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实证分析

2014-02-13 14:43蔡伟民袁蕴康杰
软科学 2014年1期

蔡伟民 袁蕴 康杰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了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依据四川省普格县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普通话水平、培训、企业信誉以及参保意愿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影响显著,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Binary Logistic

中图分类号:F323.6;F1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1-0120-04

1引言

201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为57.6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3.43亿元。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合理有效输出,已成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少数民族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较差,还存在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障碍不仅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流入地的社会稳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文献回顾

近年来,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问题引起了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宏观并侧重定性分析。如姬便便[2]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生活质量指数进行分析[3];谢勇[4]指出工资是农民工就业考虑中最核心的要素;刘爱玉(2010)对比研究了农民工和城镇工人的工作状况;李俊霞[5]从文化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原因;潘明明[6]讨论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障碍的影响因素;徐莉[7]以武汉为例,提出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收入、受教育程度、工作领域、信息支持。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为切实了解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就业障碍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方式,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对在普格县企业务工的当地农民工和随机走访的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鉴于被调研对象文化程度和工作灵活度的差别,问卷调查采用了三种方式:对本地彝族农民工,由于普通话拼读和汉字拼写困难,先由能独立完成问卷的工人现场完成问卷后,作为翻译和代书,帮助其他的工人按本人回答情况填写;对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采取分部门发放问卷,下班后填写完毕,上班时交予各部门负责人统一收集;对随机走访的农户则由调查组成员直接现场填写。实地调研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2份,有效率88%,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工就业障碍,其含义是农民工在寻求工作中是否感到存在障碍。以农民工寻求工作是否存在障碍作为因变量,即当农民工对寻求工作存在障碍时取值为1 ,否者取值为0。 对于这种二元离散现象的数量分析,常用的模型有Probit模型和Logit 模型,本文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就业障碍进行分析,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影响农民工寻求工作时各因素的作用方向,更准确地测定其影响程度。

假设在X1,X2,…X16等自变量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农民工存在就业障碍的概率为P,不存在就业障碍的概率则为(1-P),二者之比为P11-P,通过对其进行Logit转换,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ogit(P)=Ln(P11-P)=β0+β1χ1+β2χ2+…+β16χ16(1)

其中χi是自变量,β0为常数,β1,β2,…β16为回归系数。参数估计应用非线性迭代的newton-raphson法对式(1)进行迭代收敛而得出[8]。

4调研结果及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

4.1调研结果

总体来看,当前少数民族农民工普遍认为,在就业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如表3所示。

表3少数民族农民工对就业障碍认知表

少数民族农民工对就业障碍的认知1人数1比例(%)不存在就业障碍123117.4存在就业障碍1109182.6对影响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从个人特征、信息来源、技能培训、工作要求、法制观念、思想观念六个维度进行全面考察,自变量选取方法采用“enter”策略,利用SPSS17软件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2 Log likelihood取值为117.764,实际显著性水平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1时,即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好,模型准确性较高。

4.2模型结果分析

(1)个人维度中:年龄、会说普通话在统计上显著。年龄越大,就业障碍越明显。这与当前少数民族农民工由于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往往只能承担脏、累、差的体力工作的现状相吻合。而能使用普通话,对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交流、沟通、打破求职障碍有显著的帮助[9]。

个人维度中其他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从各指标系数的正负关系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统计上的系数为负,这说明随着少数民族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障碍有所下降,文化程度和就业障碍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同时打工时间也为负值,表明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就业障碍越弱。其结果与潘明明[6]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讨论一致。

(2)信息来源维度中,务工信息来源在统计上不显著,但系数呈现负值,表明通过乡亲、朋友介绍以及政府提供信息等信息来源方式更有助于打破就业障碍。

(3)技能培训维度中,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统计意义显著,表明培训能显著增强寻找工作的能力,但培训时间的长短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力度。endprint

(4)工作考虑要素的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出入较大,从分析结果可知,企业信誉统计意义十分显著,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工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是老板不拖欠和克扣工资”,即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加关注进入的企业是否曾经拖欠过工资。而期望收入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与当前的普遍结论相悖。因此企业信誉才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第一考虑因素。

(5)法制观念和劳动保障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统计意义不显著,究其原因,并非少数民族农民工不了解法律知识,受访总人数的65.9%认为自己了解劳动合同,了解一些但不清楚的占27.3%,不知道的占6.1%。整体对劳动合同的了解度较高,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求职时,往往是亲戚朋友介绍,所以是否签订合同不作为其求职的重要因素。

(6)思想观念维度中,参保意愿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参保意愿越强烈,工作障碍越明显。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因农民工用工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同时某些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因此加剧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就业矛盾。

5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问题,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扩大劳务信息发布渠道。

信息渠道对少数民族农民工求职影响显著。为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工有序流动,州、县级新闻媒体应开辟相关专栏,发布劳务信息,宣传先进典型,让当地群众及时掌握本州、县劳务输出的最新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公布就业信息,使更多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寻求务工信息时不再单一依靠亲朋好友介绍,以扩大就业领域和空间。

第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力度[10]。

培训是提升求职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培训和普通话水平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途径、打破就业障碍犹为关键。一是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要加强普通话培训,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沟通交往能力;三是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以增强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

第三,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维权机制。

以基层县为单位,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劳动用工登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情况的调查摸底,建立企业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数据库。并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同时满足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诉求及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王鑫. 试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约束[J]. 理论与当代,2007(2):18-20.

