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无羁:网络影响人类思维逻辑之表征*

2014-02-12 04:58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网民符号语言

曹 进 强 琦

语言无羁:网络影响人类思维逻辑之表征*

曹 进 强 琦

数字媒介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变革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与日臻完善为网民提供了自我表现、接触信息的机会以及相互交流的便利,并由此引爆了一场语言革命。网民的思维继而得到了空前释放,作为与思维共变的语言也摆脱既有语言的桎梏,开始自由言说,自由发挥。网络语言迥异的表现形态与意义滥觞造成了“思想无羁”,与此同时,“思想无羁”造就了言语表达的多维指向——“语言无羁”。

网络语言;网络化思维;逻辑表征

人的思维方式总是“由一定时代的实践方式、生活方式和时代问题所定向的,并受到特定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大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性。”①网络延展了虚拟多维空间并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网络视觉、听觉植入与冲击以及网络语言所产生的衍生变体,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更②。网络语言感染网络思维使其更倾向于松散结构的观念和理性与非理性交错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具有开放、多元、虚拟、强调个性化与交互式的网络化思维。网民沉浸于网络语言符号的变造与集体话语的狂欢,网络思维在建构-解构-再建构语言符号意义的过程中,掀起了网络思维裂变式的“头脑风暴”。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的交合共生,呈现出彼此杂糅的状态,由“思想无羁”造就了“语言无羁”,“语言变异”也同样延伸到了“思想无疆”。

一、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之关系

根据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5.27亿③。互联网使用黏度的飙升使语言切割现实,生活在虚拟社会中的网民冲击着虚拟与现实的玄关。一方面,网络语言冲破了时空的枷锁,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壁垒,拓展了信息共享空间,动静相宜地反映了网络思维的本质,催生了表层化非线性的、主动性去中心化的思维逻辑特征的网络思维方式。网民“去中心”的创制使网络语言主体无法被禁锢在特定的思维惯性中,形成言语—视觉—声觉构建的公共会话④,激发思维收缩、引发思维断裂,继而僭越了固有思维模式的藩篱,使思维无限延伸掀起了网络思维的内爆;另一方面,网络思维映现于网络语言中:个人经历、压力舒缓、语义嫁接、词语过滤、语体创生、社会事件、自然现象、坊间戏谈、创作欲望、舆论传播、网络营销等均成为网络思维的孵化器。网络思维以其具有弹性的嫁接、漂移、断裂、叠加、发散等形态反哺网络语言,使之具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实感。⑤网络时代营造了一种令思维嗅到多样气息的截然不同的信息环境,形成了典型的“网络思维范式”。

网络语言、网络思维二者总是处于彼此穿插、杂糅交融的状态,它们既要相互摆脱,又不得不屈服于对方的影响,彼此相互缠绕,其结果就是网络语言愈加丰富、语义愈加复杂和语境难以预测,而网络思维在貌似简单断裂的表征下变得愈加复杂和系统化。语言、思维、网络语言、网络思维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

由图1可见,语言、思维、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四者彼此依存、互为支撑,在网络世界中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整体。其中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网络语言、思维与网络思维、网络思维与网络语言之间彼此直接影响,语言与网络思维、思维与网络语言彼此间接互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四个方面“环舞”的动态链来诠释网络互动性的生存。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⑥网络时代的人们,无论愿意与否,都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语言挟裹网络思维扑面而来,影响着人们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面。

图1 网络语言与网络思维的辩证关系

二、网络语言袭扰思维之表征

网络思维通过不同视角、思维程序、逻辑起点来审视世界,它强调多种思维形式的联结、并列,多角度地揭示事物彼此的联系。网络成为思维变化的巨型搅拌器,由此呈现出创新与趋同、集体与个人、断裂与嫁接等二元对立统一之表征。

