2](27)。群狼不能理解人类的行为,“一时好像不知所措,有些惊慌地四下看了看,最后一窝蜂地向森林的更深处逃去”[2] (27)。群狼其实并无丝毫恶意,其真实目的是竭尽所能帮助孩子们抵御寒冷,因为前一年冬天四座小山阻挡寒风的行动还不能够彻底帮助人类驱除寒冷,“小孩子们还是感到很冷,总是把冻得红肿的小手贴在嘴边呵着气,几乎要将手吞进喉咙里头了,叫喊着:‘好冷,好冷!”[2](25)出于对狼的感谢,人类回去后做了粟米年糕作为礼物送到了狼山中。

狼是日本本土唯一生存过的肉食动物,但由于人类的大规模猎杀于1907年灭绝。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狼族信仰,狼古代由念做“大神(Ookami)”。该信仰与山岳信仰紧密相连,狼被看做是山神的使者、化身,被认为是懂人言、晓道义的圣兽,现今仍是日本熊野、但马以及若狭地区的神社寺庙所作护身符的核心元素。明确“狼”在日本文化中的内涵,利于我们理解贤治在童话的最初阶段将其作为自然的集中代表的用意。“狼”的形象的引入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体现与人类相比自然力量的强大;二是符合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三是通过狼对人类释放的善意使得自然对人类的包容、真诚、赐予、庇护与顺从跃然纸上。

初到这片土地的人类依附自然获得成品或者对自然进行初级改造取得基本的生存资料。该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是在自然中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前总先获得自然的同意;二是人类寻找丢失的孩子时因为畏惧而带上了各种农具;三是称呼狼为狼殿下。童话的该部分表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初期人类社会处于敬畏与依附自然阶段,故事情节发展至此,人与自然两相欢喜,这种原初而纯净的和谐是贤治的梦想,也令读者心向往之。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童话中作者用“磨得锃亮锃亮”描述人类携带的农具,而该词多用于形容武器。由此表明农具对人类而言是生产工具,对于自然而言却含有武器的意味。童话中的这一细节透露作者是站在自然的立场思考问题。“锃亮锃亮”一词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序幕,也为人类的行为定下了基调,为后文中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设下了伏笔。

二.和谐失衡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优越感渐渐滋生,对自然的原始敬畏不复存在,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第三年,孩子成了十一个,有了两匹马,庄稼由于施了烂草、腐树叶及马粪也有了更好的收成。在一个地上结冰的早上,人类想继续开荒扩土,却发现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具全都不见了。尽管发生了如此糟糕的事情,但人类此时已没了上一年的慌乱,尽管人类还拥有大片刀,但大家这次什么都没拿。最后发现农具被山男藏在了笊篱之下。山男看到人类时,“便张开大嘴‘哇地大叫了一声”[2](29),此时故事中孩子们喊叫着就要跑开与大人们的毫不畏惧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再次反映了人类对未知自然本能的畏惧。“山男非常惶恐地用手挠了挠头站了起来。大家各自拿上自己的农具向山外走去”[2](29)。而此时山男却在林子喊道:“你们也给我拿粟米年糕来!”[2](29)

山男因为了解第一年狼山事件的始末,想要粟米年糕所以才将农民们的农具藏起来了[5]。此处粟米年糕在童话中第二次出现,与第一次出于对狼的由衷感谢而送粟米年糕到狼山中不同,人类在人情往来层面,做了粟米年糕送到狼山和笊篱山。

在日本“山男”又称作山中妖怪或怪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友好,通过帮助人类以获得烟草、食物等。本阶段贤治使用“山男”形象取代“狼”作为自然的代表,“山男”已部分具备“人”的属性,“人物”形象及其特征的设置与形象耐人寻味,人类对自然的“人化”效应跃然纸上。与上阶段的原初和谐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本阶段人类由自然的依附者变成了利用与改造者,而自然由人类的庇护者变成了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的受害者,人与自然力量强弱的相对位置发生了转换,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谐逐渐失衡,人类处在了利用与改造自然的阶段。

三.和谐的再构建

随着人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的索取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第四年,童话将人与自然的拉锯呈上纸面。“平坦的地方都已经成了田地。又增加了木屋并建起了大堆房,而且马也有了三匹”[2](29)。秋天收获后,人类“都在想今年做多少粟米年糕都没问题了”[2](29)。可是一个遍地冰霜的早晨,粟米一下子全没了。

“大家各自随意地拿上武器……”[2](30)“随意”二字表明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的优越感进一步膨胀,对自然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人类在黑坂山所提供信息的帮助下找到了偷走粟米的盗贼山。贤治将盗贼山刻画为一个“长着一双黑手,个子又高又大的男人”[2](31)。这一阶段人类与自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故事中对盗贼山的描写采用了“咆哮”[2] (32)等字眼,而人类的反应是“毫不相让”[2](32)。

