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峰 李玲 曹娟 肖宜悦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的价值
刘文峰 李玲 曹娟 肖宜悦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梅兰芳1930年到美国访问演出的画卷。画卷采取中国传统的画轴形式,用工笔重彩方法绘制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的各种细节,蔚为壮观。其中包括演出剧场、行头、冠巾、古装、胡须、扮相、脸谱、舞谱、舞目、砌末、兵械、乐器、钟(8卷,128幅)、乐谱、脚色名词等图谱,共计15类,191卷,1701幅图。每幅图下有中英文说明,每一种类都做了详细的文字介绍,并用毛笔抄写成中、英、法、德文条幅。演出时挂在观众厅,让美国观众在看戏之前,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为欣赏中国戏曲打开方便之门。图谱分门别类,内容丰富、画工精湛、色彩鲜艳、真实生动,全面、系统、形象地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梅兰芳是一位杰出的京剧旦角演员,是20世纪中国奉献给人类的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每次访问演出均载誉而归,在各国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为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梅兰芳都被誉为美的化身。在梅兰芳访美之前,欧洲的写实戏剧已经走到极致。西方人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对中国的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梅兰芳访美第一次将神奇的东方戏剧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的戏剧家从梅兰芳充满诗情画意的表演中,领悟到中国戏曲的魅力,看到了未来世界戏剧的发展方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戏曲演员被称为“戏子”,戏曲被看做“把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革命派也把中国戏曲批体无完肤。但崇尚西方戏剧的人没有料想到的是,美国人不仅极其欣赏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而且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
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原因很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不开一大批热心的师友、同仁及海外人士的支持,其中齐如山是关键人物。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出生书香门第,祖父是阮元的门生,父亲是翁同龢的门生。受家庭影响,齐如山从小博习经史,19岁进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后经商游历欧洲。民国初年,齐如山结识梅兰芳,开始了为梅编剧及改革旧戏的生涯,两人一方是知无不言,另一方是从善如流,因而成为终身师友。
梅兰芳演《生死恨》,饰韩玉娘化妆照
梅兰芳声名鹊起后,其表演艺术逐渐赢得外国友人的赞赏和兴趣,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在一次演说中提到:“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云云。梅兰芳与齐如山原本就有将中国戏曲介绍到海外的愿望,于此,更加坚定了决心,由此直至访美成行,其间经历七八年的艰辛筹备,花费人力物力不可计数。访美的准备总体上可以分为长期的筹划和临行前的准备。长期以来,齐如山利用自己的社交圈和梅兰芳的影响力,在招待各国使节和海外访客时,都尽力宣传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不断将梅氏演出照片和各种材料提供给海外报社以扩大其在国外的知名度;向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美国使馆商务参赞安诺尔、美国公使马克谟等了解中美国情的人士进行咨询和商议。临行前的准备包括书面宣传工作、剧目改编和排练、行头乐器等器物的筹备、访美款项的筹措等等。齐如山编写出版了《中国剧之组织》、还有齐如山与黄秋岳共同编著的《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及演出剧目说明书等中英文对照的介绍书籍。
梅兰芳在旧金山市长小卢金尔夫陪同乘车出席欢迎会时,受到观众夹道欢迎的场面
为了简单明了地向外国观众介绍中国戏曲,齐如山特意组织绘制了这批精美的画轴。根据《齐如山回忆录》的记载,画轴主要由一位姓孟的画师绘制,脸谱部分则由侯喜瑞等净脚先画在脸上,再由汪鑫福绘出。
经过长期精心研究和排练,梅兰芳访美剧团定下了保持传统国粹风格的基调,以多彩的剧目、崭新的行头、传统的乐器吸引海外观众。经过精益求精的选筛,组成24人的出国演出团,包括王少亭、刘连荣、朱桂芳、姚玉芙、李斐叔等7名演员,徐兰沅、孙惠亭、马宝明等8名乐师。演员一人需兼多个角色,甚至乐队成员也在必要时粉墨登场。为促进访美期间的交流,剧团还准备了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瓷器、笔墨、手工绣品、图画、扇子、剧照等各种礼物。
