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
由湖南图书馆编撰,岳麓书社出版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该书为大型丛书《湖湘文库》课题之一,全书73万余字,收录国内外62家单位所藏1949年以前编印出版的内容涉及湖南的古旧地方文献书目4940条,较全面地反映了湖南地方文献存藏状况。它的出版,为研究湖湘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又一新的工具。
湖南历史上产生过极为丰富的文献,然而历经战火动乱,被损毁湮灭的不计其数,幸存至今者仅为其中一小部分,如《湘人著述表》(岳麓书社2010年版)中著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湘人著述凡3万余种,绝大部分为未刊或失传,其中存世的地方文献更是寥寥,且则主要集中在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
至今我们很难统计现存湖南古旧地方文献的准确数量,一则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多重视珍本、善本、官刻本及地方重要人物著述,因此很多地方文献未被各种书目编载;再则迄今大多数大中型图书馆尚未完成全部古旧文献的分类编目,部分存留文献无从查获;三则众多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刊刻文献由于刻印数量小、流传范围窄,多不为各书目所载,其稿本、抄本更难为人所知。
现存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总体呈现出分布面广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就分布区域而言,国内外各大中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民间私人都有一定数量的收藏,而大部分又集中在湖南图书馆以及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几个大中型收藏机构;就文献内容而言,古籍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均有涉及,而大多又集中于史部传记、邦计、公牍档册、地理及集部地方艺文、家集等类目,经部、子部中地方文献相对较少;民国文献则多集中于政治、社会、经济、文教、历史、地理等类,其他如哲学、文艺、自然科学等类文献数量则不多。此外,就地域而言,湘东、湘中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存文献较多,湘西、湘南地区则较少。
相对于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的现代出版物,1949年以前的古旧文献无疑是较少的,而古旧文献中的地方文献则更是珍稀。湖南图书馆历来注重收集整理和有效利用古旧地方文献,本世纪初即从馆藏综合目录中析出条目并编排油印成《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以便于读者利用,然而仅限于一馆之藏。2006年8月,《湖湘文库》正式启动,之后《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列入《湖湘文库》乙编出版计划。湖南图书馆承担编纂任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广泛搜索,考订增删,撰写提要,审核勘校,历时数年,编纂而成。
“地方文献”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地方文献则仅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书目》收录范围遵循狭义取舍原则,即以湖南地域为基点,力求全面详尽搜罗现存1949年以前出版的内容涉及湖南(包括相邻地域)天、地、人、事、物的纸质古旧文献,少数延至50年代末。1949年后对古旧地方文献的油印、复印、影印、晒印的各种版本以及缩微胶卷,择其重点著录。而湘人著述和湘省出版物中,内容与本地无关联者,如十三经研究、学术专著、个人诗文书画作品集等,皆不收录;出土简牍和帛书、拓片、地图、契据等单幅文献,亦不收录。家谱文献因已另出专目,故在此不收录。
《书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卷首前言、凡例和目录。用以对编辑的目的、意义、取材、断限、格式等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古代文献”和“民国文献”两大部分,以1911年前后成书时间划界。为便于检索,民国时期重版古籍归入古代文献部分;民国时期对1911年之前古籍重新编辑、注释出版的文献归入民国文献部分。“古代文献”采用传统四部分类,著录项目有:书名、卷数、著者朝代、著者及著作方式、版本、册数、收藏单位简称、内容提要诸项;“民国文献”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著录项目有: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开本、收藏单位简称、内容提要诸项。所有类目设置及类目名称均依据现存文献状况设定;第三部分为索引。
《书目》条目搜集,首先以湖南图书馆所藏文献为基础,依据原有的卡片目录,按类逐一取书览视,核对著录信息,撰写提要;其次扩大搜索范围,通过书目、网络以及深入到收藏单位搜索。
查阅目录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史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民国时期总书目》、《湖南省志·著述志》、《湘人著述表》、《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等综合性目录,收藏单位目录有湖南省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目录以及海内外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藏书目录。重点登门查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收藏单位,查重、斟别,初选到7000余条目录。
