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过冬“五不得”/6.4秒——呼吸养生最佳节奏

2014-02-14 09:53
中老年健康 2014年1期
关键词:快节奏心脑心脑血管

心脑过冬“五不得”

文/方力群

专家小传

方力群,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九病房主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寒冷的冬天是每年最难熬、最“危险”的日子。

寒冷,称得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它既能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还会使血管中的粥样斑块变得不稳定,严重时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因此,这个季节“三高”患者更要注意细节,从以下5个方面打好“血管保卫战”。

用药“停不得”。随着天气转凉,血管收缩,血压也可能跟着升高,除了密切监测血压,此时还应及时调整降压药的剂量,尽量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但要注意,调节药量必须遵医嘱,根据血压监测情况来进行,不要凭“感觉”自行增减。

运动“快不得”。天冷时节,猛跑、举重、跳高等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等。此时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此外,在早晚温差大、风大且寒冷的时间段老年患者最好不要出门,户外锻炼以阳光相对充足、气温较高时为宜,时间别太长。

口味“重不得”。保护心脑血管,“限盐减重”的任务要四季坚持。天冷的时候人容易“管不住嘴”,禁不起火锅、涮肉等“大餐”的诱惑。因此,这个时候要格外提醒自己,每天的热量别超标,少吃卤味、腌菜、咸菜等含盐高的食物;少吃红肉,用健康的鱼类等“白肉”替换,烹调时多用植物油;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冬瓜等,促使钠的排泄,调节血压。含钙丰富的乳制品、虾皮,以及绿色蔬果等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

血管“冻不得”。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一定要早晚防寒,不要怕麻烦,及时增减衣物。出门时戴好帽子、手套,以防冷空气突然刺激血管和神经;洗脸、刷牙可以用温水;晚上起夜时最好披件外衣保暖;洗澡前可以开会儿浴霸,温度上升后再沐浴。

做事“急不得”。心脏喜欢“慢半拍”,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都会“伤心”。做事不要贪多求快,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平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如果思虑过多,晚上迟迟不睡,也可导致心跳过快、血压波动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6.4秒——呼吸养生最佳节奏

文/杨力

新数据表明,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的大忌。中国的养生自古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一呼一吸相当于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要细微,不能粗猛。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但慢养生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做到白天紧、晚上松,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猜你喜欢
快节奏心脑心脑血管
走街串巷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跟我一起……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松弛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