在自然态度的巨大反弹面前,众人“也有些害怕,面面相觑,准备逃走”[2](32)。故事若自此结束,依靠对自然的索取而得以生存的人类将要面临的将是一个饥肠辘辘的漫漫寒冬,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这显然不是贤治期望的结果,四座山之源——岩手山的登场使得故事得以继续。岩手山制服了盗贼山,将粟米还给了人类。人类回去之后做了粟米年糕给送给四座小山,其中给盗贼山的最多,但其中却掺了些沙子。贤治不失时机的调侃了人类的包容缺乏、欺软怕硬与投机取巧。岩手山最后的话耐人寻味,“你们也不要往坏处想,因为盗贼山实在是想自己做粟米年糕吃,所以才偷了你们的粟米”[2] (32)。

“四座小山都成了人类的朋友,每一年冬天四座小山都会收到人类送来的粟米年糕,然而粟米年糕却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2](33)。本阶段贤治使用“黑男人”形象作为自然的代表,彻底用“人”的属性来定义自然,人与自然力量的强弱对比再次易位,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故事的最后人类与四座小山的关系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但人类送与自然粟米年糕只是在遭受惩罚后的一种得过且过的表面文章,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行为,而并非发自内心的思想自觉。故事结束,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再构建,人类进入到了被动保护自然的阶段,这种被动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今人类的现状。

四.宫泽贤治生态平衡思想分析

《狼》中粟米年糕的字眼贯穿全文,在“人类”方面,粟米年糕逐年增多,体现了人类力量的不断增强;在“自然”方面,对粟米年糕的诉求逐年增强;综合来看,粟米年糕作为人与自然交涉的纽带,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表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粟米年糕是童话作品故事展开与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深入挖掘粟米年糕隐藏的深刻含义是分析宫泽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宫泽贤治研究者谷川雁指出故事所处的时代是“后绳纹时代”[6]。在后绳纹时代,日本农业处于狩猎采集与烧垦农耕并存的原始状态,主要作物为粟米和稗子[7]。粟米年糕即是人类将从自然界收集的粟米捣碎蒸熟制成的糯米饼。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作为农学家的宫泽贤治对烧垦农耕的农业方式有较深的认识。在人类迁入以前童话中的森林拥有自身的物质循环即:大气、水、土壤、动植物这样一个封闭的物质循环;人类迁入后自然生态被人化,其种植的作物将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带出,人类若贪婪地想把作物的收成完全据为己有,势必破坏自然界原本的物质循环[8]。贤治对自然界的固有物质循环的透彻认识便是其生态平衡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童话中的和谐失衡阶段,宫泽贤治巧妙地通过山男把农民们的农具藏起来以求得粟米年糕的行为,将自然期望恢复其固有物质循环的诉求通过山男传递给人类,而在日益强大的人类面前,山男在人类发现他时只能发出婴儿般“哇”的叫声,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的这种诉求,仅在人情往来层面做了粟米年糕送到狼山和笊篱山,缺乏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保护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在童话中的和谐再构建阶段,贤治通过盗贼山偷人类的粟米,以及岩手山最后的话再次反复强调了自然想要恢复其固有物质循环的愿望,可是归根到底是谁偷了谁的“粟米”呢?endprint

《狼》中粟米年糕作为人与自然交涉的纽带贯穿始终,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宫泽贤治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的抽象过程贴切地通过粟米年糕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也向读者表明保持维护自然界固有物质循环是人类在认识与处理其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亦是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结语

近一个世纪之前,贤治通过童话《狼》从“人与森林最原始的交涉”[2](403)中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化规律,指出全面维护自然界固有物质循环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本质内涵,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此外,贤治也理智地察觉到了人类对生态平衡重要性认识的极其欠缺,其思想超越了时代,为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提出了药方,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狼》中人类由自然的绝对依附者演化为了自私、贪婪的索取者,由敬畏与依附自然阶段过渡到了利用与征服自然阶段,再到被动保护自然的阶段。当前人类正处于第三阶段,已不能再犯“粟米年糕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的错误,必须将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充分认识自身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对自然界良性物质循环的至关重要性,弘扬保护自然的时代精神,实现人类历史由被动保护自然阶段到“保护自然,和谐发展”阶段的顺利过渡。

注 释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1.

[2]宮沢賢治, 新修宮沢賢治全集(第十三巻)[M], 布川角左衛門発行. 東京: 筑摩書房. 1980, 21-33, 403.

参考文献

[1] 王信峰. 浅析宫泽贤治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的故事》为中心[J]. 现代语文, 2009,(9): 137-138.

[2] 益田勝実. 講座日本児童文学3[M]. 明治書院, 昭和49年.

[3] 西成彦. 森のゲリア[M]. 岩波書店, 1997.

[4] 田中末男. 宮沢賢治と環境思想(1)—『狼森と笊森、盗人森』の研究[J]. 朝日大学一般教育紀要, 2008, (34): 1-20.

[5] 赤坂憲雄, 吉田文憲. 『注文の多い料理店』考イーハトーヴからの風信[M]. 五柳書院, 平成7年.

[6] 谷川雁. 賢治初期童話考[M]. 潮出版社, 昭和60年.

[7] 田端宏, 桑原真人, 船津功, 関口明. 北海道の歴史[M]. 山川出版社, 平成15年.

[8] 岩城英夫. 自然と食と農耕[M]. 農山漁村文化協会, 昭和54年.

(作者介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童话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