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片取标题——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尝试

2014-02-13 12:46张娴婕
语文天地 2014年28期
关键词:花瓣小朋友学生

张娴婕

阳历四月,窗外春光已是十分绚烂,莺飞草长,景色宜人。与之相反,教室里气氛沉闷。学生一整个漫长的冬季都在备战学业水平测试,好不容易考试结束了,可是等分的日子好像更加难熬,一走进教室,空气都仿佛是沉重凝滞的,与窗外轻巧动人的春光格格不入。

面对此景,笔者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用手中的相机或画笔把打动自己的校园一景记录下来,回家以后选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拟上标题,周一交到班上。

也许拍照比较省事,也许学生对自己的绘画水平没什么信心,最后交上来的作品全部是照片。笔者把所有作品的姓名擦去,写上编号,在教室后墙张贴展出,请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三幅作品。统计结果,得票最高的几幅作品分别是《等》《偷窥》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第二天语文课上,师生尝试着鉴赏这些作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等》

《偷窥》

《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等》获得的票数是最多的,大家觉得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新生与旧物的对比也很鲜明,标题更是亮点。因为画面背景斑驳破旧,联系当下拆建风气,它的命运可堪忧虑,那么依附于此背景的那株幼小的植物,它的明天又会怎样呢?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大家觉得这个“等”字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迷惘与无奈,这与他们当下的感受是一致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票数仅次于《等》的作品是《偷窥》。学生对“偷窥”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学生觉得这幅照片构图由近至远,有一种神秘感,用“偷窥”这个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状态。有的觉得光线的使用有一种怀旧感,对旧日流逝的时光,我们最好也只能悄悄地“偷窥”,不去惊扰。如果换做“看”字,则比较清晰,没有了这种感觉。作者补充,说自己拍照的时候本来想照地上的一个个光圈,突然觉得自己有偷窥的感觉,灵感一来,干脆命名为“偷窥”。

获得第三名的作品是《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作者捕捉到了同学拍照取景选景时的一瞬间,表情神态里有抑制不住的惊喜与快乐。那是对美的惊喜,对发现的快乐,那是这个年纪应有的活泼与生动。标题告诉我们,最美的春天应该在这里。

除了前三名之外,大家觉得还有许多作品也非常出色,而好作品的共同点是,不仅画面动人,标题更是为画面增色不少,有时明明相似甚至相同的作品,由于用了不同的标题,感觉就相差甚远。

还有一组非常相似的照片,取景是满地落英。所以,一个作者就将之命名为“落英”,表达直接也准确;而另一个作者却将之命名为“花瓣与花瓣的故事”,画面仿佛鲜活许多,丰富的故事性流转其中。

《一起》

《花瓣与花瓣的故事》

《一起》画面也很普通,大树根下长了几朵小蘑菇,可是取名为《一起》,那么大树和小蘑菇仿佛就有了人情,相依相生的味道就出来了。

《绝地之音》这个标题的加入使得作品不但呈现了画面,还配上了丰富的画外音。一块大石头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艰难的环境里它如何存活?它是在歌唱还是在诉说?这个标题调动了我们更多的感官,使作品内涵丰富。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挺著名的例子,有幅画叫《踏花归来马蹄香》,画面只有一匹骏马,并没有花,可是你看马蹄旁蝴蝶环绕,那马蹄上的花香竟然用眼睛可以看得见。

还有一个故事,宋徽宗赵佶为他的皇家画院挑选人才,出了一道考题“深山藏古寺”。最后的魁选之作并不见寺庙的影子,只画了一个山洼里泉水边打水的老和尚。而有和尚必有庙,和尚年纪已大却还得亲自出来打水,可见庙里香火不旺盛,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古寺。这样想来,这幅作品就比那些画树荫后头露出一角寺庙的画作更加含蓄有味道了。

我们发现,尝试转换观察的角度,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化作青庄与君逢》

《毫无特色》

《化作青庄与君逢》是一幅比较典型的转换观察角度的作品。照片是黑白的,构图很简单,一朵花的剪影占据了右半边整个画面,而左侧是空白。青庄(注:青庄是苍鹭的俗称)在哪里?与花影交接的空白处不正是一只展开双翼,张着嘴的大鸟吗?作者恰恰从没有画面的空白处着眼,发现了一只飞向花心与君逢的鸟。

获得第三名的作品《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让人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有点转换角度的妙趣。

还有一幅作品名字很有特点,叫《毫无特色》。画面是这样的:小小的水池、迷你的假山、袖珍的喷泉,配一段长廊,栽一树桃花,垂一片杨柳,远处是各式的房子充当背景。这样的组合我们极为熟悉,这种布局似乎是景观规划者的心头好,所有新建的小区、小公园都以此为宣传亮点。可是学生偏偏给它起个标题叫做《毫无特色》。不由让我们反思现代人的审美。

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转换角度观察事物,可是要从根本上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还是得独立思考,跳出一般评价标准的束缚,不人云亦云,问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我的态度是什么?”“我看见了什么?”这是培养自己看问题的关键。

最后,语言表达很重要,要把自己对照片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别人。

《飞跃春天》这个标题起得很有代表性。一只小鸟正从石头上起跳,对面是一丛绽放的迎春。“飞”“跃”“春天”,这三个词都是对画面的准确描绘,而连缀在一起,又恰能表现小鸟对春天的渴望,非常准确又凝练。

《微醺》准确地表达了仰头看那枝丫间星星点点的光斑的感受。有学生说改成“醉”,反而有点过了。

《飞跃春天》

《微醺》

有时候也可以在表达的吸引力上动动脑筋,例如《女歌手》和《绝地之音》都是引用了课本上的例子,容易唤起大家的共鸣;又如《偷窥》《毫无特色》这样的题目可以引起别人的好奇心……

总之,一个好标题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拍照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所以动笔之前,不妨再想一想,斟酌斟酌。

临下课,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人选一幅有感觉的作品,尝试给它重新起一个标题。标题下面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由。结果也很有意思。例如,有学生将《等》改为《春之梦》《旧事》;将《偷窥》改为《淌》,理由是:更能表现时光和流水的质感;将《微醺》改为《融化的春天》。将《化作青庄与君逢》改为《花弄影》。将《花瓣与花瓣的故事》改为《倦》,理由是:花瓣们累了,面朝天空,做一个安静的梦……

笔者被她的理由打动了,也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年纪也能有时间、有心情躺下来,看看天空,然后做一个奇妙的、丰富的、安静的梦。

猜你喜欢
花瓣小朋友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花瓣报
学生写话
月光花瓣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阅读花瓣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