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 欣 任金州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的结构性冲突
■ 邹 欣 任金州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滞留于传统媒体场域中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大批量离开传统媒体场域,开始习惯生存于新媒体场域中,并在新媒体场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样态,构建了自己的生存世界与生存方式,不再习惯于跳出新媒体场域去传统媒体场域中进行新闻消费。
随着传统媒体场域与新媒体场域的出现,受众们也围绕着各自习惯的媒体场域,形成了相应的生活状态、认知观念与阅听思维。新旧两类媒体场域之间的界限越明显,各自媒体场域中的受众的思维方式差异性亦会越大,受众对新闻信息接受的认知、判断与习惯亦会不同,最终导致两类媒体场域的受众对彼此媒体场域生产的新闻信息不认同。比如:习惯于新媒体场域的青年群体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化、强权化、生硬化、单一化,青年群体大都习惯于“互联网”思维式的新闻信息,对于传统媒体“居高临下”式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较为排斥、疏远甚至时常产生质疑。
纵观整体,一方面,在传统媒体场域中,各类新闻媒体与青年群体各构件内部或相互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对立或资源的争夺而产生的较为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与现存的政治、经济、价值观、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难以化解。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受到新媒体场域的推动与牵制,逐步转移到新媒体场域中。由此笔者引发了如下思考:在新媒体场域相对独立、结构日益完善、形成自身法则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是否已然形成了结构性冲突?
布尔迪厄在《区隔》(1984)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实践模式把行为理论化为惯习、资本以及场域之间关系的结果”。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彼此关联的概念共同构建了场域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亦是相对稳定与动态变化的,旨在辩证的观察社会空间结构与结构化的行为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构性观念、等级化的位置观念、对于资源的竞争观念、权威与异端之间的斗争的观念以及竞争者之间共享的“基本信念”的观念,都阐明了产生场域并有助于形成其自主性与功能的内在结构化机制。它们提供了比市场概念更加丰富的生产者——消费者关系的解释。本文旨在用场域理论来研究在新媒体场域牵制下的传统媒体场域里,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的关系,分析行为主体间资本竞争与协商过程,寻找在传统媒体场域中产生冲突的根源。
1.“权力资本”格局冲突
布尔迪厄认为拥有权力或资本则可以获取场域中利害攸关的特定利润,并且可以用来维持或强化主体所在生存空间中的地位,因而围绕着资本与权力的争夺和运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旨在维护或者改变场域中的力量格局的斗争场所。
中国的新媒体场域十分重视受众的新闻消费,在其成长与完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流量经济”特征。自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依靠大规模、持续性投入抢占用户入口和流量。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利用聚集了的用户群体和影响力,通过平台体系盈利,换取经济资本。而获取经济资本大小的关键是新媒体场域中是否搭建起了独有的、成熟的、高效的新媒体业务平台体系,是否聚集了独立的新闻消费群体。经过20多年的培育,新媒体平台与受众群体已相对成熟,尤其是当下的青年群体几乎与新媒体共同成长,成为了新媒体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场域的结构内化为大部分青年群体新闻消费的惯习行为。
在新媒体场域的牵制下,传统媒体场域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之间相互对抗、冲突,不断地重塑彼此在场域中的结构、位置与边界。多元的新媒体技术解构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把关”权力,瓦解了传统媒体曾经权威且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使得整个媒介空间碎片化,传统媒体的中心议程易被各种信息淹没;新媒体丰富的娱乐性符号资本不断稀释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技术、多元化的新媒体报道题材、丰富的符号与话语形态吸引着青年群体不断流出传统媒体场域,流入新媒体场域。总体看来,在传统媒体场域中媒体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冲突不断,青年群体为了适应自己的新闻消费需求及思维方式的转变,采取策略脱离冲突频发的场域,改变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寻找新的同构场域。
2.场域运行规则冲突
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①。由此可知,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和运行逻辑。
