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路上,记者就在路上

2014-02-17 19:37张昕
记者摇篮 2014年2期
关键词:策划志愿者对象

张昕

大型活动现场秩序井然、西部农村条件恶劣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各地福利院里开心的大笑、重大灾害时来自灾民发自内心的感激……在所有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地方,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形成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

“在路上”这个栏目,是《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的重头戏,策划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采访对象“分量要够”,必须是在全国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志愿者队伍;二是“内容要厚”,通过解剖这些红极一时的志愿者队伍的现状,反映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三是“涉及面要广”,既有全国视角,又有不同的服务方向。

任务落在了我身上。每周一至两期,定选题、联系采访、奔赴各地、完成稿件。既感到荣幸,又有压力,而整个采访完成后,感触更多。

时间表与路线图

之前的策划讨论会上,大家都表示对曾经在汶川地震和郴州雪灾时自发抢险的唐山13农民兄弟影响颇深。于是,这一群体成为最早定下来的采访对象。

之后,我对全国志愿者群体进行了搜索。发现全国各类志愿者组织五花八门,包括环保、救助、大型活动等等。而如何在众多志愿者团体中挑选出典型来,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志愿者群体典型性的衡量标准并不一定是这个组织人数多,受过的奖励多,而是群体的存在有意义,让人觉得这个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志愿者群体的代表。

之后,我又锁定了三支志愿者群体,他们分别分布在北京、吉林和上海。地域不同,志愿服务的内容也各有不同。这四支群体,虽不敢说最典型,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一定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风格。

由于策划每周推出两期,如果联系好一个志愿者群体去一个地方,再回来联系下一期,时间肯定来不及。笔者索性四个群体一起联系,从南至北,一气呵成。这样不但能留有充足的时间与志愿者交流,也能保证如期交稿,事半功倍。

“两真”是关键

参与这次策划,真诚和真实的采访态度是完成稿子的关键。

跨省采访,采访对象对一家外省党报并不熟悉,尽管记者说明采访意图,采访对象还是迟迟不愿答应接受采访。而此时,真诚是打动他们最好的方法。我给每位采访对象发详尽的采访提纲,并对本报的几次大型系列策划做简要介绍,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位采访对象都表示愿意接受本报的采访。

与每个采访的志愿者群体接触后,我发现每个志愿者群体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对于光鲜背后的酸楚,是否把这些都呈现在读者眼前,曾经让我很为难。如果让读者看到加入志愿者群体会遇到这么多问题,会不会打消其加入的积极性?而这与我们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把志愿者的生活说得冠冕堂皇,又违背了新闻原则。最后,我还是把志愿者群体的生存现状如实记录下来。

事实证明这么做是对的,不少读者看到报道后给我打来电话,对如何让志愿者走得更远提出很多宝贵意见。

不仅是记录者

工作8年以来,尽管参与过几次大型系列策划,但这次跨省采访的经历却是让我收获颇丰的一次。学了知识,普及了常识,长了见识,增添了胆识,对志愿者这一群体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之前,每次提到志愿者,我首先想到的是在养老院为老人唱歌跳舞的年轻人。而在唐山,笔者见到13兄弟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年近七旬,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何为志愿者,却在国家灾难时挺身而出。在北京,我见到曾经同为媒体人的邓飞。他发起的免费营养午餐计划让无数贫困山区的学生从此吃上了午饭。

在北京,我参加了新浪主办的“微博益起来”新闻发布会,看到北京媒体对推动社会公益起到很大作用,媒体人直接或间接呼吁更多人关注、帮助弱势群体。

回到沈阳后,我与相熟的志愿者谈起此次采访的良多感受。他们也觉得与典型群体相比,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像“十二邻”那样,真正走入老人们的内心,让老人们的快乐发自内心,存在感价值感更强;像“宝贝回家”那样,可以调动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力量去帮助走失儿童寻找父母;像唐山13农民兄弟那样,朴实地为国家考虑,理性分析自己是否应该出现在灾区;像邓飞那样为实现中国乡村公益项目联合体而忙碌,这其中都有很多值得沉思与借鉴的东西。

策划已经结束,但我依然会因为想起那些采访对象而心潮澎湃。记者,不光是文字记录者,更要充满正能量,勇敢地表达,这是本次参与《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带给笔者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策划志愿者对象
神秘来电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我是小小志愿者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本期策划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