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集》成吉思汗中军记载考辩

2014-02-16 02:26:45魏曙光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秘史成吉思汗蒙古

魏曙光

《史集》成吉思汗中军记载考辩

魏曙光

《史集》是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主编的以蒙古史为主的世界通史著作,根据他的记载,成吉思汗的中军是御前千户,并指出兵力不超过一千人。而在成吉思汗的征服战争中,中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不是一千人的兵力所能做到的。笔者认为这一记载是错误的,另外,拉施都丁错误地将察罕和益德分为两个人。

《史集》 中军 察罕

千户制作是大蒙古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千户既是行政单位,也是军事组织。关于成吉思汗分封千户长的人数,《元史·术赤台传》记载有65个千户,《元朝秘史》记载有95个千户,而《史集》记载了129个千户。国内外学者对这些记载的研究,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箭内亘先生认为《史集》记载成吉思汗的中军应是一万人而非一千人。本田实信先生采用排除法,从《史集》129个千户中减去建国后分封的数目,从而确定《元朝秘史》的记载是可信的。史卫民、晓克、王湘云先生认为《元朝秘史》95个千户是拼凑起来的,存在同名异译、遗漏错载的情况,认为《元史》65个千户更接近事实。史卫民先生研究了《史集》左右翼千户的记载,对拉施都丁记载的疏漏之处做了订正。姚大力先生将《元史》65个千户、《元朝秘史》95个千户、《史集》129个千户看成三个序列,分别是癸亥甲子年间的千户建制、1206年的千户建制、1219年西征前的千户建制。金浩东先生指出大约50人见于《元朝秘史》而《史集》未载,这种情况可能与蒙哥即位后的大清洗有关b《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63页;《史集》若山和穆萨维刊本,德黑兰,1994—95年,第592页。。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拉施都丁对成吉思汗中军的记载。

一、《史集》的记载

《史集》载:“其中豁勒(中军)为成吉思汗的御前千户,共一千人,由他的四大斡耳朵的全部侍臣与隶属于那些斡耳朵的人们组成。”c中军,波斯语原文作qūl,指的是成吉思

汗的御前千户hazāra-ye khāss,波斯语khāss意为“私有的,专门的”,说明这部分人是成吉思汗的私有财产。这一千户所辖百户如下:

表1 御前千户所辖百户

1211年,成吉思汗出征金朝,以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统领右翼,哈撒儿、斡陈那颜等统领左翼,自己与拖雷统领中军,攻破金朝中原许多州县。1219年,成吉思汗组织了大约二十万人远征花剌子模,以术赤统领右翼,察合台、窝阔台统领左翼,自己与拖雷坐镇中军。在这次远征中,拖雷奉命攻取了呼罗珊地区许多城市,可见中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主要由两个军团组成:

(1)大中军:成吉思汗在建国以前,只有八十名宿卫,七十名散班、四百名箭筒士作为护卫。成吉思汗建国后,决定扩大护卫组织,《元朝秘史》载:“以各千户选拔出来的,[编]成了八千散班,二千宿卫与佩带弓箭的扈卫,共一万名护卫。成吉思可汗降圣旨说:‘加强我们贴身的一万户护卫,作为大中军。’”a《元朝秘史》第226节,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37页。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308页。这一万名护卫是成吉思汗从各个千户中精心挑选的,他们是蒙古帝国军队的精锐,也是中军的主力,其身份为质子军,《元史》载:“或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花军。”b《元史》卷四六《兵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第2508页。

(2)拖雷的军队:成吉思汗建国后分给拖雷五千军队,并委派忙忽惕部的者台和札剌亦儿部的八剌做千户,八剌参加过西征,《史集》载:“接着成吉思汗派遣札剌亦儿部的八剌那颜和……部的朵儿拜那颜两人带着足够的军队去追击札兰丁算端。”c《元朝秘史》第226节,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37页。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308页。朮赤在西征时,其军团中有其他宗王的代表,他也派代表去其他宗王的军队中。同样,拖雷的军队中