由于压力型政府的行政管理,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传统媒体依旧背负着巨大的行政压力。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逻辑中行政思维占主导地位,新闻生产无法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这一契机,无法依据新闻传播规律生产出令人信服的新闻内容,总是习惯于主题式的、程序式的报道,形成同质化、模式化、脸谱化的报道符号与话语,内容感染力不高,给青年群体留下严肃刻板、高高在上的印象。面对这种模式化的语言,青年群体普遍容易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很难产生亲近的接受心理。
然而,新媒体系统不断地建设自我生态体系,塑造、组织自身核心资源,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并产生协同效应,利用雄厚的用户基础实现收益,逐渐形成独立的新媒体场域,形成了封闭的生态圈,与传统媒体渐行渐远,即便在没有传统媒体的关照下,也能自我发展。新媒体场域运行逻辑(见图1)促进了新媒体生态系统的构建,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四层架构,为用户提供垂直、整合的完整价值链,形成业务链条的完整封闭环。
图1 新媒体的场域运行逻辑
青年群体在不断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提出反馈,产生新的新闻消费方式,再返回循环,使其不断丰富不断拓展,由新闻传播领域发展到文化领域,进而发展到商贸领域、服务领域等。总体而言,新媒体场域通过始于用户的内生式生长,持续创新,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层次拓展、外延式发展,搭建起了独有的、成熟的、高效的新媒体新闻业务平台体系,聚集了独立的青年新闻消费群体。
由此可见,“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场域自身特有的新闻生产运行逻辑改变了青年群体新闻消费方式。在新媒体场域的推动下,加剧了青年群体新闻消费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之间的冲突。
3.行动者惯习冲突
惯习是一种习惯化的、倾向性的、具有定向性的又是结构化的行为类型。在社会生活中,行为主体产生了对其行为具有持久影响的、结构化的定向性,而这些定向性又促进社会结构发生新的构建。
由于身份、地位、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人们之间无法拥有相同的惯习。但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寻,具有相似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年龄等因素的群体往往极易获得相似的惯习。通过在同构场域内的不断实践,这类惯习结构日趋稳定,会不自觉地支配行动者的思维和行动。
当惯习和场域关系契合时,惯习倾向于再生产生成它的社会结构。然而,当惯习和场域的关系不契合时,惯习亦有可能会变革社会结构②。在传统媒体时期,传统媒体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传统媒体场域中的新闻传播受到多重把关,很难成为社会民众社会参与的重要工具,即便如此,新闻受众也不会对报纸、广播、电视提供的内容过于挑剔。然而,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点,实现无“时空限制”、快捷发布信息、超大信息容量等特点,让极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群体在新的媒体场域中领略到了全新的新闻视野,对新闻消费也形成新的标准与惯习。由此可见,当青年群体的新闻消费惯习和传统媒体场域之间处于相互契合状态时,青年群体新闻消费惯习总能较好地适应传统媒体场域规则,无需追求目的明确的调适。相反,当青年群体新闻消费惯习和传统媒体场域之间处于不契合状态时,青年群体新闻消费惯习作为实践及表象的生成原则和结构化原则便会受到挑战乃至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推动青年新闻消费群体开始行动,采取策略解除与传统媒体场域形成的“同构性”。
事物的关键总是在整个场域的结构层次中才会凸现。在一个场域中,最关键的是相对实力。一份报刊可以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失去一个读者。然而一旦它在生存空间内的相对地位和实力改变了,它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③场域是一个充满斗争、冲突的动态空间。场域内部的客观结构形式及权力资本的分配,场域间的相对位置、距离及实力,都会触发场域内部的冲突与斗争。新媒体场域结构的日趋独立、完善与成熟,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在生存空间里的相对地位和客观实力,动摇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统治地位,为青年群体新闻消费习惯的转变提供了动力与可能,促使青年群体新闻消费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结构性冲突。
注释:
①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9页。
② Pierre Bourdieu.Sozialer Sinn:Kritik der theoretischen Vernunft.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7.p.113.
③ [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作者邹欣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讲师;任金州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