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们安然逝去

2014-02-13 09:46张丽张杰孙秀萍
晚晴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宁海燕病房

张丽+张杰+孙秀萍

“带着光彩与幸福,父亲平静地走了”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鲜花、气球、蛋糕、亲友的陪伴,这一切让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放疗科病房变得温馨起来。满头白发,身形消瘦,皮肤发黑,整洁的蓝色衬衫外是一件黑色西装外套,脸上洋溢着幸福,2013年5月的一天,沈水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吹熄了为自己点燃的生日蜡烛。3天后,他平静地离去了。

62岁的沈水涛,发病前独自在新疆工作了25年,只有春节假期才回绍兴跟家人团聚。直到2013年5月,他被确诊为胰腺癌末期,住进了诸海燕护士长所在的放疗科病房。确诊后,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住院后,虽然两个女儿精心照料,积极配合治疗,可对于癌末病人来说,任何医疗手段都是无力的。“25年来,父亲默默付出,我们从没为他做什么,一直觉得很亏欠。”女儿沈明琴说。

“我们了解到,病人住院期间恰逢生日,”诸海燕便和家属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日会。在医护人员和亲友等四十多人的陪伴下,病情已非常严重的沈水涛,脸上却散发出了少有的光彩。“他走得非常平静,没有什么痛苦。”这让诸海燕和他的同事们备感欣慰,也让他们和病人家属成了朋友。诸海燕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医疗手段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可以为癌末病人做的。”

“安宁疗护”开启照护新模式

诸海燕所说的心愿,就是积极传播“安宁疗护”。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姑息疗法等,由英国人桑德斯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创,他的目的是“尽一切努力,让患者安然逝去,也会尽一切努力,让患者好好活到最后一刻”。但在我国大陆,这一理念刚刚萌芽。

一本叫做《死亡如此多情》的书里,记录了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他的表情非常痛苦,脸色灰黄,佝偻着身躯,张着大口竭力呼吸,但仍然感觉力不从心……”“他常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打一针让我过去就算了,太痛苦了。”在这本书中,临死前的人早已失去了尊严,很多都是浑身上下插满管子,在疼痛哀号中结束一生。

其实,全世界的医务工作者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都无法忽略一个事实:面对绝症患者和家属,基本宣告无效的医疗手段,绝不是他们在最后的生命过程中唯一需要的。尊严、体面、幸福、安宁,在患者身上都可以实现。诸海燕强调,“安宁疗护”不是“安乐死”,是给予临终患者积极而整体的照顾。

“四全照顾”让病人死得有尊严

“安宁疗护”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了,比如在英国,目前,已有一百多家安宁疗护机构,每年都会有十多个国家前往学习观摩。在日本,更是将这种人性照护发挥到了极致。

日本静冈县的癌症中心有一栋特殊病房——“姑息治疗”病房,是专为不能治愈的癌末患者准备的。病房宽敞舒适,如同宾馆,窗外是绿树成荫的庭院。为让患者在临终前享受更多的家庭温暖,医院尽量创造条件,让亲人们经常陪伴患者,同时还为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减缓亲人即将逝去的痛苦。

在中国台湾,每年有3.5万多人死于癌症,其中40%的癌末患者接受了安宁疗护。他们有“四全照顾”的特色,即全人照顾(身、心、灵),全家照顾(病患、家人),全程照顾(临终、家属悲伤期),全队照顾(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宗教人员等),让很多癌末病人免受了痛苦的煎熬。

“我们的临终关怀做得太少”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60万人,因癌症死亡130万人,但自1988年成立首家安宁疗护机构以来,目前能提供安宁疗护的医院仍然极少。国人对“死”的忌讳,使“放弃抢救”的安宁疗护推广起来异常艰难。

北大医学部医学人文系教授王一方对生命看得也很理性,他说:“人重要的不是光活着,而是有尊严、有品质地活着,减少人生最后一个无谓的伤害。”

“人握着拳头来到世上,经历一生,应该放开手、轻松地、平静地离去。”可事实上,多数癌末病人仍攥着拳头离开。郭航远指出,对多数癌末病人的抢救,基本都是创伤性和徒劳的。医疗手段可能让病人延续几天生命,但也会造成极大损伤。比如,心脏按压会让病人的肋骨断掉,除颤可能烧焦皮肤,全身插满管子,肚子鼓起来,整个人都会变形。面对无休止的抢救,病人会陷入极度恐惧,全身痉挛。其实,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也很痛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一步步升华的从医境界,也是目前医学界应该思考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宁海燕病房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巧联得安宁
港口上的笑脸
巧联得安宁
采蜜忙
病房
Friendship
便宜的病房
赏春
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