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雯翁之颢
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
——基于传统媒体2013-2014年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
■蔡雯翁之颢
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推动各类媒体机构中与新媒体相关的部门与岗位的持续完善和扩充,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在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的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部分传统媒体机构2014年针对新媒体岗位的招聘信息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和深度访谈,具体分析了这些岗位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的在职业技能素养、性格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试图总结新的变化与趋势以及对高校新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并对新闻教学改革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新媒体;媒介素养;人才;新闻教育
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不断在采访、编辑、产品设计与推广、受众管理等层面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带来冲击与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各类媒体机构中与新媒体相关的部门与岗位近年来持续完善和扩充,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在进行相应地调整。
这样的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介渠道的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能够迅速熟悉新平台、掌握其传播特点;另一方面,“全媒体记者”的需求再次强化,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能采能编,并掌握一定的图像、视频编辑技术,能制作完整的多媒体作品。新的人才素养需求呼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传统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适应性变革。
为及时了解业界一线对新媒体人才素养的新要求,本文选取了部分传统媒体机构2013-2014年针对新媒体岗位的招聘信息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和深度访谈,具体分析了这些岗位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的在职业技能素养、性格等方面的要求,试图总结新的变化与趋势及其对高校新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并对新闻教学改革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样本选取
笔者收集了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超过40家媒体涉及新媒体岗位的招聘信息作为基本研究样本,涵盖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多种媒体形态。依照(1)所选媒体具有一定的受众规模和传媒影响力;(2)所选媒体招聘要求较为全面、具体,具有词频分析的价值;(3)所选媒体的形态分布尽可能多元化;(4)所选媒体的地域分布尽可能分散化;(5)所选媒体与岗位避免纯技术化这5条标准,又从中选取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中国新闻周刊、山东电视台和北京青年报8家媒体超过30篇招聘信息作为文本分析的研究样本。
(二)文本分析
1.词频统计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分词和TF-IDF词性词频统计①,出现频次位于前100的关键词统计结果如表1。
2.关键词筛选与结果修正
通过上下文匹配,人工去除“具备”“具有”等无实义的词语及“工作地”“职位”等非研究关键词,以100位以后的关键词语进行补位,表1的结果可以人工修正为具有实际研究意义的关键词词频表2和表3。
3.外文词频分析
对研究样本外文词频分析的统计结果如表4。
(三)结果分析与解读
1.工作内容与工作平台
从词频分析结果表1看,传统媒体设置的新媒体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新媒体采编、内容编辑与生产、文字报道与撰写、网站社交网页及互动社区的维护、产品制作与推广等。主要工作平台包括媒体网站、社交平台、网络社区等。
表1 TF-IDF词频统计结果(前100位)
表2 关键词词频(名词)
表3 关键词词频(动词与形容词)
补位关键词:深刻(4次)严谨(3次)创新(3次)抗压(3次)耐心(3次)信念(3次)敏锐(3次)高效(2次)细致(2次)热情(2次)强烈(2次)坚定(2次)激情(2次)
2.职业技能素养要求
通过对表2、表3、表4进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表4 外文词频分析的统计结果
第一,绝大多数与新媒体相关的岗位都对应聘者提出了较高的新闻基本功要求,各类“能力”被提及多达35次,“功底”被提及5次。具体来看,“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采访沟通能力”“采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相关岗位还强调了“专题策划能力”。
第二,相关采编岗位大多对应聘者提出了阅历和视野的要求,应聘者需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某一或多个领域有深刻的思考与理解。“财经”被提及7次,“时政”被提及4次,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更容易得到媒体的青睐。
第三,非技术类岗位也对应聘者提出了较高的技术素养要求,包括图片处理技术、网页制作与编辑技术、视频技术等。多个采编岗位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操作“Photoshop”或“Dreamweaver”软件;与前段技术相关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不同层级的编程技术;电视媒体设置的部分新媒体岗位要求应聘者对iptv有所关注和认识。
第四,与新媒体相关的岗位不但要求应聘者具有新闻专业素养,也要具有“市场”“互动”“客户”“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素养。具体包括线上社区的内容管理、用户管理、互动交流和线下的产品推广、活动组织等。
第五,与新媒体相关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快速“适应”和“学习”的能力。一方面,从业人员要能够随时快速投入新业务领域;另一方面,从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调研、总结能力,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3.性格素养要求
通过对表3和补位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几乎所有岗位的招聘要求都提到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团队”被提及11次,“沟通”被提及6次。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新京报等部分媒体也对应聘者提出较高的“独立性”要求,要求能“独立负责央视新闻频道重大项目在新媒体平台的策划、执行和宣传推广”“独立完成市场调研、线上推广、线下活动策划工作”。
第二,媒体需要“热爱”新媒体并且对新媒体保持持续“热情”的从业人员。除此以外,不同的岗位还对应聘者的“兴趣”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中国新闻周刊提出“热爱与网友打交道”。
第三,媒体需要具有“责任心”和“抗压”的从业人员。要求应聘者能够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准备承担突发专题重任。
第四,媒体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从业人员。新媒体是一种灵活的、个性化的媒体形态,媒体要求对应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发散”思维能力,不断推陈出新。
第五,不同性质的岗位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性格素养要求。如中国新闻周刊要求互动编辑“脾气好,有耐心,擅长带动社区人气”,新京报要求新媒体评论编辑“信念坚定,成熟不偏执”,东方早报要求社交编辑“严肃与幽默并有”等。
除了通过文本分析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以外,综观全部招聘信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岗位人才的需求还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与趋势。具体表现为:
