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纵棹园

2014-02-15 09:13吴文治
园林 2014年4期
关键词:宝应八宝石柱

文·图 ◎ 吴文治

吴文治 常州工学院讲师、上海大学设计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

1.纵棹园平面布局图

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老城区中心有一座并不太为人知的古典园林——纵棹园。宝应县所在的扬州地区位于中国南北之间,曾为繁华之都。在“南商北官”齐聚的双重作用下,扬州在建筑上“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建筑如斯,园林亦如此。纵棹园融合南北的特征,正是扬州建筑、园林这种“介体”风格的直接体现。

纵棹园占地面积60余亩,园内绿水环绕、花木扶疏。历经重建、改建、仿建、移建沧桑的纵棹园,是宝应城内仅有的古典园林,也是宝应市民“传统文化记忆”的中心所在。尽管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点,如今,注重开放性的纵棹园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私家园林那种幽静深远、世外桃源的气息,而更多的像是一个城市公园。

中轴线串起的阁、亭、柱三景

纵棹园平面呈长方形中轴不对称布局,有南、北两个主入口和西北、东面两个附入口。北大门的翦淞阁建筑体量甚大,与南大门的鱼化龙石柱门一实一虚遥相呼应。南北轴线约中间位置是园林的核心八宝亭所在,三者分列中轴线的北、中、南端,是纵棹园的中心景观。清人潘耒在其所作的《纵棹园记》中描述当时的纵棹园:“有堂临水,曰“竹深荷净之堂”。有亭在水心,曰“洗耳”。有阁覆水,曰“翦淞”。有桥截水,曰“津逮”。不叠石,不种鱼,不多架屋,凡雕组藻绘之习皆去之,全乎天真,返乎太朴,而临眺之美具焉。”今日的纵棹园与潘耒所述已有不同:翦淞阁不再“覆水”,叠石增有三处,垂钓者的出现必是有鱼,“雕组藻绘”更是成为一大特色,不见花果亦无焚香了,所谓彼时意境此时全无。

纵棹园总体上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

北部景区以翦淞阁为中心(有一阁一瀑、三亭以及西北角画川胜境建筑群和东北角的画川书院、古戏台),向西通往安宜路,途中有黄石假山一座,名曰翦淞亭,为院园中最高建筑,还有一组仿古建筑为画川胜境;往东是临街金铺对面的黄石瀑布(已干涸并无流瀑)。由黄石瀑布往南就是著名的画川书院和古戏台之所在,长廊将二者联系起来围合成一个院落南北呼应。

中部景区通过津逮桥与北部景区相连,通过鱼化龙桥与南部景区连接,过了南边的鱼化龙桥便是鱼化龙石柱门所在的南门。站在津逮桥上由北向南便可见八宝亭矗立于繁茂的绿树丛中。中部景区是一个湖心岛,面积较大,始建于唐代的八宝亭——象征着宝应历史的标志——位于岛心位置,居高临下,气宇轩昂。八宝亭往正西过红木桥就到了竹深荷净堂,通过临水长廊往北走可见鱼龙珠、洗耳亭。红木桥南边的水岸边是游船坞与钓鱼台。

南部景区由鱼化龙石柱门、八角亭和背山临流馆组成。分别由鱼化龙桥、枕流桥连接南、东两面。八角亭及其长廊实则是被园内的水面隔绝在南面的安宜东路边上了,市民云集于此休息、交谈。

园林建筑纵棹园中现有的园林建筑包括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入园观戏的古戏台、翦淞阁、竹深荷净堂、画川书苑、八宝亭、背山临流馆等。其中颇具设计特色与人文价值的是翦淞阁、竹深荷净堂、八宝亭及鱼化龙石柱门。