1.创新思维与趋同思维之杂糅交融

网络传播时代,拥有自主选择、自主创立语言“权力”的网民,挣脱了传统语言规则的羁绊。随着思维的跳跃,指间舞动的符号带来了永恒的联想,使网民轻易地踏上符号创新抑或符号消解的征程。网络思维的表达形式、呈现过程都更加新颖:网民多维突破惯有思维,从网络交际中不断吸收新的能指与所指,以建立自身的创新思维模式,调整创新思维方法,整合创新思维成果,形成多向度、多环节、多层次的网络全息动态创新思维。

网络媒介由于存在多种新技术在同一时间叠加、交叉冲击使得创新思维迭代更替。求“微”、求“快”,网民借力无限叠加的微创新效应,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去地域化”“去身份化”“去中心化”的互动交往,将那些潜在的、假寐的、隐匿的文字或话语挖掘出来,通过对古语与今语、汉语与外语、雅语与俗语、宏达话语和琐碎话语等网语符号重新排列组合⑦,同时大量运用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缩写、谐音等各种符号的杂糅拼贴,利用新奇特修辞手段网民刻意地寻求着新奇的语言表达和意义再造,破坏了“元语言”规则,并由此进入一个新奇刺激、时尚谐趣、百态横生的网络语言世界(见图2)。

图2 网络语言复合体

图2呈现了网民打破自然语言桎梏的极富创造性的形态,超常规的能指与所指的繁复随意性使得网民自身成为信息的媒介,并通过自主性的预先规划使网络创新思维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引发了网民网络创新思维的内向爆破。⑧继而通过网络思维的创新克服了言语表达的单调性、唯一性,使“不在场”成为“准在场”,达到彼此认同,填补了网络交流的“不顺畅”,如例1:

奥运现场司仪读叶诗文的名字,听起来很像是“Yeah,she win”:叶确实赢了。

例1显示网络创新思维的抽象性体现在有些网络话语只有通过看到、听到、或读出音来才能实现思维的二次转化和意义的可理解。同时,网络创新思维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网民对自身社会阶层身份焦虑的补偿,狂欢以“假面”的方式表达了网民超越现实边缘地位,渴望获得社会自尊的内在快感,显现出富有动态性、信息性、综合性气息,并兼具思维超前性和建造性的网络创造性思维。在网络“隔着符号”的交流状态下,这种独特的网络思维的创造性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并映射到实体空间的思维方式和组织模式,达到信息的连续不间断、公开透明的传播状态,使隔着屏幕的无数个“自我”与“他者”,跨越时空的阈限,游离在“无处是边界,处处是中心”的虚拟空间中,网民的创造性思维被进一步激活。

网络时代网民总在刷新,其核心是试图“刷”新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将网络思维的创造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任何网络语言符号都被转化为整齐划一的“比特”体现着“工具主义”的同一性,使网络思维又极具均质性。

网络世界创造了一种“快餐式”的平面化、标准化文化,创造出一种载体上距离消失的现象。当处于同一网络团体中的网民试图保持思维一致并避免冲突时,形成了一种压倒对其他可能性的合理尝试的趋同思想交流模式,这也成为典型的“网络沉默螺旋”。基于新媒体更新速度快、准入门槛低的特征,网民一边为新鲜出炉、斑驳陆离的信息欢呼雀跃,同时也在对信息进行转载、评论、加工产生的海量信息的狂轰乱炸中走向麻木、无所适从,进而沉溺依赖、随波逐流进入一个网络“大同世界”。

在这样一个“符号消费”的场域里,网络思维也被感染呈现出趋同划一的步调,即人们若想进行沟通,那么这种与某种内容相对应的网络语符,就必须对沟通所涉及到的全部个体都意味着相同的东西,进而人们的网络思维也随着网络化的交流而趋同了⑨。“微”文化造就的“微”思维使网民更多使用“十指聊天”“微信语言”“讯飞语点”等从而放弃了打字,“淘宝体”“凡客体”等表达方式缺乏丰富性和差异性,都加剧了网络思维的同质化。例2所示为百度贴吧淘宝体(节录):