[2]姬便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3]李秀玲,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2.9万名农民工生活质量[EB/OL][D].2006.

[4]谢勇.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09 (17):32-36.

[5]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5):85-89.

[6]潘明明.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实证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79-82.

[7]徐莉. 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支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31-34.

[8]康杰等.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8):116-118.

[9]蔡伟民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12(5):100-102.

[10]蔡伟民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民族地区基层人才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3):46-51.

(责任编辑:杨锐)endprint

(4)工作考虑要素的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出入较大,从分析结果可知,企业信誉统计意义十分显著,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工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是老板不拖欠和克扣工资”,即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加关注进入的企业是否曾经拖欠过工资。而期望收入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与当前的普遍结论相悖。因此企业信誉才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第一考虑因素。

(5)法制观念和劳动保障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统计意义不显著,究其原因,并非少数民族农民工不了解法律知识,受访总人数的65.9%认为自己了解劳动合同,了解一些但不清楚的占27.3%,不知道的占6.1%。整体对劳动合同的了解度较高,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求职时,往往是亲戚朋友介绍,所以是否签订合同不作为其求职的重要因素。

(6)思想观念维度中,参保意愿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参保意愿越强烈,工作障碍越明显。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因农民工用工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同时某些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因此加剧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就业矛盾。

5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问题,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扩大劳务信息发布渠道。

信息渠道对少数民族农民工求职影响显著。为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工有序流动,州、县级新闻媒体应开辟相关专栏,发布劳务信息,宣传先进典型,让当地群众及时掌握本州、县劳务输出的最新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公布就业信息,使更多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寻求务工信息时不再单一依靠亲朋好友介绍,以扩大就业领域和空间。

第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力度[10]。

培训是提升求职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培训和普通话水平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途径、打破就业障碍犹为关键。一是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要加强普通话培训,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沟通交往能力;三是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以增强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

第三,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维权机制。

以基层县为单位,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劳动用工登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情况的调查摸底,建立企业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数据库。并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同时满足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诉求及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王鑫. 试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约束[J]. 理论与当代,2007(2):18-20.

[2]姬便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3]李秀玲,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2.9万名农民工生活质量[EB/OL][D].2006.

[4]谢勇.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09 (17):32-36.

[5]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5):85-89.

[6]潘明明.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实证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79-82.

[7]徐莉. 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支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31-34.

[8]康杰等.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8):116-118.

[9]蔡伟民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12(5):100-102.

[10]蔡伟民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民族地区基层人才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3):46-51.

(责任编辑:杨锐)endprint

(4)工作考虑要素的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出入较大,从分析结果可知,企业信誉统计意义十分显著,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工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是老板不拖欠和克扣工资”,即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加关注进入的企业是否曾经拖欠过工资。而期望收入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与当前的普遍结论相悖。因此企业信誉才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第一考虑因素。

(5)法制观念和劳动保障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统计意义不显著,究其原因,并非少数民族农民工不了解法律知识,受访总人数的65.9%认为自己了解劳动合同,了解一些但不清楚的占27.3%,不知道的占6.1%。整体对劳动合同的了解度较高,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求职时,往往是亲戚朋友介绍,所以是否签订合同不作为其求职的重要因素。

(6)思想观念维度中,参保意愿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参保意愿越强烈,工作障碍越明显。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因农民工用工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同时某些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因此加剧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就业矛盾。

5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障碍的问题,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扩大劳务信息发布渠道。

信息渠道对少数民族农民工求职影响显著。为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工有序流动,州、县级新闻媒体应开辟相关专栏,发布劳务信息,宣传先进典型,让当地群众及时掌握本州、县劳务输出的最新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公布就业信息,使更多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寻求务工信息时不再单一依靠亲朋好友介绍,以扩大就业领域和空间。

第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力度[10]。

培训是提升求职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培训和普通话水平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途径、打破就业障碍犹为关键。一是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要加强普通话培训,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沟通交往能力;三是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以增强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

第三,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维权机制。

以基层县为单位,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劳动用工登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情况的调查摸底,建立企业少数民族劳动用工数据库。并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同时满足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诉求及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王鑫. 试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约束[J]. 理论与当代,2007(2):18-20.

[2]姬便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3]李秀玲,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2.9万名农民工生活质量[EB/OL][D].2006.

[4]谢勇.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09 (17):32-36.

[5]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5):85-89.

[6]潘明明.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实证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79-82.

[7]徐莉. 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支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31-34.

[8]康杰等.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8):116-118.

[9]蔡伟民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12(5):100-102.

[10]蔡伟民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民族地区基层人才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3):46-51.

(责任编辑:杨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