1930年1月,梅兰芳一行乘坐“加拿大皇后号”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远赴美国。到美国之后,梅兰芳聘请了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担任总导演。为适应美国人的观赏习惯,选定了三组剧目。第一组:《汾河湾》、《青石山》、“剑舞”(《红线盗盒》片段)、《刺虎》;第二组:《贵妃醉酒》、《芦花荡》、“羽舞”(《西施》片段)、《打渔杀家》;第三组:《汾河湾》、《青石山》、《霸王别姬·巡营》一折、《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经过反复精心排练后,每一组剧目演出,加上报幕、幕间音乐、叫帘、休息时间都恰好是120分钟。梅兰芳剧团访问了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城市,共演出72场。每处演出,剧场都布置一新,门前悬挂宫灯,厅内则挂满纱灯,美国工作人员身着特制的中国服装。舞台上是红缎绣花幕,两边外檐龙柱上是黄秋岳手笔的对联:
四方王会夙具威仪,五千年文物雍容,茂启元音辉此日;
三世伶官早扬俊采,九万里舟轺历聘,全凭雅乐畅宗风。
朱红描金,富丽堂皇的垂檐、宫灯、旧式戏台、门帘、台帐、隔扇等等创造出辉煌精致、古朴典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氛围,令美国观众叹为观止。梅兰芳完美的表演赢得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每一段的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都要叫帘十几次,上台排队要求握手的观众更是人山人海。
梅剧团所到之处均受到美国政界、商界、新闻界、文艺界、学界的隆重接待和热烈欢迎。斯达克·杨(Stark Young)、罗伯特·里特尔(Robert Littell)、布鲁克斯·阿特金逊(J.Brooks Atkinson)、吉尔伯特·塞尔迪斯(Gilbert Seldos)、E·V·威耶特(Wyatt)、R·D·斯金南(Skinnen)等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纷纷著文评论和研究。每到一处,《纽约时报》、《纽约世界报》、《纽约通知报》、《纽约晚邮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洛杉矶审查报》等以及驻美的各国报社都登载了对梅兰芳大篇幅的采访和报道。评论家R·D·斯金南在1930年3月《公益》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梅兰芳的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这一评论非常恰当,同时证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仅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
梅兰芳访美前所绘制的画轴经国剧学会保存,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收藏。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收录的行头、冠巾、古装、脸谱、舞谱、切末、兵械的基础上,补充了剧场、乐器、扮相谱、乐谱后再版,以便读者赏析、研究。
(一)剧场
中国传统剧场是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变革的。汉代出现了专门用来演出的百戏楼,唐代出现了专供演出用的乐棚、乐楼、舞台等,宋金时期出现了神庙戏台和营业演出的瓦舍勾栏。1909 年建造的上海新舞台,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建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 。1949年以后现代剧场得到大规模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台形象为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法华经变》火宅喻图。现存最早的舞台为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山西高平王报村二郎庙舞台。现存最早的室内剧场为修建于明末的北京平阳会馆戏楼。
剧场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进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间;二是观看演出的地方——观众席;三是其他附属演出空间——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剧场形制的变化,除了受戏剧发展的影响外,还受自然地理、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广大城乡出现了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演出剧场。《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剧场分:元朝式、明朝式、方台式、庙前式、席棚式、宫台式、长案式、堂会式、元桌式、方桌式、横椅式、最新式12个类型。这12个类型的戏曲剧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戏曲场所由广场演出到舞台演出、由室外到室内、由简陋到精美的发展过程。