也有其他宗王的代表。

《元朝秘史》载:“兔儿年,越过阿剌亦去征讨回回的时候,成吉思可汗由后妃之中,携忽兰夫人同行。”a《元朝秘史》第257节,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96页。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从后妃中选取了二皇后忽兰从行,她的侍从自然也会跟着出征,其他皇后也会派代表加入到西征部队中。这些人的身份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的侍臣,如燕·帖木儿、余剌乞是厨师(宝儿赤bau’urči),他们组成了成吉思汗的御前千户,而拉施都丁将他们看成中军了。

二、 《元朝秘史》中的“大中军”

成吉思汗的大中军,蒙古语原文写作“也客中豁勒”,共有一万名,分为散班、宿卫、箭筒士,所辖千户长如下:

表2 大中军所辖千户

在上述千户中,有些为拉施都丁所漏载,有些被归入右翼或者左翼,而“朵豁勒忽”的身份,《元朝秘史》和《史集》的记载并不相同。这些不同之处表明拉施都丁并未将上述千户看成是成吉思汗的“大中军”。另外,他在记载千户长的承袭和世系时,也与汉文资料存在着差异。萧启庆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指出拉施都丁从未到过中国,他的资料来源是蒙古文的记载b萧启庆《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513页。。

讹答剌事件后,成吉思汗决定出兵讨伐花剌子模,他将一部分军队交给木华黎,继续经略中原。这部分军队由蒙古军、探马赤军、契丹、女真、汉军组成,其中蒙古军由怯台统领的兀鲁部四千人、木哥汉札统领的忙兀部一千人、按赤统领的弘吉剌部三千人、孛徒统领的亦乞列思部二千人、带孙统领的札剌亦儿部二千人、火失勒统领的混成军队一千人组

成a黄时鉴《木华黎麾下诸军考》,《黄时鉴文集》,中西书局,2011年,第35页。 《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1页。 [元]虞集《道园类稿》卷四二《立只立威忠惠公神道碑》,《四部丛刊》本。。这些人被称为五头下,是蒙古帝国的东部军团,他们在蒙古灭金、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皇子察哈台出镇西域,有旨从博尔术受教,博尔术教以人生经涉险阻,必获善地,所过无轻舍止”b《元史》卷一一九《博尔术传》,第2946页。。 志费尼记载了察合台的驻守之地,“河中和突厥斯坦诸地被征服后,他的驻地,以及他的子女和军队的驻地,从别失八里扩展到撒马耳干,适合帝王居住的美丽富饶的地方”c黄时鉴《木华黎麾下诸军考》,《黄时鉴文集》,中西书局,2011年,第35页。 《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1页。 [元]虞集《道园类稿》卷四二《立只立威忠惠公神道碑》,《四部丛刊》本。。博尔术是成吉思汗建国后任命的右翼万户,参加过西征,曾经派人护送丘处机过铁门关。察合台在河中向博尔术请教,可见博尔术统辖的右翼当时也在西域镇守。蒙哥即位后,在忽里台上通过决议,命令旭烈兀出征西域,将过去由拜住和绰儿马浑统领驻守在伊朗的探马赤军和答亦儿·把阿秃儿统领的驻守在客失米儿和忻都的探马赤军交给旭烈兀指挥。当旭烈兀的西征军到达河中时,原来驻守在那里的蒙古将领也加入到西征军中。这些人后来成为伊利汗国的开国元勋。