1.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岗位,包括:(1)信息数据编辑(新京报、东方早报等):一般要求新闻或者统计专业背景,在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的同时,要有较强的数据梳理及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以图表等形式将数据信息完美呈现。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需要担负相关媒体微博、微信一些特定栏目的编辑工作,如新京报的“图个明白”栏目、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图解读”栏目等。(2)互动编辑(中国新闻周刊、东方早报等):这是一类主要负责处理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岗位,包括在各类平台上对媒体文本进行包装以做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制定受众策略与策划受众活动、处理回复受众评论或私信。大多对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没有硬性要求,但要求熟悉各类社交平台的传播特点,擅长虚拟社区的组织与沟通。(3)产品经理或市场拓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等):这一类新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广告、营销与公关方面的知识储备,要能够根据不同地域差异、受众群体差异制定阶段性拓展策略。产品或客户经理还要承担合作谈判的任务。
2.多数媒体要求相应岗位具有2年及以上的从业经验,对于应届生而言,从业经验的欠缺可以由媒体实习经历或自媒体运营经历弥补。以壹读、第一财经周刊为代表的一大批媒体并没有发布新媒体岗位的直接招聘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实习生招聘信息。除了提出与招聘正式从业人员相同的要求以外,大多附加了“表现优异可择优留用”“实习期满有转正机会”或相近含义的条款。
3.除了能够运用新媒体以外,部分媒体提出了“能够对新媒体展开研究”的进阶要求。央视新闻在2014年的招聘公告中要求应聘者“附上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或客户端(任选其一即可)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求应聘者能够“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解决方案”,不但考验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也考验其基本的学术能力。
4.与此同时,大多数媒体对非新媒体岗位也提出了一定的新媒体素养要求。基本要求包括“对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比较熟悉”(新民晚报)“了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人民日报)“适应新媒体的工作节奏”(中国新闻周刊)等。
通过走访相关媒体的人事部门和决策部门,以上变化和趋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得到解释:
1.各类新媒体产品不断涌现,新媒体用户爆发式增长,潜在的受众群体使得传统媒体无法忽视自身的新媒体战略布局工作。
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拥有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资源。这些新媒体的活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传统媒体的受众大量流失,占有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传统媒体能够主动进驻这些新媒体平台并妥善运用它们,探索其在转型时期新的发展思路,也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新闻传播活动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工作手段不断丰富,致使数据新闻编辑、互动编辑等新岗位应运而生。
由于自身具备出色的资料整合和编辑能力,新闻传媒成为探索大数据的先锋行业;新媒体灵活、个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展示数据图表的优质平台。互动性成为了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的突出特性,强化互动为弥补传统媒体封闭性的缺点提供了解决思路。传统的新闻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对相关领域的涉猎,传统新闻工作者短期内也难完成角色转型,设置新岗位、吸纳专业人才是媒体的明智选择。
3.每年前来参与笔面试的人员有增无减,热门岗位的竞争比达数十比一;多数媒体却不得不面对新媒体人才相对紧缺的窘境。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频道策划部的10余位工作人员同时负责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日常运营,采取“轮班、24小时实时关注、专人负责值守”的基本工作模式;但在策划大型新闻专题时,新媒体工作人员数量依然捉襟见肘。受人力限制,一些受访媒体的新媒体账号由记者编辑轮班维护,其中部分人员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实操经验,以致出现了“微博复制报纸,微信复制微博”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目前媒体采用的策略一般包括:(1)对在岗记者编辑进行培训,同时要求新聘的记者编辑具有适应新媒体工作节奏的能力,“新媒体”成为媒体内部上下的必修课,“多面手”在岗位竞争中会取得优势;(2)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培养实习生,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性与媒体热情,做活新媒体,并从中直接选拔留用。
4.媒体影响力和关注度更容易指标量化,致使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加剧,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压力持续增大。微博、微信、客户端都配有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转发量、评论量、打开率等指标可以便捷地衡量一条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因而成为了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各大媒体每周的例会上多会就数据进行媒体内、媒体间的比对。为了追求高数据,新媒体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抢时效、抢眼球,又要尽可能地回避错误;一个简单的工作过失很可能在某一平台上被无限放大,陷入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不少媒体突出强调了应聘者应具备“抗压能力”。
新闻教育必须适应迅速发展的媒体数字化变革和转型趋势,实行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培养真正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工作者。从本文的统计和调研结果看,国内新闻教育仍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改革与突破,以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能够与时代契合。
首先,应该丰富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新媒体课程仅仅增加了一些关于网络和多媒体报道的课程,忽视了UGC、社交与移动互联网、互动设计管理、数据新闻等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此外,有条件的院系应该开设图表、统计、网页技术等辅助新媒体报道的选修课程。
其次,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学界与业界的资源整合,提高新媒体人才培养水平。由于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不断加速,新媒体业务教学和研究,单纯由高校教师承担是有欠缺的,只有通过将一线掌握最新技术、拥有最新实践成果的采编人员请入课堂,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才能保证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发展不脱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拓展学生实践新媒体的平台与空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差异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内容,对于新闻传播院校,运用新媒体创建学生的实践平台要比过去只能进入传统媒体实习,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中,就开设了“微信工作坊”“网络电视台”等多种新媒体实践项目。我们发现,无论是个体或团队运作自媒体账号,或是协助媒体管理新媒体平台,越早地让学生接触实践,就越容易帮助他们树立从业竞争优势。
第四,在重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如何培养开朗、热情、严谨、善于沟通与协作、理性与耐心的新闻人才,是高校需要反思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 TF-IDF(termfrequency-inversedocumentfrequency)词频——反转文件频率,是一种用于情报检索与文本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用以评估一个词对于一个文件或者一个语料库中的一个领域文件集的重要程度。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所以IDF排序与词频排序不完全统一。
(作者蔡雯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翁之颢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AXW00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DXM2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