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2014-02-15 06:13:12王洁若江西财经大学张鹏毅新发地中新农产品流通研究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粮商外资流通

文|王洁若 江西财经大学 张鹏毅 新发地中新农产品流通研究院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文|王洁若 江西财经大学 张鹏毅 新发地中新农产品流通研究院

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产业竞争力,亟需保护农产品流通产业。

农业产业安全面临挑战

产业安全是指,全球经济交往与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个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分配的充分,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情况。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是随着全球市场形成,在美洲大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而墨西哥、巴西等一批拉丁美洲国家则沦为不发达地区,表现为:国内产业结构不健全,产品结构单一化,受外国资本控制;政治上缺乏民主;社会贫富差距大,各项教育、福利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政治上虽然摆脱了殖民主义控制,经济上对发达国家形成了更深的依赖,其所处国际环境具有新殖民主义色彩。对这些拉丁美洲不发达国家状况的研究,引发了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的产生。该理论研究本国资本对本国经济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以及该产业本身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我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悄然布局我国农业产业,试图建立“从源头到超市及餐桌”的强大流通渠道体系,并谋求对农产品的“定价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粮油领域。我国大豆产业和食用油市场已经全面失陷、丧失定价权。在2004年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和华尔街联合发动的一场大豆金融战,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食用的油都要看华尔街的脸色行事,它看你不顺眼就抬高价格,你就得多付钱。先是美国农业部宣布,调低大豆产量。随后,华尔街金融资本进入期货交易市场,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连续上涨,涨幅近一倍,将大豆期货价格拉高至4400元一吨。而中国的油脂公司在均价4300元一吨的时候,进口了800多万吨大豆。后来,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紧跟着反手做空,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降,价格一下子跌到2000元。一般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的资金大约有95%将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大豆价格至为关键。于是,巨大的价格落差一下子将众多中小企业逼向绝境,导致中国70%的油脂公司破产。欧美的四大粮商趁机进入中国,用低价收购了油脂公司,从此中国的大豆产业和食用油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到今天,中国85%-90%的粮油都是四大粮商控股的。比如金龙鱼和鲁花,已被四大粮商所掌控。这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简称ABCD,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

四大跨国粮商早已经在实施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四大粮商下属的众多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基层粮仓,设立粮食收储企业,直至参与粮食种植。据了解,世界四大粮商都在找中储粮寻求合作。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对媒体介绍,“他们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但是,“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有专家担心:“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在食用油危机的时候,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它们遭到一家跨国企业的大肆收购。“他们买了后存起来也不投放市场,使国家调控失灵”,包克辛如是说。

第二,生鲜农产品领域。高盛养猪、软银喝奶、黑石卖菜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围剿”中国农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验证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说法,“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这里重点分析中国猪产业和蔬菜产业。外资对中国猪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2005年,高盛与几家PE参与到雨润食品上市前的融资之中,其中高盛3000万美元、鼎晖2200万美元、PVP1800万美元。2006年,高盛和鼎晖共同以20.1亿元人民币控股双汇发展。高盛如今控制双汇集团46%的股权,控制双汇发展23.7%的股权,控制雨润食品13%的股权。2008年高盛以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湖南、福建几十个养猪场。郎咸平表示,高盛是中国少数甚至是唯一一个控制了养猪产业上中下三游产业链的企业,所以成本最低。中国肉业网显示,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日本株式会社等跨国资本寻求猪产业合作、投资、贷款等项目消息众多。业内人士担忧,跨国集团纷纷将触角伸及中国养猪业,会使这块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领域最终又沦为“殖民地”,要警惕其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实现对终端市场的控制,避免“食用油悲剧”重演。

业内人士分析,农产品等民生产业欢迎外资投入,但必须有一个预设前提,那就是不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让外资控股,更不能让它们专门“掐尖”收购行业前十名企业。去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最终被否决,就是保护产业安全的极好案例,而双汇被高盛控股则教训惨痛。