LZ 谁来陪我用淘宝体聊天哇。亲。

1楼 作者:我是你的猫牙亲。记得要给好评哟。

2楼 作者:天生丽质在叫亲就差评你。

5楼 作者:如花似玉最烦淘宝人左一句亲右一句亲。

例2表明了类似“淘宝体”等一系列创中有仿的网语变体,既成为人们快速加工和移动“思想”的外部动作,也内化为人们思维的内部语言,从而一个格式化、标准化的语言符号世界正在不断扩大。数字化生存方式于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程序——碎片化的信息争先恐后地抢占网民的注意力,通过网络话语机制的竞争筛选,使网络趋同思维在多样化的发散过程中形成某种统一,化为一种对“当下”与“此在”的思维敏感和洞穿,进而人们的网络思维也随着网络化的交流而趋同并不可避免地朝着表层化、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可见,网络互动环境下思维形成了创新——趋同——再创新的动态链,创新思维若不以趋同为前提,则无成果而言;趋同思维若不以创新为基石,则会徘徊不前。二者彼此互动,由此迂回向前发展。

2.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之合和共生

归属相同语言集体的理解对应于特定的语言形式,追求的是灵活变化的符号,而非将其作为不变的标记。⑩网民处于网络空间遐想与情感的狂欢中,每个网民的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一个智力漩涡和趋向,从而通过联合创造力、合并回忆把众人思维引向同一个方向。网民把封闭的个人思维变为开放互动式的集体思维,形成稳定的、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思维模式,呈现出广泛复制、多样传播的辐射性及循环流行的周期性,构成集体思维架构演变的不竭动力。数字逻辑对表达的限制提升了符号在表达中的地位,致力于改造符号以更好地交流,“身体缺场”一直伴随着网络主体实践的始终,对于“面对面”交际不可或缺的眼神、体态、语调、语气、口吻、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缺失,须求助于语言符号以外的其它手段。例3所示为天涯社区“彻底疯了”跟贴(节录):

跟着阿疯叔叔学上网,下边跟我学……那个抢沙发的,别交头接耳,那个坐板凳的,再搞小动作我让你站墙角!学的不好就在你们的操行鉴定上都打上冷艳的红叉叉!!!

优雅的忘忧草:2008-12-11 21:54:46:哎呀,我是隔壁2班的,搬张凳子乖乖坐后面听讲~~~

小王子得狐狸:2008-12-11 22:10:02:45度角学习ing。

绿腰未央:2008-12-11 22:11:52:华丽丽的仰视+鸡冻地排!

例3说明,网友通过与楼主的跟帖使得集体思维更加活跃,激发了网络语言的创生,同时每一个网民都能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并积极地进行分享。通过有效的分享和交流,相互启发,合作分工,从而造成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11)。人们不断被信息化浪潮冲击,不断攫取信息,同时技术带走了人们的隐私和注意力,也把人们离群索居的能力剥夺了(12)。当下风靡网络的火星文、标题党、表情党、灌水党、内涵词句、人肉搜索、博客、拍客、微客、恶搞、cosplay、各种解密组织、各种字幕组等,使得网民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能够即时地回归在场交流,正是集体思维仿中有创、辐射化的过程。无处不在的连接使网民与网民在线/离线关系无缝融合,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了一种真实化回归,形成一场从小众发声到大众共鸣的“集体语言狂欢”,呈现网络思维方式的“集体糅合”。

网络社会以“熟悉”的“陌生人”彼此互动的交流为常态,促进了网络社会弱关系的崛起,在网民群体中引爆网络集体思维的“迷思”。同时,网络个人思维继承并延续了网络集体思维,体现出个性的张扬,使网民摆脱原有感觉的限制,自由地、超时空地去交流。

网络缺少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没有版面的限制、把关人的缺场,开启了“民间思维权”。现代网络社会的“公私分离”使个人挣脱了现实空间连同集体意识的束缚,人们不断推陈出新,把玩思维让其沉浸在人们精心打造的文字游戏当中,以一种夺取话语权、吸引眼球、引导舆论、制造话题、引领风潮、彰显自我的方式(13),赢得一个随性、洒脱、自由的网络个人思维空间。例4为博客火星文日志(节录):

