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除常规职业学历教育外,各职业院校还积极面向社会、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的职业技能、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这不仅体现了各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对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及各企业对于劳动者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除具备相应的学历外,还应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求职者就业的“通行证”。这也增长了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同时,一定周期的岗位技能,职业理论素养,专业知识的培训受到各企业的欢迎。所以职业院校和各企业合作,联手打造企业所需求的既懂理论又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凸显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意义。
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常规教学,一方面已经储备了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有现场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建立了可供学生实践的实训场地。与社会一般的培训机构相比,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具备很大优势。如果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培训资源,既符合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要求,也能带动学院自身的发展。
2002年之后由于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及数量都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认识模糊,用工单位招聘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本科生,招聘操作岗人员首先想到的是中专生及技校生,高职毕业的大专生在就业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这些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更是雪上加霜。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严重缩水,面临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危急关头。所以为了摆脱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带来的不利影响,职业院校必须寻找除学历教育外的发展新途径。同时,通过开拓职业培训市场,培养出受到企业欢迎的实用人才,这也能提高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从而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一直较偏重学历教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相应地也得到了拓展,职业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培训规模在不断扩大,培训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为了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其非学历教育的研究。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天津市教委也相当重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问题并发出了通知,关于进一步实施《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积极探索培养社会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效途径,进一步调动职业院校积极性,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定开展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会培训基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减少,生源质量明前下滑,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生困难。为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各校逐步认识到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存在巨大市场潜力,从而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逐步开展起各类社会培训工作。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各职业院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培训硬件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社会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社会培训对象多变、层次各异、内容复杂、要求不同,这些对于培训的管理和实施都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资源为适应培训需求,都应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不过除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如职业大学),大部分学校政府投资较少,有的根本没有投入,完全自负盈亏,一些民办院校尤为突出。所以存在以下问题在所难免:
1.培训设施简陋,设备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培训所需。
2.培训场地(教室)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
3.学院内部的教师、场地、设备等相互挤占,影响了培训信誉。
4.实训场地小,实训设备数量少。
5.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多年进行高职学历教育,各职业院校积累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但社会培训多数要求岗位技能、专业技能的培训,这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有相关领域的现场实践技能。各高职院校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选派部分教师下厂锻炼、选拔部分兼职教师等。但受到多方因素制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受访的几家院校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占比都达不到50%。同时,即使具有“双师”资格,由于各行业技术发展迅猛,这些教师也不能掌握最前沿最贴近现场的技能。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订单培养部分毕业生;而企业为这些订单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使学院能培养出一批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但就社会培训来说,学院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与企业方合作还有所欠缺。各职业院校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比如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提供石油工程,地质等方面专业培训;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主要提供船舶建造,航海技术等海事方面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培训都是学院出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培训。但生产一线具体需要何种培训,培训内容是什么,培训方向是什么,采用什么教材,这些都需要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和沟通,进行必要的培训需求调查和研究。除了课程设置,在培训教材的开发上也是很薄弱的。调研的几家职业院校在培训中基本是购买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购买的教材具有通用性,但对于企业的个体需要来说是有局限性的;自编讲义多是针对高职学历教育的,对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涵盖不够。
从调研结果看,部分高职院校是企业或政府指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即使这样,其培训项目也满足不了学院的需要。而大部分职业院校需要自己开拓培训市场,开发培训课程来吸引社会和企业的关注。目前来看,有几家高职院校依然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未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在开拓培训市场方面比较被动,而且渠道单一。
社会培训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它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其所需的理论知识更前沿,所需的实践技能更符合生产实际。这对于学院的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硬件(培训教室,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等等)到软件(师资力量,教材等等)都需升级换代,以满足培训需求。调研中所反映出的培训基础条件的欠缺确实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需要政府,企业和学院三方联手,加大投入,提升学校软硬件条件。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企业和学校参与,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将学校和所合作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打造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标准的培训基地。
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对人才有需求,并能提供现场岗位实践,指导生产一线确实所需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依托各自拥有的优势,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沟通机制。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方面,学院应主动联系企业,应以最高效培训企业员工所需技能为原则,根据生产一线实用所需,适时调整,灵活实施。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周边石油和化工企业林立,依托这种行业优势,每年为企业提供几千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和层次也多种多样。但每一个培训项目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开发企业都全程参与,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为学院打响了油区培训的知名度。石油企业海外项目较多,出国人员英语培训需求也多。以前这些人员的培训都是送到石油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脱产培训。后来该院培训部和英语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将英语和石油专业现场运用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现在企业大部分出国人员英语培训都放在了该院。
虽然各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目前的师资力量对于日益壮大的社会培训依然显得比较单薄。继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鼓励教师多下厂顶岗实习锻炼,努力掌握生产一线技能,要建立职称评定,奖金奖励与下厂锻炼挂钩机制。
2.多与企业合作,从生产一线选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3.拓宽师资引进渠道,真正引入既懂理论又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
对于社会和企业来说,由于生产任务较重,不可能一下子抽调出几十人进行长期脱产培训。从调研结果来看,企业和员工比较欢迎短期脱产或周末业余培训。对于较长时间的集中授课,企业和员工都存在一些客观的困难。学院应着眼于企业的需要,制定各种适合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周期。同时,还可探索在学院集中培训与在企业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模式。这不仅可以系统提高学员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可以不耽误企业生产而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指导学员更好地掌握岗位技能。当然,这对于培训教师的理论和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了。
要想持续稳定地开展各种社会培训,赢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培训效果是最重要的。除了前期投入精力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培训中和培训后的培训效果反馈也非常重要。在培训中就进行中期效果调查,有助于培训教师根据学员具体要求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从而提高整体培训效果。培训后效果反馈,也能帮助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进一步改进,达到培训方要求。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中和培训后效果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反馈形式既有学院方和学员的座谈,也有派遣方企业与学员的座谈,还有培训效果评估表。
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不能坐等政府部门或企业来指定培训任务。虽然各家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不一样,所处地域也不同。但对于象职业资格培训这样的通用知识培训方面还是相互有竞争的。尤其社会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这种竞争就更大了。因此在完善自身培训条件的同时,市场开拓也不容忽视。各职业院校应建立专门培训机构,抽调专人负责培训市场开发。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对伊拉克哈法亚石油项目的伊拉克学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这不仅为该院赢得了海外项目培训的市场,而且为学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在学历教育逐年萎缩的今天,培训教育应慢慢占据半壁江山。这给学院不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带来很好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学院自身的社会责任,它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也是学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勇于开拓,加大投入,校企合作,才能将社会培训工作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常兴华,尹力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