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青
近些年来,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名主持、名导演等,逐渐成为电视新闻的热点,关于他们的各类趣事以及家事、隐私之事都见诸电视,甚至在新闻资讯、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等新闻栏目中,也占据了抢眼位置。这种情况并不为怪。
当下是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之大,充分地体现在它的数量上,这是一种令人生畏又令人神往的数量优势,有学者甚至把这种优势称为一种象征性权力。而大众时代的电视传媒,哪一家会拒绝更多的接受者与追随者?正是在更多的接受者与追随者中,形成这些传媒的发展与繁荣。所以,大众接受的需要、大众之所好,自然就成为各家电视传媒的兴趣与努力之所在。这就是追星类新闻的正当与合理之处,无可非议。一位业界人士对此很无奈,各类电视节目的追星新闻收视率一般都很高,我们不去追这个新闻,就会顾此而失彼。
不过,真从电视发展的长远来看,仅投其所好恐怕不行,追而难求欲速不达的道理也毋须多说,一些热心于追星的电视栏目受众评价并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解决的办法还是应到广大受众深层心理需求找,追星的好奇心理、崇拜心理、模仿心理、时尚心理等,主要是集中在感官层面的心理活动,它们所唤起的是快乐、赞叹、羡慕等情绪化的满足;不过,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心理结构,是感性中有理性,感官中有心灵的结构性活动。这类活动的深层,是生命的秩序与节律,是激发与平和,是失衡与协调,用生命科学的术语说,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德国哲学家康德注意到人的感性活动具有先验理性根据,因此把这个问题作为他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加以论证;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专门论述感性与理性的一体化关系,认为感性活动都有其深层理性根据,而这深层理性根据又是活动主体意识不到的东西,为此,他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域外,即是说,这类深层根据居于意识范畴之外。他们都认为,应该透过感性活动去探寻并发掘其中深藏着的理性根据,并要善于借助感性力量,去寻求为世界、为生活建立和谐秩序的途径。同时,这类看法也提供了一个感性活动可以进行理性引导的根据。这类看法当然适合于追星的感性心理活动,即是说,在受众的追星热情中,其实也有着深层的对于一般性、对于必然性、对于生活的和谐秩序的追求,这类追求体现在追星需求中,就是同时也想在明星那里获得如情感、交往、人格、人生态度等启发或参照。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人们稳定生存与和谐生存的东西;只是由于这些深层需求潜藏在以热情形态出现的感性活动背后,甚至潜藏在潜意识中,所以不认真体味难以发现。
比如最近,关于名导张艺谋的“超生门”,各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猎奇者有之,揭发者有之,传言者有之,不平者也有之。这类报道的原因就在于张艺谋的明星效应,很多受众对这类事既好奇又期待。2013年12月16日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真相30分》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张艺谋的超生风波”节目,报道中,事件过程的各种传闻,计生委的各种推诿,张艺谋大舅子的各种爆料,张艺谋本人的超生表白这些有可能成为热点的内容,都被简单地一带而过,而名人特权问题及名人对于公众的诚意问题却作为事件要点被突出出来,这涉及到当下各方面正在宣传与追求的社会公正和社会道德问题。这就是对于事件的有深度的理性开掘,它使得新闻中的事件超越了一般的趣闻层次,有了更高的境界。
有了这样的理解,在追星新闻的搜集与制作中,就有了一个导其所需的努力目标,即把受众热情观看追星新闻的深层所需发掘出来,并按照这样的需求,去发现与组织新闻事实。具体来说,就是注意在追星新闻中揭示那些明星们有普遍性的或启迪性的生命态度、生命状况、人生体味、审美趣味,这不是人为地拔高,而是对体现着这类意蕴的行为关系、场景效果、周围反响等的意义性发现,对之强调与组合,要通过事实本身的画面去说话。
有了导其所需的追求与努力,同样是追星新闻,也就会有理性意蕴洋溢其中。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