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烈 山东黄河河务局
挖掘黄河泥沙资源 发展黄河水利经济
文|董 烈 山东黄河河务局
利用黄河泥沙淤填涝洼地的实践与思考
利用黄河泥沙淤改沿黄涝洼地,既能增加耕地资源,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既能减缓黄河泥沙在主槽的淤积抬高,同时黄河施工单位利用自身施工资源创收,最终实现多赢。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黄河沿线农村人均耕地逐渐减少,耕地占补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黄河堤防两岸存在着大量的盐碱涝洼地,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利用黄河泥沙淤改沿黄涝洼地,既能增加耕地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消除人畜饮用水安全隐患,促进沿黄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减缓黄河泥沙在主槽的淤积抬高,同时黄河施工单位利用自身施工资源创收,最终实现多赢。
山东境内黄河河道长628公里,流经山东省9市25个县(区)。据初步统计,山东省沿黄地区堤外两岸各15公里范围内现有坑塘、涝洼地面积近80万亩。
在利用黄河泥沙方面,黄河部门采用简易吸泥船或组合泥浆泵抽取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在山东省黄河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年生产能力已达5000万立方米,泥沙输送距离可达十几公里。
近几年来,山东各级黄河河务部门联合沿黄地区部分县乡在淤改造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在黄河公路大桥附近造地1100多亩;章丘市国土资源局在黄河大堤内淤改造地4000多亩,在大堤外侧整理土地7500多亩;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乡新郑村和赵坊村群众集资造地270多亩;东营利津河务局利用黄河泥沙淤筑利津县城广场、经济开发区、公路绿化带、水务局、利津一中等单位地基,填筑土方300余万立方米;滨城河务局韩墩管理段及北镇管理段利用护滩等工程,为滨州城区建设提供淤筑土方70余万方。盐碱涝洼地的淤填改造工作,引起了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重视。
有利于人与黄河和谐发展。
据统计,黄河给山东省年均带来泥沙9.38亿吨左右。由于水少沙多,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3~5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河务部门大规模实施淤背固堤工程建设,既减轻了河道淤积、扩大了河道泄洪能力,又加固了黄河堤防、增加了防洪效益。开发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对近堤段落的涝洼地进行淤改,同样可以达到这一防洪减淤的效果,在建设用地增多的情况下,也为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有效途径。
以韩墩河务段为例,共计为城镇供土填筑洼地40万立方米,按照挖深1米计算,约需挖耕地600亩,恢复费用则需每亩3000元,600亩耕地需要支出180万元,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可以直接节省挖地费用80万元,既节约和保护了耕地,又降低了建设成本,较好地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有利于改善沿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随着农业税取消、国家发放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承包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开发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节约保护耕地,能够不断满足农民利用土地发家致富的需求,尤其是在人增地减的形势下,更能从根本上维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以惠民赵家坊村为例,淤改的120亩土地被该村8名群众争相承包。按种植小麦核算,目前按亩产400公斤和1.5元/公斤的市场价格计算,赵家坊村新增的120亩耕地每年即可增收3.84万元,全村年人均增加收入54元。待450亩盐碱涝洼地全部淤改完成后,全村年人均收入即可增加225元。同时,开发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淤改土地,又改变了村周围“春天白茫茫、雨季水汪汪”的局面。这对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差的沿黄村庄来讲,有助于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利于沿黄地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有利于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拉动施工单位经济增长
河务部门在开发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黄河事业经费缺口较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更是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有效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据归仁管理段段长潘广远介绍,该段承揽的赵家坊村淤改土地工程,由于只淤沙、不盖红,土方单价仅2.6元,但经过艰苦施工和精心管理,仍获得了近10万元的净收入。
韩墩河务段段长徐洪涛算了一笔账:当时1方土的市场价格是2.6元,各项成本包括人工、租用淤沙机械、征用运输道路、运载车辆等费用加在一起,一方土投入1.4元,纯收入不低于1.2元。从北镇河务段的情况来看,按照市场价格和实际输沙距离,成本价格在1.45元/方左右,实际销售价格则为2.7元/方,投资双方按照五五分成,北镇河务段每方土可获利0.5元,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在工程施工产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河务部门创收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做好黄河泥沙的文章,实现资源优势、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为基层河务部门拓宽创收门路、加快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据统计,每年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河床,致使下游河段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升,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沿黄地区的安全。
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黄河河道淤积的战略高度出发,应将社会的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结合起来,呼吁地方政府加强对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采取补贴措施,促进黄河泥沙利用。
在不违反工程管理及河道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工程坝裆或嫩滩进行淤红,作为取土场。一来可以长期向地方城建及新农村建设供土,二来可直接用于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减少取土征地赔偿等费用。
加强泥沙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是远距离输沙,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输沙能力,最大限度加大输沙距离,实现低能耗、高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对河道泥沙利用的防洪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政策研究,在编制长期规划,提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加强有效管理,防止无序采挖危害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有效管理和有序开发,提高泥沙利用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