(二)乐器
我国在周代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1、金属乐器·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錞于、勾,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金属乐器以钟为主,还有锣、钹、铃、角等,共计12卷71幅。
2.石属乐器: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石属乐器以磬为主,还有石鼓、石钟、玉律、玉箫、玉笛、玉笙、玉琴、玳瑁笛、石角、神钲、石螺、牙管、玉蠡,共计4卷23幅。
3.丝属乐器: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丝属乐器有各种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共计12卷71幅。
4.竹属乐器:竹制吹奏乐器,《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竹属乐器有笛、箫、箎、排箫、管子等共计14卷83幅。
5.匏属乐器:匏是葫芦类的植物果实,《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匏属乐器有笙、竽、簧共计4卷23幅。
6.土属乐器:就是陶制乐器,《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土属乐器有埙、缶、陶笛、陶鼓等共计3卷17幅。
7.革属乐器: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革属乐器有各种鼓共计14卷83幅。
8.木属乐器各地戏曲剧种乐队武场广泛用的板、梆子应为木属乐器。还有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木属乐器有3卷17幅。
9.乐谱
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乐谱分律谱、宫谱、琴谱、瑟谱,并有唐宋词谱注法,南曲、北曲工尺谱主式。
(三)兵械
戏曲演出中使用的兵械俗称刀枪把子,为戏曲砌末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如山为彰显中国戏曲文化,参照历朝武备志,组织绘制了兵械6卷,每卷32种,共画出192种。以武戏比较丰富的京剧为例,常用的兵械约有二三十种,所以此图实际上已经大大超出戏曲的使用范围。
兵械可分为长兵械、短兵械、双兵械、软兵械、暗兵械、御射兵械等几个种类。长兵械中有刀、枪、戈、戟、棍、矛、铲、槊等;短兵械中有刀、剑、钩、鞭、斧、镰、锏、锤、拐等;双兵械中有双刀、双剑、双戟、双锤、双钩、双锏、双斧等;软兵械中有两节棍、三节棍、铁链夹棒、飞锤、飞钩、飞抓、走线镖等;暗兵械中有飞镖、铁蒺藜等;御射兵械包括各种形状和用途的弓、弩、箭、盾、牌等。每一样兵械都可以有形状、长短、单双之区别,例如刀的种类中有象鼻刀、片刀、挑刀、割刀、青龙偃月刀、开门刀、三尖两刃刀等属于长兵械,而手刀、短刀、单刀等就属于短兵械,双刀就属于双兵械。
梅兰芳与美国默片影后玛丽·璧克馥合影
梅兰芳在美国访问当地华侨梅式公所时合影
梅兰芳在戏中也常配合人物形象和剧情使用各种兵械,例如在《虹霓关》中使用双头枪、《锦廉枫》“刺蚌”和 《红线盗盒》中使用单剑、《霸王别姬》“剑舞”中使用双剑、《抗金兵》中使用长枪、《木兰从军》中使用枪和弓箭。
(四)砌末
砌末是中国传统戏曲大小道具的统称,可分为生活用具、交通用具、兵械、舞台装置四类。生活用具有: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等;交通用具有: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兵械,俗称刀枪把子,有:刀、枪、箭、斧、锤、鞭、棍、棒等;舞台装置有:布城、大帐、小帐、门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帐、桌围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的需要临时添置。
戏曲中的景物主要靠演员的歌舞表演来体现,“砌末”仅起配合或画龙点睛的作用,砌末通过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的想象,物随人变,景随情变。演员一下场,舞台上的所有陈设,便成了抽象的摆设,或者是精美的工艺品。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共收录各种砌末10卷119幅。
(五)行头
传统戏曲演出中的服装称为行头。行头是在古代社会冠服制度影响下,以明代服装为基础,逐步完善的,到了清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衣箱规制。行头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富贵衣、蟒、靠、帔、褶子、官衣、斗篷、开氅、裤袄等。富贵衣是落魄文人或未发迹之人所穿的衣服,穿此衣者将来必富贵,故名富贵衣。戏班中行头的第一件就是富贵衣,其次为蟒,体现了平民向善的思想。蟒是皇帝及高官所穿之衣服。行头的用法:文官朝会,大礼时穿蟒,平时办公或会客时穿帔,家居时则穿褶子;武官阅兵交战时穿靠,在举行典礼时也穿蟒,平时办公则穿开氅,随便之时也穿褶子;武士则穿打衣裤袄。戏装在颜色上规定比较严格,有正五色,间五色。戏曲中任何角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季。这是一套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艺术语汇,被观众所默认,并能够产生出艺术的真实感。《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共收录衣、裤、裙、帔、蟒、靠等戏曲传统服装图谱154幅,各种行当脚色的服饰应有尽有。