元文宗时,命令翰林国史院、奎章阁官员编修《经世大典》,明朝初年编修《元史》时,诸志即取材于《经世大典》,此书后来佚失。明初史官利用《政典》编修《兵志》时说:“今其典籍可考者,曰兵制,曰宿卫,曰镇戍,而马政、屯田、站赤、弓手、急递铺兵、鹰房捕猎,非并而兵者,亦以类附焉,作《兵志》。”d《元史》卷九八《兵志》,第2509页。而在《元史·兵志》中并没有关于开国万户、千户承袭情况的记载,可见成吉思汗时代并没有把万户、千户名单记载下来,以致于明初史官只能感叹成吉思汗军队的雄劲了。《史集》和汉文资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万户、千户名单上存在差异,说明两者的资料来源并不相同,拉施都丁从建立伊利汗国的元勋后裔中获取了他们祖先的事迹,而汉文资料则来自建立元朝的功臣子孙的回忆。由于蒙古人有记忆系谱的传统,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交流也很频繁,如帮助忽必烈实现平宋计划的伯颜就来自伊朗,而忽必烈的御史大夫孛罗后来入仕伊朗,这些又使得两者所记万户、千户名单存在一致性。

三、 察罕事迹补正

察罕之父为曲也怯律,官至西夏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太祖天兵至河西,得金紫公之幼子察罕,敏慧通达,遂蒙信重。时夏人未服从也,围其城,五旬弗解。夏人不能支,遣金紫以讲和。使见太祖和林,奉夏主之女,请为购以解。”e黄时鉴《木华黎麾下诸军考》,《黄时鉴文集》,中西书局,2011年,第35页。 《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1页。 [元]虞集《道园类稿》卷四二《立只立威忠惠公神道碑》,《四部丛刊》本。成吉思汗一共六次攻打西夏,此次出兵亦见于《元史》:“四年己巳春,畏兀国来归。帝入河西。夏主李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进至克夷门,复败夏师,获其将嵬名令公。薄中兴府,引河水灌之。堤决,水外溃。遂撤围还。遣太傅讹答入中兴,诏谕夏主,夏主纳女请和。”f《元史》卷一《太祖纪》,第14页。太祖四年即1209年。拉施都丁记载了成吉思汗收养察罕的经过,“成吉思汗在他十一岁时,将他收为义子,加以抚养,并把他称作五儿”g《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363页。。

十一岁,波斯文原文作“yānzdah sāl”,《史集》另一处写作 “yāzdah sāla”,亦为十一岁,而俄译本误为“十五岁”,余大钧先生并未更正a《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7页;《史集》若山和穆萨维刊本,第136页。《元朝秘史》第135节总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238页。。1209年成吉思汗收养了察罕,这一年他十一岁,可知他出生于1188年。

成吉思汗将察罕带回蒙古,交给孛儿帖夫人抚养,拉施都丁却记载孛儿帖收养了失吉忽秃忽,“[有一次],成吉思汗无意中看见一个掉在路边的婴儿,就把他抱起来,送交给孛儿帖旭真[并说道]:‘你既然经常想有个孩子,你就把这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看护吧!’[成吉思汗]的妻子他当作亲生儿子,十分精心的养在家里”b《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174页。。而《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收养了失吉忽秃忽,“太祖军在塔塔儿营盘里时,拾得个小儿,鼻上带一个金圈子,又金纻丝貂鼠里儿做肚兜,与了诃额仑”c《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7页;《史集》若山和穆萨维刊本,第136页。《元朝秘史》第135节总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238页。。根据拉施都丁所记,失吉忽秃忽死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斗争时,终年82岁。而根据《元史·察罕传》,察罕死于元宪宗五年乙卯(1255),终年67岁。孛儿帖收养了察罕,而没有收养失吉忽秃忽。

察罕长大后,“从帝略云中、桑乾。金将定薛拥重兵守野狐岭,帝遣察罕觇虚实,还言彼马足轻动,不足畏也。帝命鼓行而前,遂破其军。围白楼七日,拔之,以功为御帐前首千户”d《元史》卷一二○《察罕传》,第2956页。。《元史》载:“(太祖六年)二月,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据此,成吉思汗攻打野狐岭是在1212年,察罕在这次战役后担任“御帐前首千户”,时年二十四岁。

“御帐前首千户”,拉施都丁称之为“御前千户hazāra-ye khāss”,他记载了成吉思汗对御前千户的规定,人数不得超过千人,从这个千户获取车马、粮食、绳索等。察罕除去担任御帐前首千户外,还亲领第一百户。