如果说┇ツ帅是一种罪,那我已经ωǒ≈.ň罪恶滔天~如果说ǒ≈聪明是一种错,那我已经(~)。

例4显示了“刺激”创造的视觉奇观“唤醒”了网民的感知,调动了视、听等感官,伴随新“刺激”的发出,形成循环开放的回路。基于不同方式的网络语言符号资本的积累,操演着不同的话语权,使网民置身于一个犹如吉尔·德勒兹的“异托邦”之中(14),并使每个“敏感的主体”更多呈现在“他者”的技术镜像之中。在这个草根民主化的“言语甩卖”的集市中,网民随心所欲地使用、创造着自由、恣意、任性的网络语言,无拘无束地编码着自己的思想。

如上所述,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在博弈中共生,因模仿力增强使个人思维发散到集体思维。同时,模仿力上升、创造力下降,模仿到一定程度又会促进创新,使集体思维过渡到个人思维,体现网民与网络、网民与网民交织的二元互动。

3.断裂思维与嫁接思维之博弈共存

言说的意义在于符号差异的无限延迟。(15)网络语言的解构特性造就了人们辐射性、发散性的网络断裂思维,即一切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确定的、碎片化的和开放的。网络思维的惊人之处在于利用网络的跨时空属性和超文本链接,开拓了网络语言的快捷生产,即时出现、即时消失,网民为了追求信息的“当下性”而进行的快速更新,支离破碎地展示着言语形式的片段和断层;为了“吸引眼球”,而更注重叙事的随机性与任意性,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由单维向多维、平面向立体、线性向非线性、静止向跳跃、收敛向发散的巨大转变。例5为微信取经路上(节录):

蜘蛛精:盘丝洞二号路新开业主题酒店,团购只要99。

唐僧回复蜘蛛精:其实贫僧还是喜欢小清新。

沙僧:大师兄,师傅又被妖怪抓走了!!!

唐僧:别闹,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已啦。

孙悟空回复唐僧:师傅求同去!!!

沙僧回复孙悟空:嘦(jiào)巭(bū)深兲(tiān)嫑(biáo)跑!

例5表达了作为充满流动性与易变性的具有“涉猎者”特性的网民,对网络语言意义的解构、拼接成为其显著特征,解构变造网络语言意味着解构网络思维。网络使人们摆脱心灵深处对已在语言结构的依赖,偏向任意的、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渗透性的“漂浮符号”,转而发现“变”“无”“不在”的创造性,因此能达到更高的心灵自由的境界。网民瓦解能指和所指的规约性,使能指产生错位、偏离抑或分裂,要么换用新的能指,要么将所指位移,旧的所指让位于新的所指,从而形成新的符号联结,对语言系统的规则性与整齐性形成解构和对抗。

网络思维断裂之隙便是网络语言生发之处,网络语言混合了多种语言符号,是多重运用语言手段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断裂的信息潮涌制造出一个时间悖论——网民为了不错过最新鲜、最有价值和最值得炫耀的信息,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做选择。看似亟不可待,只争朝夕,为了节省时间而焦虑与谋划,实则谨慎斟酌,思量入微体味信息表明对其交往和存在意义的等待与守护。处于虚拟场域中的意义永远处于动态漂移的离散状态,同时也在符号的漂移互动中被解构,使网络化思维具有漂移性、全球性、特异性与整合性等后现代思维特征,呈现出一种断裂漂移的特性。

