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2014-02-17 17:00王毅武李晓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科学化现代化

王毅武 李晓琳

摘要:核心范畴是指既能够客观反映某一理论体系概念链条的本质内容,又能够充分体现该理论体系的特征、过程及其趋势的基本理论概括。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有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系列,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而且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管理在实践中行为要科学,理论上范畴要科学,阐释时结构与体系要科学,包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要科学。科学化既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要求、特征、逻辑与归宿,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现、实现与生命。

关键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范畴;科学化;概念链条;理论体系;效益价值;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41-04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门正在创建过程中的崭新学科,关于其核心范畴的研究,不仅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创新,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内在逻辑、理论体系与基本原则,是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西方管理学的著作中没有研究与设立“核心范畴”,其理论体系及概念与范畴链条也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实践与管理过程,是对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归纳、概括与总结,在明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及其相关内容,对于深化和完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实质内容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所谓核心范畴,是指既能够客观反映某一理论体系概念链条的本质内容,又能够充分体现该理论体系的特征、过程及其趋势的基本理论概括。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的系列,而且必须组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同时,还应当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特定的核心范畴对于所从属的理论体系有着关键性意义,对于所从属的概念链条有着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由于“剩余价值”这一核心范畴的确立,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经济学说;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由于“效益价值”这一核心范畴的确立,从而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内容;[1]在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中,由于“现代化”这一核心范畴的确立,从而对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基本内容的逻辑展开具有关键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这一新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范畴,就像不能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逻辑要求和理论主线一样。“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管理理论,根据一般核心范畴的基本要求对我们的启示,可以客观地将“科学化”确立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这里所谓的“科学化”,主要是指管理理论科学化和管理实践科学化两方面。理论的科学化包括外国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与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实践的科学化既包括过程与行为的客观性与适合性,也包括对理论的正确运用、检验与发展。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及其对实践的客观、公允、正确的归纳、概括与总结。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活动与规律的科学概括与总结;管理实践既是管理理论丰富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管理理论的唯一标准。显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是对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归纳、概括与总结。在中国,一方面,现代管理理论还很年轻,有待科学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与挫折,增强客观性、科学性极为重要。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的过程。面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科学化的任务更加繁重。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范畴的依据

科学化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基础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诉求与逻辑内涵决定的。

1.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定历程考察。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不但体现组织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与前程。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十分重视程序、规范与逻辑,尊重规律的意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追求科学性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从而保证了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及各项工作的预测性、计划性和适合性,为其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我国之所以近现代落后了,原因之一就在于存在着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制度与观念,特别是在管理实践中重经验、轻科学,重意志、轻逻辑,重传统、轻创新。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经验,与科学技术相比,其作用有限,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愈加满足不了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与科学观念的普及,科学化管理被逐步认可和接受,并不断从规范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化。应当说,管理规范化是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但是,现代管理不仅要求管理的规范性,而且要求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程序性与制度性、实践性与科学性多方面的统一。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管理越来越具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由粗放管理走向集约管理,由刚性管理走向柔性管理,从外延式管理走向内涵式管理,由规范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由“线管理”“面管理”走向“点管理”“体管理”。这一切的实质,其实都是管理“科学化”的体现。可见,“科学化”不但是我国现代管理理论进步与发展的关键词及其内在逻辑,而且把此确定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科学和必要的。

2.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一般状况考察。纵观现代管理理论,可以认为管理绩效是其核心范畴。这种认识是否适合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管理绩效范畴在中国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同样具有普适性。但是,中国又是一个特定的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其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同样具有特殊性。管理绩效固然重要,但就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而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科学化更重要,没有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科学化,管理绩效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诸多管理实践很大程度具有封建性、非科学性或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因而科学化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看,照抄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是不行的,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不行的,不尊重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不行的,包括范畴链条的建立,核心范畴的选择,理论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体系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创立与完善,也有一个科学化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不科学的理念与范畴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更不能用不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我们伟大的现代化实践。况且普适性也要与实践性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从管理的职能层面考虑,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现具体化、操作化,科学化既是手段,也是过程,还是归宿;从管理的传导层面考虑,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既是管理理论的实施过程,也是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过程。让科学化统辖管理、科学化控制管理;让管理实践体现科学化、管理实践实现科学化,实际上就是管理理论科学化;从管理的实践层面考虑,诸如资源管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文化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管理、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实质性管理过程,都必须科学化。因此,科学化贯穿管理全过程、各层面、各环节,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灵魂所在。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考虑,其实质性内容也要求不断地实现科学化。[2]可见,科学化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既是规范,又是要求,制约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全过程与全内容。

3.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在管理理论方面的必然反映。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与领先因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管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力。人们越来越体会到,没有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普遍化,组织的运行、发展、绩效、目标及其可持续性都将成为严重问题。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管理理论的发展不能不依托于社会进步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是一方面;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自身逻辑也要求管理主体的素质与水平蕴含相应的知识修养与理论基础,管理客体同样也因为社会进步而引致管理模式、方式、体制或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与管理理论的科学化是紧密依存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为管理理论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与平台;管理理论的科学化为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机制与保障。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科学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不仅依托我国的基本国情,更是理论发展的可靠保证。[3]