拉施都丁又记载了成吉思汗收养不劣的经过:

十三岁时,他从唐兀惕[地区]当了俘虏被押送了来。他在斡耳朵里放牧牛群。有一次,成吉思汗在猎取野兽时看见了他。[不劣]将自己的帽子置于棍段,恭恭敬敬地站立着,端着一只碗。成吉思汗问道:“你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他回答道:“我是唐兀惕人,是你带来的遭受劫掠的成批人群中的一个孤独忧愁的孩子。我把帽子放到棍端说:‘让我们两个之中有一个当上司吧。’帽子比我高,我就伺候它!”成吉思汗很喜欢这番话,又因为从他身上看出了能干和心灵成熟的迹象,便把他带到自己的大斡耳朵里孛儿帖旭真处,[在那里],他在[汗的]厨房中担任烹调。e《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7页;《史集》若山和穆萨维刊本,第136页。《元朝秘史》第135节总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汉译本,第238页。

拉施都丁讲述的不劣“伺候帽子”的故事,在《元史》中却发生在察罕身上:

察罕武勇过人,幼牧羊于野,植杖于地,脱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太祖出猎,见而

问之。察罕对曰:“独行则帽在上而尊,二人行则年长者尊,今独行,故致敬于帽。且闻有大官至,先习礼仪耳。”帝异之,乃挈以归,语光献皇后曰:“今日出猎得佳儿,可善视之。”a《元史》卷一二○《察罕传》,第2956页。

拉施都丁和《元史》所述实为一人之事。不劣,余大钧先生据俄译本作Būreh所译,此词在《史集》若山和穆萨维波斯文刊本中写作Būda, Thackston英译本作Budab《史集》若山和穆萨维刊本,第138页;Jami‘ u’t-Tawarikh: Compendium of Chronicles;a history of Mongols. translated by W.M.Thackston, cambridge, 1998—99,P74.。据《元史·察罕传》,察罕原名叫益德,则《史集》中的Būda应校正为Īūda,波斯文字母ﻯY脱去音点,误为ﺏB了。拉施都丁关于察罕的记载可以与《元史》相互印证,但他将察罕和益德误为两人了,所以他在此处又说益德是十三岁(sezdah sālgi)时被俘的。

四、 结 论

成吉思汗的中军是蒙古军队中的精锐,作战时主要由大中军和拖雷的军队组成,拉施都丁把察罕统领的御前千户看成中军是错误的,他又将察罕和益德误认为是两人。他声称关于成吉思汗军队的记载来自调查所得的可靠资料,经过研究,这些资料其实来自伊利汗国开国功臣后裔的回忆,因此和汉文资料存在差异。至于《史集》所记成吉思汗军队和《金册》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Research on the records of Činggis Qan’s centralarm y in Jami‘al-Tawārīkh

Wei Shuguang, cultural Study centre ofnorthern Ethnic Minorities, 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Rashīdal-Dīn’s record, Činggis Qan’s centralarmy was his own chiliarch (thousandPeople). The centralarmy hada strong combat effectiveness in Činggis Qan’s conquest wars. It was impossible to get suchvictories done by own chiliarch (thousandPeple) only. Rashīdal-Dīn’s record was w rong.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a m istake that he thought Čaghanand Yide were twoPersons.

Jami‘al-Tawārīkh, centralarmy, Čaghan

*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古时代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1&ZD132)中期成果。

箭内亘《元代经略东北考》,陈捷、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1—42页;史卫民、晓克、王湘云《〈元朝秘史〉“九十五千户”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5年第9期;史卫民《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左、右翼军千户沿袭归属考》,《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姚大力《草原蒙古国的千户百户制度》,《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31页;金浩东《对于成吉思汗子弟分封的再探讨——以分析〈史集〉中的〈千户一览〉为中心》,《中央亚细亚研究》200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秘史成吉思汗蒙古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古今农业(2021年4期)2021-03-08 00:57:02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掌门人秘史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44
成吉思汗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53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近邻蒙古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UFO秘史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