(六)古装戏衣
20世纪20年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各地名角荟萃。“四大名旦”各自身边都有较为固定的文人智囊团,以编排新戏为号召,在艺术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梅兰芳根据时代和观众欣赏的需要,编演了大量新戏,并在长期演出中积累经验,与自己的师友和合作伙伴在演唱艺术、舞蹈表演、人物塑造、服饰装扮、舞台道具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革新,不仅使梅派表演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并引领京剧旦脚表演艺术进入了一个巅峰时代。仅从1915年至1919年5年间,梅兰芳即排演了二十多个新戏。其中古装新戏是梅派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雍容大雅的梅派风格的重要体现。
当时称作古装,为的是有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这种古装服饰与其他戏装的区别是:头上的发髻在头顶,不在脑后。上衣较短,略如褶子,有时亦加云肩,分有水袖和无水袖两种,水袖也比普通戏衣较长。裙子系在上衣的外面,有时加飘带。梅氏古装戏衣大都是梅兰芳与齐如山、李释戡、吴震修等挚友参考古代绘画、雕塑,共同研究出来的,不仅切合古装新戏人物的形象和载歌载舞剧情的需要,使舞台焕然一新,并且这些古装戏衣精美绝伦,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图中选取的是梅派古装新戏的特制戏装,都是按照实物而绘。
(七)脸谱
脸谱是戏曲净脚、丑脚演员面部化妆方式。净脚,俗称花脸,扮演的人物范围比较广泛,脸谱丰富多彩。丑脚,俗称小花脸,按所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大致可分为文丑、武丑、老丑、彩婆子、彩旦等多种。其脸谱是在鼻梁眼窝间勾画,有元宝形、方形、枣核形等等。脸谱中由于纹样不同所表现出的神情也截然不同,项羽的哭脸、张飞的笑脸、包拯的愁脸,通过装饰性以达到取形、传神、美化的作用。
脸谱还通过特殊的图形来寓示人物的命运及性格,如姜维头上画太极表示他懂兵法;包拯头上画月牙痕是寓意他清正廉明;赵匡胤因为是帝王,所以脸上画了龙额日角;钟馗死后恨福气来得晚,就在额上画了只蝙蝠形;窦尔墩善用虎头双钩,他的额上就画一钩形;周仓及钟馗都是碰死的,故额间画了一片红血色。再有就是将人物的绰号形象地画在脸上,如《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脸上画了一只小白鼠表示他惯于鼠窃等等。
脸谱的颜色有红、黄、蓝、白、黑、金、银等,是戏曲舞台上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灵的外化,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如红示忠勇正直,白示狡猾奸诈,黑示猛直等。脸谱除来源于生活的夸张外,还有评书、演艺小说的影响,如形容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形容张飞是豹头环眼等等。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共收录了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等戏曲脸谱64幅,充分反映了戏曲脸谱由简到繁,色彩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八)冠巾
冠巾是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冠巾分冠、盔、巾、帽四类,共计8卷144幅。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上自皇帝戴的皇帽,下至贫民戴的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戏曲舞台上各种上层人物所戴的冠帽,通常以帽翅的高、低样式分等级。翅子的样式,基本上分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角色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为皇帝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戴的帽翅比较平直,但宰相戴的相貂帽翅平直且长,以区别其他官员。其他非官员的文人学士戴的各种巾帽,都用向下的翅子或飘带,有“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之说。穷愁患难之士,即戴方巾。官员戴的纱帽可分为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冠巾样式,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来冠巾的等级制度和世俗、时尚,而且反映了戏曲舞台上中国古代社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造型特征。
