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014-02-17 00:19李崇
记者摇篮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生活

李崇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依法刑事拘留,这一事件在全国记者行业引起轰动。随着媒体的扩大发展,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影响了媒体原有的公信力。如今,记者的职业底线站上社会舆论风口浪尖,记者的社会定位不断遭受非议,如何挽回“恶劣事件”影响、扶正“无冕之冠”,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业中取胜,这些都给新时代下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

近年来,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媒体高度介入社会生活,舆论监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记者这一职业受到的各种诱惑急剧增加。在国内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大多数记者是在怀着理想、本着道义追问事实的真相,但也不乏一些害群之马,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吃拿卡要、敲诈勒索,把记者的职业权力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种行为,令同行受辱、国家利益受伤、新闻媒体公信力受损。记者队伍中出现违纪违法行为被处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几年前媒体就已屡有报道,陈永洲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作为同行,我不愿意再去揭开那一道道“伤疤”,但新时代记者彻底扶正所谓“无冕之王”的桂冠义不容辞。目前,中国记协已经采取严厉措施,下大力气坚决反对新闻敲诈,维护法纪、整顿行风。

作为媒体人自身要头脑清醒、信仰明确,在利益面前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秉持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在价值多元中呵护良知。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又监督别人,自身就应该成为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是一方面,出台更加详细、更加有力的法律与制度才是让记者这个行业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光明的必然之路。总之,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恪守敬畏事实、秉持正义的道德伦理,才能善用记者权利,不辜负社会寄予的厚望,确保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打得开局面,Hold得住场面

记者较之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做到“包打听”,要信息灵通、交际宽广。所以,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同时在突发情况面前又要能控制得住局面。要想在第一时间打开局面,做到左右逢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比如,在平时的采访以及社交活动中,记者要有意识地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多采访对象建立深厚的私人友谊,日积月累之后才能及时地获悉新闻事件,以及新闻背后的真实性,从而客观理性地加以报道。

对于现场的把控能力是见记者功力的一门功夫。特别是对于广播电视记者而言,突发新闻转瞬即逝,必须在短暂时间内进行构思、组织语言,如果现场把控能力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沉迷于现场气氛,或激动万分,或悲愤不已;二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记者总是千篇一律地“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

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强烈冲击,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开机率”一再走低,从业记者做好现场报道、抢突发新闻,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竞争的杀手锏,只有有现场、有新闻、有效率,才有了底气、资本、价值。所以,新时代记者尤其应该注意在把握现场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抓得住重点,听得进意见

在新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面前,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问题很多,记者就是要为受众提供最及时最有用的信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面前必须要迅速识别哪个是新闻事件,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新闻的本质。在关键时候,听到一个新精神、一个新提法、一个新题目,就要马上在头脑中有所反应,养成在脑海中过滤总结出重点的思考习惯。

如今,新闻同源化、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这与从业记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了固定的思考习惯有关,为了保持记者自身思维多样化、多角度,还要多做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多角度意见。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利,自己对话题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就是要起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

所以,记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器官,注意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避免以偏代全、一概而论、固定处理,确保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多样。

四、贴得紧群众,走得进生活

日新月异的是生活,而贴近群众、走进生活的原则仍然适用,并且愈发重要。贴近的优势在于亲切、轻松、自然,作为记者如果脱离实际生活、毫无生活与人生经验,那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言之无物。想象一个像小龙女一样不食人间烟火、脱离柴米油盐的人如何来针砭时弊、据理力争?所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热爱生活、体会生活,不极端、不偏激,在逆境与挫折中调整好心态。有人说“希望工作和生活可以区分得清清楚楚”,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在有些行业可以实现,但记者这个职业必须将工作与生活相融合,工作中讲生活,生活中渗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有了这样的“心甘情愿”,才能有在事件发生时的“感同身受”。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受众固然要用理智来理解新闻,但有着七情六欲的普罗大众,必然要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记者报道只有情理并举,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五、顶得住压力,调整好体力

新时期,传播途径增多,传播速度更快,要做到第一时间,要时刻保持竞赛状态。这点与运动员相似,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坚毅的耐受力。老记者柯夫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论述记者必备的五个条件时,“坚强的体魄”就是其中的一条,躺在病床上,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环顾四周,在各种灾难、体育、突发报道面前,凡是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能够克服恶劣环境、出差周期长、连续作战的记者,职业生命线普遍很长。所以,记者的其他修养和条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缺少良好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修养和条件,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你确定热爱新闻事业,想从事新闻人的工作,请历练心灵、洗涤信仰、爱护健康、热爱生活,这些会让你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收获良多。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职业生活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