近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并购逐渐成为投资领域的热点。2009年,“黑石牵头6亿美元砸向寿光”消息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购问题走进人们视野,随着“黑石”在寿光的退出,跨国资本的各种分公司和代理人在更大范围内纷纷登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收购愈演愈烈。外资为了控制蔬菜产业链,做足了工作。外资超市大举进入中国,家乐福、沃尔码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定价能力,这是从终端上的控制。而从农田到超市,这一段蔬菜运输所经过的中间商构成的一长串链条,也正在被外商控制。所以,外商具有定价权,对菜农的蔬菜以极低价收购,再以极高的价格在超市进行出售。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批发交易环节,如果没有适当的产业监控,一旦被外资控股,存在很大的产业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农产品等民生产业欢迎外资投入,但必须有一个预设前提,那就是不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让外资控股,更不能让它们专门“掐尖”收购行业前十名企业。去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最终被否决,就是保护产业安全的极好案例,而双汇被高盛控股则教训惨痛。

第三,农资领域。外资加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布局。在寿光,农业俨然已成跨国公司眼中的金矿,无论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还是流通市场,都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据统计,寿光蔬菜大棚农膜被国外品牌占据了60%以上、国外农药抢占了30%以上的市场。

在种子市场方面,外资已经占领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80%以上利润,正大举进军棉花、大豆等大田农作物种子市场。自20世纪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35家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已纷纷被外资并购。国内排名前10位的种业公司中,隆平高科、敦煌种业、登海种业、山西屯玉等频现外资“身影”,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利马格兰等国际种业巨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潜伏”。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低,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专家指出,“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而我国共有5700多家种子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近百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而美国的科研院校仅作基础性研究,95%的品种出自种子企业,企业工厂化式育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水平和效率。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在化肥市场方面。化肥价格暴涨可能挤垮中国农业。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但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的背后是,2-3倍于欧美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数倍于传统种子的工业种子。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课题研究组的数据表明,过去8年,我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目前除氮肥外,中国的磷肥与钾肥原料都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问题,国内钾肥价格一路猛涨。据山东联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德焕介绍,磷肥生产所需要的硫磺两年来价格几乎涨了10倍,而硫磺占磷肥成本的1/2,由此大幅度增加了磷肥的成本。国际市场硫磺供应紧张,加拿大、俄罗斯、中东国家对中国硫磺供应都在减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达1100多万吨,但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0.45%。目前钾肥进口依存度达到70%左右,造成钾肥价格控制非常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据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计算,两年之间,在粮食收购价格上涨不过5%的情况下,化肥价格上涨超过120%,涨幅是粮价涨幅的20多倍!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掌握了定价话语权,不断抬高价格。有关专家提醒:“我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虽然较低,但我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高度对外依赖,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国粮食价格。”

第四,外资进入农业的分工合作及危害。外资进入中国农业的分工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01年加入WTO的中美协议要点,特别规定中国国有企业要退出大豆贸易,本来两个大国之间的入世协议内容都是宏观的问题,为什么要从数千万商品中单单把一个大豆开列进来?直到2008年豆油为首的植物油价格一声炮响,带领食品价格火箭般窜升时,我们才明白美国政府的“深谋远虑”。2004年美国农业部先是宣布调低大豆产量,而后又是宣布调高大豆产量,让我们见识了“纵横捭阖”。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高盛等几家专注于“养猪”,黑石等几家专注于“卖菜”,四大粮商专注粮油,彼此之间不打架。

2006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的大字标题就是:“中国大豆被外资垄断,造福美国农民”,如果整个中国粮食市场被外资控制呢?当初苏联那么一个庞然大物都被美国用小小的粮食武器打垮了,那还仅仅是通过苏联社会之外的世界粮食价格变化的间接打击,而对中国这种从里到外的粮食控制,将会完全掐住13亿中国人民的脖子。事实证明,由于中国对农产品需求量大,外资一旦进入该领域,美国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将CPI指数推到令人恐怖的高度。在CPI指数里,猪肉占比很重,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推高CPI,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有分析认为,食用油涨价只是一个开始,在此之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价格波动。

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有关产业竞争力的“钻石理论”,包括六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环境、机会、政府行为。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格局中最具优势的是巨大的市场资源,就是需求状况要素,而流通产业主宰着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刺激流通产业加大投资,促进发展,来加强流通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农业产业中情况也是一样,生产和加工在各个要素的衡量中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农产品市场需求,主宰市场的农产品流通产业,才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优势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竞争力。农产品流通产业竞争力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本身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流通领域劳动者在流通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它本质上反应的是流通的能力,能力强则竞争力强,能力弱则竞争力弱。实践中通常用三个指标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即投入运转能力、回报能力、竞争度。根据国际比较,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竞争力很弱,亟需加大投资,促进发展,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竞争力弱,为外资进入,并谋求控制农业产业提供了时机。外资进入农业,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流通产业,但最终是中国经济。外资企业通过巨额订单和大规模采购能力,把持了农产品的定价优势,据此向农业产业的消费终端和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直至“掌管”起农业的产业结构,外商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完全可以决定国内绝大多数生产者、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生死,如果外商控制了农产品流通产业,大批的流通个体户将被直接淘汰出局,而国内生产和加工企业将沦为生产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生产的主动权、流通的定价权将被掌握在别人手里。