(九)胡须
胡须,即中国戏曲中所说的髯口。戏曲舞台上,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又称“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称为“黪”、“苍”或“花”)、白三种,以区别角色的年龄。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黑红二色髯的。髯口的式样很多,其中短髯的式样又比长髯丰富。
传统的髯口是用犀牛尾、马尾、牦牛毛或人发制成的,现在的髯口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尼龙作为原料。清末以来,有各种改良髯口,其挂钩较细,紧贴腮边,全都露口,尺寸也较短。这在某些剧种如越剧及某些新编历史戏中用得较多。
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如关羽,原戴三髯,后为突出表现他的美髯,创制出五绺髯,故又称“关公髯”。三国戏中的另一个人物──司马师,戴的黑满髯上要另加一缕红髯,以表现他患眼瘤,长须为流血所污。水浒戏中的刘唐,在所戴黑扎或黑二涛髯中夹几绺红髯,称为“刘唐髯”。
髯口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配合优美的身段造型,来刻画人物。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共收录有髯口1卷40幅。
(十)扮相
中国戏曲从孕育形成到现在经历了先秦滑稽戏、汉唐参军戏、北曲杂剧、南戏传奇、梆簧地方戏几个不同的阶段,剧种时有兴衰更替,但同一题材中的戏剧人物扮相是相沿成俗的,如某人在何戏中应穿何种何色衣服,戴何种冠巾,以及胡须、脸色(谱),皆有定制。民间戏班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宫中演剧,规矩更为严格。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清宫管理戏曲演出的机构升平署,按照历代形成的戏剧人物扮相,让宫廷画师绘制了一套戏剧人物扮相谱,作为宫廷戏班演员扮演剧中人物的依据。清末民国初年,这套扮相谱有一部分流出宫外,被民间收藏。齐如山从太监手中购得一百多幅,作为国剧学会的收藏。梅兰芳访美前,齐如山请画家临摹了10卷50幅,作为《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一部分,向外国观众介绍中国戏曲独特的人物装扮。
(十一)舞谱
梅派的古装新戏不仅创造了新唱腔、新服饰、新布景道具,为配合剧情和曲词安排的造型各异的舞蹈身段更是新颖流畅、优美动人。例如《嫦娥奔月》的“花镰舞”、《千金一笑》的“扑萤舞”、《天女散花》的“绸带舞”、《上元夫人》 的“拂尘舞”、 《霸王别姬》的“剑舞”、《麻姑献寿》的“杯盘舞”和“袖舞”等等,不仅丰富了表演手段,美化了表演形式,使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基本特征。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和研究中国戏曲,齐如山在筹备梅兰芳访美所绘的画轴中,把舞谱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和梅兰芳花费数月时间,将梅装扮后的舞蹈姿势一一拍成照片,交给画师去画底稿,反复修改妥当后才正式画出。齐如山从汉唐辞赋诗文中寻出能够相对应的词句给每个舞式冠名,右侧的词句是做此身段时的唱词,所有舞姿画成图后都配以英文说明。
从梅兰芳古装戏的服装、舞谱中可以体会到编演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
综上所述,《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可以说是一套丰富的戏曲乃至乐舞的形象宝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戏曲的演出剧场、伴奏乐器、记谱方法、戏装、脸谱、髯口、冠巾、扮相、砌末道具、舞谱等,舞台演出所需应有尽有。而且所列乐器,大大超过了戏曲伴奏乐器的范围,从原始社会的石磬、陶埙,春秋时期的编钟,到明清时期的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达到388种,涵盖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各种材质的我国各种民族乐器。其中仅钟就达到100多种,鼓达到70多种,有不少乐器是历史上曾经使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如春秋战国时期与钟齐名的金属乐器镛、、剽、栈、周齐侯钟、汉钟,木属乐器柷、敔、應、相、雅、節、麾,匏属乐器凤翼笙、义管笙、云和笙、十七管竽、十九管竽、二十三管竽、埓竽,丝属乐器中的離、二仪琴、五弦琴、十二弦琴、灑、小瑟等,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的乐器和音乐文化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的史料和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梅兰芳编演古装戏时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广泛吸收,设计出符合古代人物身份性格、适应舞台表演的戏剧服饰。现按剧目分述如下: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梅兰芳所创作的第一出古装新戏。起因是为了在中秋时节上演新颖的“应节戏”,以提高剧团的上座率。齐如山依据《淮南子》和《搜神记》传说编写纲目,李释戡完成台词。剧情为:后羿所获长生仙丹被其妻嫦娥于酒醉后吞服,嫦娥惧怕后羿责怪,逃入月宫,王母命其掌管广寒宫。中秋之夜,嫦娥与众仙在月宫中欢宴。