4.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范畴链条考察。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范畴链条系列,不难发现,都与科学化核心范畴密切相关,要么是其实现的路径与手段,要么是其体现的内容与形式,要么是其落实的过程与结果,要么是科学化核心范畴的深化、延伸、同质或转形。例如,体现管理职能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科学化核心范畴的实现路径与形式;体现管理传导的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是科学化核心范畴实现的手段、体现与具体化;管理模式、方式、幅度、层次、激励、沟通、评估、反馈、校正、纠偏、调适等概念或范畴不过是科学化核心范畴的实现或过程;管理效果、效率、效应、效能以及管理效益、理念、思想、理论其实是科学化核心范畴的要求或结果;管理绩效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化核心范畴的延伸或转型;民生与发展实际上也是科学化核心范畴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深化与发展,如此等等。正因为如此,从实证的角度看,科学化确实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总而概之,现代管理的本质要求是尊重客观,把握规律,实事求是,讲求绩效,其实就是注重科学性,实现科学性。

以上说明,在中国,管理理论的一系列范畴需要科学化,管理的一般环节与过程需要科学化,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也需要科学化。换言之,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建、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制约它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理念就是科学化问题,包括:实践中的行为科学,理论中的范畴科学,系统中的理论科学,包括理论发展的科学与理论创新的科学。归根结底,将科学化确定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实际上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管理绩效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实现形式,特别是,怎样才能使得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更有绩效,那就是追求与实现科学化。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范畴的实现形式

管理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重要和显著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也越来越具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范畴的实现形式直接体现在:

1.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卓绝奋斗的伟大追求。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实质问题是改善民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发展战略的客观与科学。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折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过程是不折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其出发点与归宿点、过程与实质不能不归结为民生与发展,是民生与发展之间的辩证逻辑。抓住民生与发展问题,就切中了新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这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最大科学!

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战略,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长期处于挫折甚至跌到了崩溃的边缘,重要原因就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诸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学的:因为政治管理的不科学,出现了反右斗争;因为经济管理的不科学,出现了大跃进;因为社会管理不科学,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管理不科学的存在,中国被折腾了几十年、现代化进程被推迟、“富民强国”之路再三受阻。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实际上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实现现代化,必须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不科学的理论只会继续再折腾。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意义在于“科学”: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发展科学。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于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理念、认识与经验进一步归纳、概括、深化与升华,才能体现“科学化”的本质诉求。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科学化”这一核心范畴,实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全面展开。

2.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理论主线,是指贯穿于特定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与内容中的具有制约作用与关键意义的内在逻辑。一般而言,成熟的理论学科都有自己相应的理论主线。例如:关于物质与精神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可以说是哲学的理论主线;关于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可以说是国际贸易学的理论主线;关于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理论主线,如此等等。[4]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有自己的理论主线,那就是民生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最早用民生主义把中国的大同主义与西方的社会主义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最初形态。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同时,他还指出:“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和外国是有相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指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到安乐,都不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由此可见,作为近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其核心就是要实业建国,走出一条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富民”与“强国”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更具有时代意义。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实质就是实现现代化之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从传统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世界各国都已经看到,中国正有条不紊地走着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

民生需发展,发展为民生,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民生为发展提供基本动力与内涵;发展为民生提供可能与基础。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民生与发展有机统一,经济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谋发展、促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与发展不能不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理论主线。

3.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生动实践。管理实践是理论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源泉,人类的管理活动与文明曙光是同时出现的,对于管理理论的概括可以追溯到所有文明古国。从管理的实践活动看,理性的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是文化层面的影响,后者是环境层面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通过影响管理者的感觉、理念、思想和判断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执行管理职能的效能和质量;环境的改善则直接体现着科学的进步。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美)开始通过规范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法)则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管理学开始以科学的姿态步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事实说明,很多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以及对它们的说明与处理,往往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所有制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制度的不合理、认识的不科学、操作的不到位、运行的不顺畅,其实多为管理不科学。必须承认,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本身就在生动的实践中;另一方面,生动的管理实践必然成就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虽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尚待建立,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正是从现实的生动实践出发,立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发展的、能动的、深化的、升华的实践活动中走向科学,体现与实现管理科学的功能与意义。

总之,人类文明随着社会大生产的日益商品化、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亦即成为资源配置形式的主体和现代管理的平台。与之相适应,管理的模式、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日趋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明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范畴,探索和建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富矿;西方的管理理论亦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现代管理的经验与理论也亟待概括与总结。然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思想、理论与学说的系统阐述几乎空白,更谈不上体系化与科学化。偌大的中国,在极为艰巨、复杂、长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管理理论是不行的。同时,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至今尚无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及其门类,这就为拓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和进一步发展、深化与完善提供了基本前提。

其次,任何一个成熟的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相应的概念链条与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与基本原则(基本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不例外。在明确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框架体系、逻辑内涵之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原创性地确定了自己的核心范畴——科学化。核心范畴的确立,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区别于其他管理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现代化,既能够揭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与实质,又能够阐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同时还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特征。同理,科学化这一核心范畴的确立是形成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一系列基本概念及其链条的前提与基础,更重要的是,其关系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一系列基本理论的展开。当然,核心范畴还可以使学科之间加以区别。以往的管理学没有概括与提炼核心范畴,这也是国内很多管理理论学科混淆不清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作为一门正在创建过程中的崭新学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将越来越人本化、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权变化、越来越知识化、越来越战略化、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可持续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化,亦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参考文献: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毅武,李晓琳.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

[3]何炼成,李忠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5]黄速建,黄群慧,等.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科学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