网络断裂思维使表达不再被凝固于某一媒介中待人们去发现,并在解构“中心权威”的过程中重获新生。同时,网络嫁接思维体现为整体的嫁接性、收敛性,经历断裂——嫁接——再断裂——再嫁接的往复循环,使思维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网络空间的多维性使言语交流在保留文字等符号外壳的前提下挣脱了网络语言符号逻辑表达的元规则,呈现出断裂、漂移的语言表征继而使网络语言新的创生成为了网络嫁接思维的“源泉”。嫁接思维通过网络这种介质,像水纹扩散到可能的空间或者透过裂纹滴漏到新的空间,一路侵蚀而下,由此创造流畅的情感表达空间。网民利用网语模因增加了思维嫁接的可能性,从而衍生新的观念、想法,正如艾柯提出的“超符号”(16),它们并非基本符号的累加,而是经由众人的想法杂糅、嫁接而成的新产物。例6所示微信圈——假如很早以前有微信(节录):

沈从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地方的桥,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张元和:我一辈子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想说三毛,有人表白喽!

张允和:我一辈子趟过许多不同的河,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想说三毛,有人表白喽!!

例6说明网民的互动已经成为了以符号为中介的所有意指系统之间的互动,符号意义就在这种交汇与碰撞中不停的转换和生成。(17)网络语言瓦解了原有语言整体、规则、严谨的秩序,重建了网络语言系统,这看似是偶然、随意的重新组合,毫无规律可寻,实则是各种语言符号形式的有机拼合,其间往往存在某种令人费解的秩序和内在联系,这种秩序隐藏在混乱之中,表现出一种有序的“混乱”,然而这恰恰就是网络嫁接思维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超级链接导致了思维的多向涌动,点开层层链接意味着思维的多维振动,窗口越多,通过对言语表达形式的再创造、言语表达内容的再解读,思维愈加游离。符号恣意驰骋的虚拟空间里,言语主体的创造力被吸纳进开放的表达空间,编码量与解码量的不完全对等,导致出现修辞性、风格性和添加性的附加解码,或者是利用已知经验抽取片段进行的不足解码,意义也在符号的漂移互动中被“再解读”,与此同时网络嫁接思维方式也受着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影响进而从不同程度上孕育了具有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的嫁接思维。

可见,毫无断裂的嫁接思维,会成为混乱的、无序性思维;而不含嫁接的断裂思维,则成为无对象的断裂,也会扼杀网络思维的创造力与活力。意义在符号的漂移互动中经历结构——解构——再结构的循环,进而网络思维在断裂和嫁接的矛盾逻辑中传递延续。

三、结语

网络时代数字化媒介技术正以抹平时空界限的方式颠覆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使网民思想交流突破时空的界限,连接现在与未来、直接与间接、现实与虚拟。网络思维调动并组织网络语言,并外化为具有口头与书面“混血”表征的网络语言。反之,网络语言存储、滋养网络思维,并由以凝炼、升华催生出新的网络语言变体。作为思维螺旋式延伸发展的结果,网络思维呈现出创新思维与趋同思维之杂糅交融、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之和合共生、断裂思维与嫁接思维之博弈共存的特征。互联网催发空间并列型的、彼此互动的网络循环型思维逻辑,其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使人类思维进入了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卷,第34页。

② Basalla,Gregory,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56.

③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7537.html,2014年7月21日。

④ Hiltz,Starr Roxanne et.al,The Network N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via Computer,Lond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8,p.43.

⑤ [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⑥ 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⑦ 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0页。

⑧ 储小旵:《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之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2期。

⑨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雷桂恒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51页。

⑩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李辉凡、张婕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1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12) 《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北京日报》,2012年第3期。

(13) 随岩、姜楠:《能指丰富性的表征及新媒介的推动》,《现代传播》,2013年第11期。

(14) [法]吉尔·德勒兹:《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陈永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5) Derrida,Jacques,Margins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p.11.

(16) [意]翁贝尔托·艾柯:《符号学理论》,卢德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17) 郑志勇:《网络社会学引论——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21世纪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作者曹进系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强琦系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可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语言符号的网络再生及其生成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3XJA860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网民符号语言
学符号,比多少
语言是刀
“+”“-”符号的由来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变符号
我有我语言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