《嫦娥奔月》在扮相、舞蹈、音乐等方面都有创新。在服饰扮相方面,首创古装头面和采花衣、仙宴衣。借助古代国画中的仕女形象,已然成仙的嫦娥头上正面梳“吕”字形双髻,右面插珠穗玉钗,左面戴翠花;短衣长裙,腰间佩带如意结和玉珮垂带,婀娜多姿。舞蹈方面,吸取古代歌舞,创造了嫦娥在月宫采花的“花镰舞”和欢宴的“袖舞”,美不胜收。音乐唱腔上,在传统唱腔〔南梆子〕基础上,创作出新腔,曲尽其妙。
《嫦娥奔月》1915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梅兰芳饰嫦娥,李寿山饰后羿,余振庭饰吴刚,谢宝云饰王母,李敬山饰兔爷,曹二庚饰兔奶奶。演出还第一次使用了灯光布景,顿时轰动全城。《嫦娥奔月》开创了梅派古装新戏之先河,其创新精神一直贯穿在梅兰芳此后的艺术生涯中。
(2)《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梅兰芳排演的第二出古装新戏,也是第一出“红楼戏”。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又结合“黛玉泣残红”的情节,由齐如山、李释戡、罗瘿公等集体编写和修改剧情为:身世孤零、多愁多病的林黛玉见大观园中花儿委落尘埃,于是荷锄葬花。归途中在沁芳桥畔遇到正在桃花树下偷看《西厢记》的宝玉,两人共同葬花后黛玉独归,听到梨香院中传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歌声,更加伤感落寞。根据剧情,设计了春闺衣、葬花衣、拂苔衣三套服装。
“葬花”一场也安排了“花镰舞”,但与《嫦娥奔月》中的不同,表现的是黛玉柔弱孤苦,以落花自况的神情。“听曲”一场穿插了舞台内所唱的四节昆曲,“黛玉自怜”的反二黄唱段依据“红楼十二曲”的“枉凝眉”而改编。黛玉葬花时上穿大襟软绸短袄,下系长裙,腰里加上一条软纱短围裙,外加丝带,两边带玉佩。头上正面梳“品”字形髻,旁边戴翠花或珠花。
此剧于1916年1月在吉祥园首演。梅兰芳饰林黛玉,姜妙香饰贾宝玉,姚玉芙饰紫鹃,诸如香饰袭人,李敬山饰茗烟。梅兰芳以其清新高洁、深刻生动的林黛玉形象吸引了广大观众。全剧词曲清丽,宛如一首淡雅哀怨的抒情诗,是梅兰芳早期最富盛誉的剧目之一。
(3)《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是梅兰芳创演的第三出古装新戏,第二出“红楼戏”。故事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即广为熟知的端阳节晴雯撕扇的情节,全剧分四场,是一出轻松畅快的喜剧。此剧仍是梅氏众友集体创作,梅兰芳演晴雯、姜妙香演贾宝玉、姚玉芙演袭人,三个出场演员各自设计服装、身段和唱腔,再相互配合排练。
此剧演出于1916年端阳节,梅兰芳在剧中晴雯取扇的唱段中别出心裁地独创了一组扑萤身段,轻盈飘逸,称为“扑萤舞”,眼神姿态和腰腿功夫分外美妙。晴雯头上梳“编髻”,戴翠花和珠花。穿软绸袄裙加坎肩,长裙外面加腰裙,腰裙上系绸带,两旁配有端阳节应景的饰物。
(4)《木兰从军》
1917年,梅兰芳应邀搭入朱幼芬组办的桐馨社,与同社的杨小楼双挂头牌。《木兰从军》是梅兰芳在桐馨社排演的一出新戏,这出新戏脱开此前时装戏、古装戏都离不开儿女情长的套路,描绘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实现了题材上的突破。戏的首尾以旦脚唱、做表现家中木兰的少女姿态;中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则以武小生应工,全剧服装要换六次,扮相要改变三回,其中最有特色的服饰是木兰甲;唱工有青衣小生整段唱腔,也有昆曲曲牌,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木兰从军》忠实于原著《木兰辞》,描写了花木兰舞武并重、红装与甲胄交相辉映的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从军》经过两个月的编排,同年3月在第一舞台首演。全剧29折,分头两本两天露演。梅兰芳饰花木兰,贾洪林饰花弧,罗福山饰花母,姚玉芙饰花木蕙,王凤卿饰贺廷玉,姜妙香饰魏主。《木兰从军》影响深远,不仅反映了梅兰芳表演艺术全面发展的轨迹,也影响了京剧及各剧种木兰从军故事戏的演出。
(5)《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1917年创造的一出因画而生的古装新戏力作。梅兰芳在友人家中偶见一幅《散花图》,被画中天女风带飘逸的仙姿所吸引,产生了把画意化为舞台形象的动机。梅兰芳的构想得到齐如山的支持,很快写出了剧本。剧情取材于佛经《维摩诘经》,写维摩居士染病,佛祖如来遣文殊菩萨率领诸菩萨和弟子前去问候,并降佛旨命天女散花,以验结习。天女携带花篮至维摩室中,把花片纷纷散在诸人身上。剧中台词多涉佛语,“云路”和“散花”两场的歌舞为全剧核心。
此剧设计的绚丽多彩的天宫衣、云路衣、云台衣和轻盈曼妙的绸带舞引人注目。服饰上取消水袖,改用两幅长绸为风带,串珠和孔雀翎子的云肩及腰裙异常精致,佩戴五色缨络。舞姿参照佛像造型设计而成。“云路”为天女御风而行,具有凌空飞翔的意境,音乐采用西皮成套唱腔;“散花”为天女云端散花,昆曲曲牌。唱腔皮黄、昆曲兼用,更助舞姿之美。
这出剧篇幅不长的新戏花费8个月时间才得以完成,同年12月1日在吉祥园首演,梅兰芳扮天女,姚玉芙扮花奴,李寿山扮如来佛,高庆奎扮文殊菩萨,李寿峰扮维摩居士。全剧一派仙境之美,天女神韵十足,广受海内外观众欢迎。