我国农产品定价权正在流失。我国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指出,加入WTO,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对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主要是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和“定价权”被外资控制了,对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有潜在的威胁。

农产品流通产业亟需保护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外资布局农业产业的核心领域在流通产业,因为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和消费者,我国农产品的定价权正在流失,农产品流通产业亟需保护。

首先,农产品流通产业是外资的目的和手段。跨国粮商进行全球粮食产业链整合,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微薄的生产、加工利润,而是为了流通环节中更可观的收益。跨国粮商就是在农产品流通产业上“俘获”巴西、阿根廷的农业。在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巴西,原本被热带雨林包围的亚马孙地区这些年有不少树木被当地农业生产者砍掉,改为种植大豆,形成一条从菲利兹到兴古的120公里长的“大豆公路”,来自美国的ADM、邦吉和嘉吉3家跨国粮商在这条公路沿线投资新建了23个大型粮仓,专门用于收购和储藏这些农场产的大豆。它们还在亚马孙腹地的圣塔伦市建设大豆专用码头,从那里把巴西大豆装船出口。他们通过仓储和运输,轻而易举地控制了这个地区的大豆贸易。而在价格上,跨国粮商在收购巴西农产品时完全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为准。据巴西农业联合会近期调查,巴西大豆出口的84%是被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4家跨国粮商收购和出口的,他们控制了巴西大豆生产、收获直到销售的全过程,如果巴西农户想脱离跨国公司来“单干”,马上就会面临资金、运输、客户等各种难题。孟山都公司启动控制阿根廷粮食生产的进程,于1996年从种子流通开始。在最初阶段,孟山都故意放弃“技术使用许可费”,吸引阿根廷农户选用自己的种子,而当其转基因种子迅速扩散、阿根廷农业经济逐渐受控于外国集团时,孟山都又开始收取专利费。尽管阿根廷农民提出强烈抗议,但“技术补偿基金”还是于2004年底开始实施。美国都乐以全球流通领域最大的水果贸易商闻名,得益于他对菲律宾农业产业香蕉、菠萝等产业的控制。从跨国粮商在中国的经营模式来看,它们控制着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部环节,加工环节减少的利润,其实早在流通环节就已经落入跨国粮商的口袋。

其次,我国农产品定价权正在流失。我国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指出,加入WTO,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对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主要是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和“定价权”被外资控制了,对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有潜在的威胁。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65%以上的市场份额是中国的,但定价权仍在日方;而中国大豆及其加工品65%市场份额是美国的,定价权也在美国。造成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水果、蔬菜等)出口有很大增长,这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定价权”被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农业企业”破了,出口量增但收入难增。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甜椒种子成本仅1分,但在中国市场却要卖到1元;相关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高价“黄金种子”。

最后,农产品流通产业亟需保护。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出过“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该理论认为,后发经济体的比较优势需要政策去保护和扶持,而不能轻易地全面开放,否则民族产业就会被外资打垮而失去发展机会。从韩国等经济体对农业保护经验看,对外资进入农产品行业需要有范围、比例两个限制,初期应以终端产品、非敏感产品为主,至于粮食油品则需审慎开放;为避免全行业被外资控制的局面,需要将单个外资企业进入的比例限定在10%到15%之间。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尤其是流通领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李昌平也指出,在种子、农产品收储、物流、零售连锁和进出口贸易等领域,要限制外资的权利。中资进入别的国家搞农业,限制是非常多的,上述环节几乎不准进入。

我们需要政策来扶持和保护农产品流通这个幼稚产业,不能轻易全面开放,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崛起创造机会和留出时间。

猜你喜欢
粮商外资流通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9:13:42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2:00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6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0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中粮国际公司: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大粮商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中国自己的国际化大粮商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财经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