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2011 年2 月,武汉市根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发布了武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 年),确立了武汉市到2020 年的奋斗目标: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知识产权制度对城市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通过对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的调查,发现武汉市在企业急需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这一块仍然有很大缺口,同时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本文以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为切入点,从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要出发,特别针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利工程师”培训基地为例,提出了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若干建议,实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局针对本地区知识产权人才状况专题调研的结果显示,武汉市有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约10505 人。其中,各类知识产权人才1570 人,约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5%,分布如表1 所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能够满足武汉市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处于“无专人管理、无规章制度、无工作计划、无专利申请”的“四无”状态。另外,企业迫切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武汉地区从事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及专利信息服务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仅30 余家,从业人员仅200 余人,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与北京及沿海地区差距十分明显。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十年来增加了近7 倍。并且,武汉市现有专利代理人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 年代《专利法》实施后培养的第一批专利代理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英语能力差等问题,且部分人员已陆续退休。
一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占比较大,人才集聚较多。二是企业专利和科技管理工程师少。可见,现阶段及今后应当大量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企业和中介机构这类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实务型人才。因此,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现在应当向其倾斜,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的实务性。
笔者查阅了武汉市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各高校的硕士、博士招生目录,发现目前只有五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具体情况如表2。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2012 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 万件大关,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00件。但是,近十年来武汉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1000 人。武汉市大多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1~2 个人,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几乎完全没有人负责这项工作。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使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
武汉市没有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知识产权双学位也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有设置,另外3 所高校只有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本该是金字塔型的,即本科生、双学位较多,硕士生次之,博士生较少。而武汉市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层次结构上的倒置问题,毕竟,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武汉市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上看,很多高校将知识产权学院或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缺乏管理知识和工科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局限于法律职业,但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供大于求,知识产权专业法律方向并没有太多的就业优势。
并且,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而高校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播,不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对实用技能的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并且战略的制定、知识产权操作技巧、知识产权诉讼等实务能力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满意度不高。
知识产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掌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理论专家较少或者很少从事知识产权实务,而知识产权实务专家较少或者很少进行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很多知识产权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也许能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但却难以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异常短缺,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其各方面的局限性,难以肩负起对知识产权战略所需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重任。
针对这种现状,2011 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联手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探索定向培养“专利工程师”和“专利代理人助理”等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新途径,签署了“武汉专利工程师(代理人)培训基地”共建协议,精心设计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建立专门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高地”。
2012 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第一次成功举办“专利工程师”培训班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企业及中介机构的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改善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了第二期“专利工程师”培训班。这两期培训班培养了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实用性知识产权人才,为武汉市的专利工程师队伍充实、补充和选拔了人才,缓解了实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效提高了就业率。
社会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学生不同的就业定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知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要。
(1)以专利代理人为职业导向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不少外地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进驻武汉专利代理市场,专利代理人的市场需求较大。因此,根据理工科基础扎实、外语基础好等条件,从机电学部、信息学部等多个理工科专业选拔对知识产权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代理人”培训班,安排在大四学年两个学期实施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优秀的专利代理事务所实习。
(2)以企事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为职业导向
懂经济、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懂法律,能整体、协调布置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人才,是当前企业较为亟需的。因此,从经济管理学部选拔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工程师”培训班,同样实施两个学期的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实习。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按照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要求进行,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实务型人才的标准。因此,培训班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专利代理事务所等单位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让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除了法学基础知识由法学专业老师来讲授外,在知识产权专业方面,师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本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现有知识产权教师7 人,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4 人,讲师2 人,职称分布合理。7 人都是具有工科背景的、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1 位,在实践部门从事过管理工作的2 位。
(2)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一般邀请专利代理机构资深专利代理人、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授课。例如,对于专利代理文件撰写、专利文献检索等课程,聘请资深专利代理人授课。让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人士参与学生培养,既让学生了解了实践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实务技能。
(3)多次邀请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优化了知识结构,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培训基地借助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与多个专利商标代理公司、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代理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先后在武汉多家知名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派出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实务的基本技能,把专利、商标申请、专利产业转化、知识产权评估与投资、知识产权诉讼等重要的知识产权业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转化为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进入职业环境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出发,提供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以及将不同的专题培训课程组合,以满足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甚至可以提供订单式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如产业技术领域的优势,由企业事先提出培训需求或培训目标,再由人才培养基地专门设计或优化组合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课程,建立具有地域特点、符合地方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在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纽带的作用,为形成区域性知识产权人才集聚高地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1]张费微,肖玉英,罗思荣.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9(02).
[2]冯年华,顾晓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以南京市为例.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4(01).
[3]符琪.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校企融合培养为范式.中外教育研究,2011,(05).
[4]杨德桥.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略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2,(01).
[5]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