(6)《天河配》
1918年梅兰芳搭入朱幼芬组办的裕群社,同年七夕之际在广德楼首演了新本《天河配》。梅兰芳演织女,姜妙香演牛郎,高庆奎演张有才,李敬山演嘎氏,李连仲演金牛星。这个剧本由王瑶卿编演,梅兰芳上演时与齐如山进行了加工丰富,不仅将织女的扮相改为古装,而且增加唱段,加强“天河沐浴”一场中八仙女和织女群舞亮相的表演。八仙女精选裕群社主要旦脚,有群芳竞艳之美。当时未成名的程砚秋、芙蓉草等都曾在《天河配》中扮过仙女。此剧在各戏院续演到旧历七月底,上座不衰,可谓盛况空前。此后近十年间,每年七夕节必演《天河配》。
(7)《麻姑献寿》
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剧照
《麻姑献寿》是根据清代杂剧《调元乐》中部分情节改编成的以歌舞为主的古装新戏。故事讲述王母寿诞,八洞神仙前去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邀麻姑同往。麻姑特酿灵芝仙酒敬献王母,众仙歌舞欢宴。因为此剧是一出古装歌舞剧,剧中为麻姑设计的洞中衣、采药衣、上寿衣等服饰美仑美奂、飘然若仙,并创编了“杯盘舞”和“长袖舞”,美不胜收。
《麻姑献寿》于1918年初秋时分在吉祥园上演,梅兰芳饰演麻姑,特请陈德霖饰演王母。此剧具有祝寿喜庆之意,往往也作为祝寿的堂会戏经常演出。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剧目中就有《麻姑献寿》的“杯盘舞”,其舞姿风姿绰约,广受美国观众的欢迎。
(8)《红线盗盒》
《红线盗盒》是梅兰芳1918年在裕群社时期的又一出古装新戏。此剧由齐如山编写,取材于唐人小说《红线传》。故事讲述唐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欲犯潞州,潞州节度使薛嵩忧心如焚。薛之侍女红线有半仙之体,剑术超人,乘风驾云盗来田承嗣枕边金盒,薛嵩送还金盒,田承嗣十分震惊,乃罢干戈,两方重修旧好。编演者为红线设计了捧茶衣、飞行衣。梅兰芳设计的红线舞剑表演和乘风驾云的舞蹈身段矫健婀娜,侠姿英发,极富感染力。同年冬天,《红线盗盒》在广德楼首演,梅兰芳扮演红线,高庆奎扮演薛嵩,李寿山扮演田承嗣。
(9)《上元夫人》
1919年梅兰芳应邀在喜群社担任头牌旦脚,《上元夫人》是1920年在喜群社编演的一出上元节应节戏,也是梅氏古装新戏之一。由齐如山编剧,取材于《汉武帝外传》。演西天王母感应汉武帝求仙虔诚,特遣上元夫人降临汉宫与之相会的故事。情节简单,以缤纷多姿的歌舞取胜。编演者为上元夫人设计了天上衣、承华衣、灵真衣。在“降临汉宫”一场中,有“兽形舞”、四仙女舞蹈、上元夫人的“拂尘独舞”、众仙群舞场面,皆配昆曲唱腔,如花似锦,非常喜庆热闹。
同年3月5日,《上元夫人》在新明戏院首演。梅兰芳演上元夫人,陈德霖演王母,王凤卿演汉武帝,姜妙香演东方朔,四仙女为姚玉芙、荣蝶仙、朱桂芳、程砚秋。《上元夫人》虽然是应节小戏,但以唱舞兼备的艺术布局和强大的演员阵容而备受欢迎,是梅兰芳在喜群社颇能叫座的剧目之一。
(10)《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原是1918年由杨小楼与尚小云合作演出的一出历史新戏,由清逸居士编写,名为《楚汉争》。1921年梅兰芳与杨小楼创立崇林社,齐如山依据明沈采《千金记》重编此剧,加强了对项羽和虞姬的刻画,梅兰芳的挚友吴震修删繁修订,以“被困别姬”为核心,删除项羽“乌江自刎”一节,使全剧紧凑精彩。经过梅兰芳与杨小楼半年的精心排演,这出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于1922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在第一舞台首演。梅兰芳演虞姬,杨小楼演项羽,王凤卿演韩信,李鸣玉演刘邦,钱金福演彭越,汪金林演李左车,姜妙香演虞子期,许德义演项伯,李寿山演周兰,为崇林社的最佳演出阵容。
编演者为虞姬设计了帐中衣、楚宴衣、剑舞衣。梅兰芳扮演的虞姬,头戴如意冠,簪水钻和绸缎鬓花,身穿电光亮棍串成的万字形团花黄帔,项戴金锁,下着白色五花百折绣裙。其剑舞和唱腔令人荡气回肠,虞姬的感情表现“藏中见露,露中见藏”,集中了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的精华,是最有代表性的梅派名剧之一,也是海内外广大观众最为熟悉的剧目。
(11)《西施》
1922年梅兰芳独自创办承华社,《西施》是承华社第一部新戏,也是梅氏古装新戏由神话传说向历史题材进行开拓的一部佳作。由罗瘿公根据明梁辰鱼《浣纱记》传奇改编,王瑶卿加工修订。编演者为西施设计的服饰有浣纱衣、去国衣、羽舞衣、屧廊衣、回国衣、游湖衣,是梅兰芳古装戏中服装最多的一出戏。这出戏以唱工为主,但其中有一段梅兰芳依据《大清会典图》中的舞式安排的古代“佾舞”。“佾舞”也称“羽舞”,始于商周,梅兰芳与扮演旋波的姚玉芙分别执羽(即雉尾)和龠(古代乐器,近似笛)进行对舞,古朴而新颖。唱腔上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和王少卿研究后,增加了二胡伴奏,乐音婉约柔和,意境幽深,曲词明丽典雅,行腔起伏跌宕,表现了西施伤国思乡的悠悠哀情。此后二胡成为旦脚演唱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1923年9月8日、9日,《西施》分前后两部在北京新建的新型戏院真光剧场正式公演。梅兰芳饰西施,姚玉芙饰旋波,王凤卿饰范蠡,姜妙香饰文种,张春彦饰勾践,郝寿臣饰夫差,萧长华饰伯嚭。
(12)《洛神》
《洛神》是梅兰芳演出的一部优美的爱情传说剧,由李释戡根据曹植名作《洛神赋》并参考汪南溟的杂剧《洛水悲》编剧。梅兰芳演洛神,姜妙香演曹子建,姚玉芙、朱桂芳分演汉滨游女和湘水神妃二仙。1923年11月21日在开明剧场首演。