2.3.从宝应明代泰山殿移至纵棹园北门的一对石狮

4.北门主体建筑翦淞阁融合了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的风格

正六角形的翦淞阁高两层,中间露天,位于纵棹园北大门,它的设计融合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的风格,体现了天地六合、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纵棹园”三字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翦淞阁正门两侧雄踞着从明代宝应的泰山殿移至此的一对洁白、威严的石狮。岁月风雨的侵蚀风化,让石狮变得圆润、融糅。石狮后面的石牌坊上有对联曰:胜境幽幽有方移茶入名园,清流泗泗何术翦淞来宝地。从现场的视觉效果来看,翦淞阁的建筑体量显得过大,与纵棹园景观的整体联系显得不足,似乎成为了一座独立于园林之外的孤物,这在整个北门景园都有表现。这就使本属于园林的建筑似乎成为街景的一部分而脱离了园林本身。其次,翦淞阁采用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的风格进行建造,是否与福建商人曾经参与此楼的捐助或设计,也有待考查。

岛心的八宝亭于1983年仲夏迁至纵棹园。其始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551年),亭高5米,占地100平方米。原址在县南街中段,南临得宝河,东傍真如庵。当时县令岳东升撰文记述唐尼真如贡奉八宝及肃宗改元,易县名为宝应之事,并立碑建亭,后沧桑多变,陈迹湮没,长年失修,时有塌卸之虞。为保护历史文物,当时的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鉴于原址狭窄,无拓展空间,且得宝河、真如庵早无形迹,故迁至纵棹园。参照原亭风貌重新建造,由赵朴初题额。

西侧的竹深荷净堂原为戚家汪的一片长满芦苇之地。由八宝亭往西,有稀世罕见红木桥一座与西岸相连,其桥拱是用直径1.5米的整块红木制作而成,桥上则以竹笋造型为立柱,以竹节造型为栏杆,配以鹭鹚、青蛙、荷花、莲蓬图案,精美绝伦。这里静谧清幽,是当时的园主乔莱读书、著书之所在。此堂是居于池中央的一座四合小院,主建筑是一进三间的茶室,以木为门、为墙,其上以名人典故为内容的木雕工艺精湛,院内有联廊、洗耳亭、假山、竹林及荷塘等景点,以及赵朴初、尉天池等诗人书家赋词书作。一座红木小桥与岸相连。

5.雕刻精美的鱼化龙石柱门

6.重建的八宝亭

7.有着精美雕刻的鱼化龙桥与背景的楼房并不协调,当年的城市规划者如能预料图中景观,或许改变建楼初衷?

鱼化龙石柱门是纵棹园的南大门,四个石柱构成一个通透的园门,与东西联廊似连非连,是园林艺术中罕见的构思,其开放型的设计,使门内的景观与门外的风光融为一体,既充分凸显出纵棹园古典园林的风貌,又体现了开放式园林的特点,是古典园林与现代造园手法的结晶,其柱身上的鱼化龙图案取“鲤鱼跳龙门”之意,表达了宝应发展、腾飞的美好愿望。石柱门西接南楼,东以联廊连背山临流馆,联廊中随处可见精美木雕,月梁上刻有160幅戏剧故事,令游人驻足。

水景桥廊纵棹园的水面是比较宽阔的,只是今未见活水来,几处瀑布叠石也是干涸殆尽。没有了“活水”注入,没有“动水”潺潺,视听便少了情趣和意境了。

有水必需桥。私家园林中的桥,首为交通,也承载着艺术欣赏的作用。纵棹园中有桥四座,依东南西北分别为红木桥、鱼化龙桥、枕流桥、津逮桥。除红木桥整体以木构为主辅以木雕栏杆之外,其余三桥均为石桥,其中津逮桥三拱,体量最大,枕流桥、鱼化龙桥均为一拱。从欣赏的角度看,红木桥的艺术性最强,既有形象的木雕凸显主题,又有别致的造型供人驻足观赏。其余三桥除了联系交通之外,亦可远处观之应景或登桥远眺它景,就桥本身的设计而言并无甚艺术况味可言。

长廊,是园林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造园艺术家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纵棹园中的长廊被用来组织、分隔园景,画川书苑和古戏台就是由一座长廊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院空间。沿着湖岸的平廊过渡到古戏台的高台面便成了爬山廊。竹深荷净堂也是使用长廊将建筑与假山、湖景串联起来,使其有纵深感,激发游人探幽寻胜的兴趣。

