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红~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王旭红~
旭红专栏
王旭红哈尔滨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教育心理学专家、哈尔滨市快乐影响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咨询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硕士,英国注册临床催眠治疗师,英国临床催眠治疗协会终身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拥有14年的国内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7年的英国临床催眠治疗经验,主攻方向为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研究。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坚持再坚持教育的顽劣生——小小,他让我屡次尝到教育一个学生的万般滋味。
当年,领导对我委以重任,把我从初三学年调到初二最乱班级当班主任,其中那块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小小:他在襁褓中母亲就喝药弃他而去,父亲到异地谋生且早另有家室,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好不容易才将他抚养大。每次犯错班主任找到他的父亲,忙于生计的父亲对他只有一种简单管教方式就是毒打。不知道从哪天起,厌学的他渐渐拥有能够吸引老师眼球的“特长”:骂人、打架、吸烟、喝酒、早恋等中学生不应该做的他都做到极致。
也许是一回生两回熟吧,他由最初只是乜斜我几眼,到熟悉我的脾气秉性之后开始随心所欲——在厕所里吸烟被同伙供出,叫到警卫室接受教育已成家常便饭的他斩钉截铁地说,只要不让他爷爷来他就戒烟。对于这个经过“千锤百炼”的学生,我只有通过不露声色地关心他的衣食起居作为突破口。每次交谈,我似乎都能看到他心灵的窗户打开了一点儿。“无所谓,我无所谓……”刚刚接受教育的他,没心没肺地一转身又哼起了小曲。
听说他偶尔还是会利用我是女老师的弊端下课在厕所里吸烟,有时还找女生偷偷约会,或者逼迫弱小给他写作业……然而常在水边站哪有不湿鞋的?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一起在外面的冷风中站了许久。
“天下的老师都一样,都想把学习不好的品质差的弄回家!”我无语,默默地把这个纯粹的农村孩子带到他从没见过那么多书的三楼图书室,聊了一会儿理想人生之后,又带他到窗边俯视外面的一切,我又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给他讲故事。他的眼神告诉我他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但是习惯成自然的他总是禁不住种种恶习的诱惑,几天后依旧一错再错!
忽然有一天,他竟然变本加厉地群殴本班令他不爽的男生,险些踢瞎该生的眼睛。一气之下我打车去家访。“从来没有哪个老师为了差生来这个憋死牛的地方家访!”回来时他居然和我争着付车费!我猜想他心中那座冰山应该融化一点点了吧。
事实是,他的感动只是和鱼的记忆一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因为我的话语而改变,只有他依然故我。尽管他不止一次地安慰我说,你不知道曾经的我什么样子,我的变化已经很大了。我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关爱他五百次以后再放手,就算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我还是常常觉得身心疲惫。
在这里请心理专家分析一下,和我一起教会他对社会有所担当与付出,让我的爱再一次再一次重来!谢谢!(青冈县付老师)
案例中的女教师混淆了文艺青年的思维模式跟教师的职业思想体系,班主任把一部跟学生年龄差不多大的电视剧《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主题歌当成精神支柱,借此慰藉因工作不见成效引起的挫败感。其实,面对有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学生小小,歌曲中迷茫的情怀对于年轻的班主任,除了徒增悲怆情怀,几乎看不到建设性的意义。假设一个教师把歌曲中的幽怨哀伤用在自己文学世界也无可厚非,但是,将此思维方式纳入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育教学中,只能折射出班主任教师在职业素养方面亟待提高的内容非常多。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生命中的主要影响力来自家庭。学生身上呈现的行为与情绪问题不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照顾、引导方面出现了问题,其根源来自成年人。
因为,当成年人无力营造一种功能健全的家庭生活环境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性资源便会匮乏,比如,父母和谐的关系、对孩子生理与情感需求有积极正向的回馈等,在功能失调家庭中都是难以满足孩子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和有养分的土壤,一棵树苗就无法健康成长;同样,功能失调家庭中的孩子因为情感饥渴、欠缺安全感以及缺乏榜样,孩子成长中充满困惑和不确定性,他们必然因孤独、恐惧与迷茫,因而被动地呈现各种行为与情绪问题。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孩子在制造问题,这个关键理念一定要澄清。
如果教师期待在特殊教育上看到效果,就必须与家庭系统一起运作,而不是仅仅把关注力放在呈现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学生身上。在帮助有行为与情绪障碍学生的策略中,很多时候是直接改变家庭环境及帮助父母照顾、教导面临困难的学生。
我们不妨推理一下,除非小小的妈妈当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否则,做母亲的在儿子嗷嗷待哺之际自杀,其丈夫难辞其咎。随后,小小爸爸远走他乡另有家室,让襁褓的孩子陷入与孤儿无异的境地。如此,小小的核心家庭已经完全破碎,根本不具备家庭常规功能。那么,小小找女朋友弥补严重情感饥渴,抽烟、喝酒麻痹自己内心的痛楚,打架、骂人是他简陋的与人交往模式,这都符合丧失功能的家庭孩子成长的规律。尽管功能丧失的家庭也有可能成长出学业优异的孩子,但毕竟属于传奇型的人,是极少数。
行为异常的孩子的家庭有一个常见的模式,通常父亲有攻击倾向,充满敌意,管教孩子利用暴力。小小的爸爸属于典型的有攻击倾向的成年人,忙于生计不过是一个借口,难道这个世界上别的爸爸都没有生计要忙吗?毒打孩子不过是他擅于推卸责任、家庭管理能力严重欠缺的表现。