根据《洛神赋》中“披罗衣之璀璨兮……曳雾绡之轻裙”,为洛神设计了示梦衣、戏波衣、川上衣。梅兰芳饰演的洛神梳美人髻,缀以水钻凤凰,颈上戴镶钻项圈和珍珠璎珞。身着长裙,袄、肩上和腰里挂珠子璎珞,外披五彩薄纱或两幅稍短的印花软缎,奇服旷世,仙气荡然。梅兰芳在“洛水会”一场,舞台上装置三层高台,洛神载歌载舞飘然而下,意境优美;成套的西皮唱段,以情行腔,感人至深。这出戏山水布景如诗如画,曲词典雅古朴,舞姿羽衣翩跹,歌声绕梁三日,是梅派艺术中的杰作。
(13)《廉锦枫》
《廉锦枫》是梅兰芳在《洛神》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古装戏。这出戏取材于小说《镜花缘》,由齐如山编剧。剧情讲述唐武则天时期,孝女廉锦枫因母亲病重思食海参,于是练就水性,每日潜海取参。某日,青丘国一渔翁网得廉锦枫,竟欲售卖。恰遇游客唐敖等人经过,赎救了廉锦枫。廉复入海取参,并刺巨蚌获得珍珠,遂赠珠给唐敖,以谢恩情。剧中为廉锦枫设计了中闺衣、水宿衣、采参衣、刺蚌衣。
1923年12月在真光剧场公演,梅兰芳饰廉锦枫,姜妙香饰唐敖,朱桂芳饰蚌精,萧长华饰演渔翁吴士公。廉锦枫梳古装头,戴粉红色绒球加边沿带丝穗的笠帽,身穿海草色海星图案的软缎裤袄,披小玻璃棍穗子的蓑衣,闪动起来分外夺目。此剧情节简单,但身段动作复杂,因为不适于安排华丽的歌舞场面,梅兰芳便在“入海”一场与琴师共创反二黄新唱段,突破了传统旦脚反二黄的唱法,融进了老生反二黄的唱腔,别有一番韵味。同时在“刺蚌”一场中设计了与巨蚌搏斗的舞蹈身段。
(14)《太真外传》
1925年夏天开始,梅兰芳用近两年的时间在开明剧场编排了四本《太真外传》。齐如山以洪升的传奇《长生殿》为依据编写大纲,梅兰芳的好友们集体合作研究商定。其服饰装扮、音乐唱腔、道具布景等都经过这些文人雅士及承华社诸演员的潜心钻研,精制而成。内容包括“太真进宫”、“华清窥浴”、“赐盒定情”、“赏花出宫”、“献发寄情”、“七夕乞巧”、“李杨誓盟”、“霓裳舞盘”、“渔阳鼙鼓”、“马嵬埋玉”、“月宫梦会”等。其中 “霓裳舞盘”是在〔南梆子〕曲牌中设计了一套“霓裳羽衣舞”。舞台上置高足大盘,杨贵妃在盘中歌舞,盘下配众童子伴舞,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是梅氏古装新戏中最华丽宏大的舞蹈表演。为杨贵妃设计的服装有道宫衣、入宫衣、金鸟衣、燕居衣、月宫、骊宫衣、舞盘衣、定情衣、霓彩衣、宛转衣、玉真衣、华清榖,是梅氏古装新戏中最绚丽多彩的服饰。
梅兰芳演杨玉环,王凤卿演唐明皇,姜妙香演高力士,姚玉芙演念奴,萧长华演杨国忠,侯喜瑞演安禄山。
(15)《俊袭人》
《俊袭人》是梅兰芳的第三出“红楼戏”,由齐如山根据《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编写。演丫环袭人劝止宝玉在姐妹之间的嬉戏,宝玉不以为然,袭人佯做娇嗔以试其心。此剧舞台上没有传统的守旧和桌围椅帔,除了背景是一幅能看到怡红院景色的隔窗之外,布置了门窗桌椅、书案卧榻、紫檀雕花屏风、红木多宝格、古董瓷器等,形成了一个精致雅洁的书斋,令观众耳目一新。剧中袭人梳古装头,缀以珠饰,鬓旁插珠凤和鲜花,身着藕荷色绣花袄和绣花坎肩,下着白色绣边长裙,两侧有珮环饰物。
1927年冬《俊袭人》首演于开明剧场,梅兰芳演袭人,姚玉芙演麝月,姜妙香演宝玉,魏莲芳演四儿。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古装戏服饰丰富多彩,不仅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服饰增添了新的样式,成为我们研究梅兰芳古装戏的重要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提供了详实资料。
戏曲中的表演身段,广泛吸收了我国古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梅兰芳在创编古装戏时,根据古代仕女画、云岗和敦煌壁画中的古典舞形象,创造了适合剧中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系列舞蹈。
观众称赞梅兰芳的表演雍荣华贵,是因为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表演中大量吸取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精华,我们从他编演的上述古装戏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的古装戏舞谱,不仅为我们研究梅兰芳的古装戏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中国古典舞蹈提供了丰富资料。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图文并茂,是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实践和齐如山理论研究结合的结晶。其中涉及的艺术领域除中国传统戏剧外,还有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舞蹈、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服饰等。就中国传统戏剧而言,展现了演出场所、音乐、服饰、道具、脸谱、髯口、脚色扮相、舞蹈动作等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音乐史、舞台美术史、表演理论体系等众多学术领域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希望得到更多艺术领域多方学者的关注,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