艺术特征

诗词书法翦淞阁前的园额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竹深荷净堂之正门有刘夜烽先生题写杜甫诗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古戏台的楹联曰:“妙奏管弦看璧月初升海上,徐开帷幕迎乾隆六下江南”。清人潘耒的《纵棹园记》更是以亲身经历记述了游览纵棹园的始末和感慨。文人朋友之间互相造访必要游园,期间留下诗词咏文便是历史佳话和人文价值的积淀。名人造园自娱,或者聚宾朋于园中,饮酒吟诗实为常态。官场退隐的乔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还是一位戏剧家,家有戏班,曾为康熙、乾隆演出,康熙亲赐银项圈一只,家班被誉为“赐金班”。正是园主人较高的品味决定了园林的境界,其交往的文人朋友也增益了园林的人文景致。

雕刻艺术纵棹园中各式砖雕、石雕、木雕、铜雕等构思巧妙,花鸟草虫、吉祥瑞兽、名人典故、戏曲故事、地方民俗融入其中,让人目不暇接。竹深荷净堂门前的红木桥,从桥身、桥面到桥栏,精选红木雕刻而成,栏杆花窗皆为荷竹造型,为江浙园林所罕见。竹深荷净堂门窗格扇也是精雕细琢,讲述着历史的故事。鱼化龙石柱门西接南楼,东以联廊连背山临流馆,联廊中随处可见精美木雕,月梁上刻有160幅戏剧故事。翦淞阁的砖雕门楼具徽、苏两派风韵;南大门鱼化龙石柱门,采用中国古代鲤鱼跳龙门的题材进行雕刻,四根石柱形成一个通透的园门,展现了现代开放的理念,是古典园林与现代造园手法的结晶。

8.纵棹园古戏台与画川书苑连廊(自西南向东北)

故事传说与名人足迹戚家汪在明代曾是一片芦苇塘,塘边住着一户姓戚的人家,戚家长子新婚之夜,送客返回不慎失足落水而亡。新娘得知后悲痛欲绝,即赋诗一首:“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 一宵难。欢声未已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从来未识 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世间”。之后,新娘亦投水殉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路经宝应,闻知戚家新娘的殉节之事,感慨颇深,遂赋诗一首:“未睹妇面继夫之,非此寻常烈女行。白发尚且贪晚景,青春岂肯弃红妆?魂游地府乾坤大,骨葬山头草木香。朕泪从未轻易落,只为千秋立纲常。”另外,乾隆皇帝听戏的古戏台、画川书院等都曾有名人驻足。有了皇帝、名人的光临,其事迹在民间传为佳话,无形中就提高了园林的知名度,增加了园林的文化蕴含量。

感悟

笔者在造访纵棹园时,对园中有市民随地小便的行为感到讶异,假山叠石的甬道(已干涸的黄石瀑布底下)甚至臭气熏天,这对于一个慕名而来的赏园者而言,真是极煞风景之事。古典园林古为今用,尤其是面向大众开放之后,普遍面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公共卫生间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今日的公园使用者也非当年属于精英阶层的园主及其家属等,公众素养有待提高。

纵棹园作为宝应仅存的古典私家园林,今人已经无法详细追溯纵棹园最原初的面貌,只能靠有限的资料聊以遥想,根据现实的状况予以解读罢了。如今的纵棹园,尽管满池碧荷,荷叶田田,但其园林建筑在尺度上显得失调,空间营造上强调开放性导致的空旷,总体意境上难与其他江南园林同日而语。

纵棹园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今日的60余亩,其意境况味不同也是情理之中。尽管如此,纵棹园对于宝应的历史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看到如今园中游人如织,重建此园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这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观,也许比那些紧闭园门不为人用或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经典园林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有价值呢。

在园林艺术繁盛璀璨的扬州,位于扬州境域最北端的宝应城内的纵棹园并没有引起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也没有专家学者予以专门研究。然而,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像纵棹园这样散落在全国各地、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研究的古典园林遗产有很多。它们并没有苏州园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和知名度,也不具备北方皇家园林那般气派壮阔,更不像岭南园林那么地域特色鲜明,但对于园林的所在地而言,它们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的融集体现之处,记载着古今不同时期斯地斯人的活动痕迹。同时,这对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倍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宝应八宝石柱
石柱迷宫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蘑菇石柱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宝应湖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对策
养生八宝
宝应水痘疫情的流行趋势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八宝风光掠影
欢迎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