对于行为异常中典型的攻击行为,其成因众说纷纭,其中以“社会性习得理论”为基础的说法获得较多数人的认可。美国学者Patterson认为,行为异常的孩子,通常是男生,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从父母那里会学到攻击行为,而且认为攻击别人是得到想要的东西的唯一方式。
小小在学校欺负弱小同学,强迫人家帮他写作业等行为是他爸爸用常年坚持“暴力管教”而传授给他的。案例中的班主任教师恰恰没有意识到有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学生受家庭影响最大,家长暴力的惩罚是零星的、无效的,只不过提供另外一个攻击的范例,仍旧不假思索地沿用“遇到问题请家长”的教育思路,把管理小小的希望寄托在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孩子爸爸身上。其结果就是,爸爸用毒打让孩子再次感到对家庭的绝望。简单地说,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因为家长的暴力体罚而获得增长,越是请有暴力倾向的家长来学校,孩子挨爸爸揍的次数越多,孩子攻击性越会得到强化。因此,小小会持续地表现暴力行为。同时,小小发现老师也没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满足他精神和情感上发展的渴求,对老师的管教也不抱任何希望。
当一个学生在生活上没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孤独与恐惧的时候,他们看不到未来,也不敢规划自己的人生,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动机,难以在课业上集中精力;反过来,学业成绩低下会让孩子的自我评价更低,虽然他们会用各种借口表示自己不在乎,实际上他们内心并不会因此而自豪,故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些行为异常的孩子在学校会造成很严重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会干扰班级教学秩序,他们容易分心无法遵守指示,也无法持续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这是最令老师无法忍受的。
当教育愈来愈和这些学生直接有关系的时候,越来越多人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业地位。非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问题(unsocial behaviour和antisocial behaviour),除非孩童时期加以解决,否则会造成其成年以后无法逆转的反社会行为,这样以来又造成下一代有反社会行为,然后这个循环就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老师对小小的教育失败并非因为学生冥顽不化,而是老师似乎想用冰箱烘烤美味的糕点,注定无法如愿。至于老师一开始就称呼小小为“顽劣生”,无异于老师在心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给自己了一个心理暗示,师生人格的不平等会通过很多非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老师未必会自知,但学生会很容易收到暗示,更加对自己不抱希望。后面那些在三楼图书室的“诗意”引导其实带有相当强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还有风中站立很久畅谈理想这样的诗人举动,仿佛是给重度抑郁症患者描绘其明天生活的曼妙,看似好心,但会引起对方的绝望甚至自杀。如此贸然的策略是心理疏导方面的大忌,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大忌。
教师必须拥有基于研究发现的班级管理常规策略,但是,当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会乐意而且能够从常规中解放出来,有良好应变能力;教师需要掌握一般的理论,同时对具体情况又有相应的洞察力。他们不仅需要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了解,如对特定年龄、文化、社会阶层、地理位置以及性别所共有的模式、理解学科知识的典型模式,而且,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特定的学生群进行了解。教师在面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和阶层的学生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社会背景及其心理结构,才能有效地理解学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身处何方,教师都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才会找到相应途径引导学生,并使其潜力发挥到最佳程度。
功能评估是对行为偏差学生一个介入策略。功能评估是多步骤的程序,做功能评估是为了了解学生行为潜在的目的或者意图,许多怪异行为是孩子害怕或者愤怒的反应,如果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害怕或者愤怒的事物是什么,就很难知道如何对这些令人生气的行为作出反应。
所以,老师首先要清空自己先入为主的所有念头,站在学生一边,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想的,即使再古怪,那也是有学生的原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要借助学校、社会甚至是志愿者结合起来的力量,设计一个相对适合学生的帮教方案,绕过只能起破坏作用的暴力父亲,让小小逐步地甚至有些缓慢地看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比如,为班级做些常规的服务,让他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学习上,如果文化课成绩不高,不妨引导他对汽车修理或者电气修理感兴趣,甚至成为一个小能手,小小对未来生活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打算。何必一定要用上大学这样功利的目标推进小小这样根本无心向学的孩子,以至于让他对自己放弃了希望,对未来放弃希望呢?
教育工作者的荣耀不是他有多少学生进了大学,而是他让多少孩子们最大程度发挥了他们的潜力。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希望最后这句话能与所有的教师共勉。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