由于题名、著者、版本信息采录途径不同,取舍标准不同,分类不同,搜集到的条目,整合时出现大量重复和疑问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湖南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的古籍与古籍、古籍与民国书、民国书与民国书、民国书与期刊之间的同书异名,同书异类情况普遍;②各收藏单位之间,各家单位与湖南图书馆之间,因题名、著者、版本著录不同,导致筛查,斟别工作量增大,重复收录现象时有发生;③民国书中的连续出版物,有的归入民国书,如特刊、残存期号,有的归入期刊,有的两边同时存放,导致选目和查重出现重复;④书名、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名称及著作方式、版本诸项的著录不准确,也给汇总整合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因不能目验其他收藏单位原书,所以只能细心查看湖南图书馆馆藏,整合时逐一比对,删重去芜,订正释疑。此项工作贯穿于整个编纂过程,直到做出索引排序后,仍出现个别重复条目,最终删订收录4940条,标注收藏单位,收藏单位以湖南图书馆为主,湖南图书馆缺藏则标注其他收藏单位。限于篇幅,收藏单位标注不超过两家。
《书目》按部、类、属顺序排序。同类属条目,凡内容有时间特征者,则按内容反映的时间排序,如史部编年、纪事本末、杂史等类;凡内容有地域特征者,则按内容反映的地域(2010年湖南省行政区划表)排序,如方志、地方艺文等类;凡内容涉及人物者,如别传、年谱等,则按人物卒年排序。其他各类或依内容时间,或依编印出版时间,或依著者姓氏笔划笔顺排序,书末编有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检。
《书目》收录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门类繁多,其特色略举一、二:
地方志全面记载了一地建置沿革、地形地貌、气候灾异、物产资源、名胜古迹、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内容。地方志包括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镇志等综合性方志以及清末民国期间的乡土志、乡土地理教科书;还包括各类专志,如山水、古迹、寺观、祠庙、陵墓、园亭、学宫及书院等,蕴藏着丰富的地域史料,弥足珍贵。《书目》收录现存湖南古旧地方史志基本齐全(包括部分缩微胶卷、影印本),民国时期原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湖南省志稿》汇编资料数千册均收录完整;地方史料中,收录湘军史料、清末维新史料、清末宪政史料、民国各行业兴衰史料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一度处于战争前线,著名的三次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中国军队沉重打击了日军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展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顽强斗志。湖南在抗战时期的行政、后勤、宣传鼓动、民兵训练等史实,《书目》中均收有大量一手文献,见证了湖南人民抵御外辱的不屈精神。
历代湖南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艺文集,映射出湖湘文化之华彩和灵光。《书目》收录的湖南的地方艺文总集代表作,明代有周圣楷所辑的《楚宝》;清乾隆时期有廖元度所辑的《楚风补》、《楚诗记》等。清道光二十年(1840)邓显鹤辑《资江耆旧集》为湖南第一部大型地域性诗歌总集,收录明至清道光间资江流域宝庆、长沙、安化、益阳、湘阴、常德、沅江等地名士411人诗作4400余首。三年后,邓显鹤率其子邓琮再辑《资江耆旧集》的姊妹篇《沅湘耆旧集》二百四十卷,辑录沅水、湘水流域自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历朝330人之诗歌2230余首;收录沅湘一带明清诗人1699人,诗作15680首;又如清同治十年(1871)罗汝怀辑《湖南文征》长达100册,汇编元明以来湖南700多作者之艺文4000多篇。宏鸿艺制,启迪后人。
《书目》收录大量清代湖南官府公牍、军报函电、机构章程,清宣统年间刊印的湖南咨议局议事录、议决案、报告书等,系统记载了当年成立宪政改革机构——湖南咨议局的过程,内容涉及湘路修建、疏浚水道、整顿团防、扩充仓储、改革税案、振兴工业、兴办教育等方方面面;民国时期省政府及各市县的行政公文,如各年的议会报告书、参议会报告书、议决案、行政会议各厅处工作报告、行政经费预算、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施政计划、会议纪录、年鉴等数量庞大,勾画出当年湖南政治生态的轮廓。
书生治军,文牍、告示、家书、诗词、札记乃至楹联,亦史亦文,鼎盛一时,其后湘军官佐人物若群星璀璨,仕途繁衍,其文献则等比率增长。《书目》收有大量近代湖湘人物传记资料,包括总传、家传、别传、年谱、日记等,别传包括个人行状、事略、墓志、墓表、荣哀录、纪念册等;年谱既包括多人年谱合集,也包括个人年谱。来新夏教授《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陶汝鼐、王夫之、陈鹏年等湖南历代33位名人年谱,《书目》收录50位,增加周敦颐、刘大夏、李东阳、王文清等17位。日记类收录有陶澍、李星沅、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谭嗣同、杨树达、张舜徽等名人日记,均极具史学、文学和文献学价值。这些文献既是个人及家庭史迹,亦是湖南乃至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科举是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围绕科举形成的教育范式、人才选拔体制和社会风尚成为古代社会人文基石之一。《书目》收有大量书院文献、乡试录、题名录、校士录、课艺集,记载了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湖南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如书院沿革、营建章程、公禀规条、生员课式、学田产业、诗文词赋、形胜艺文等。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湖南走在全国前列,当时全国的学界、士林领袖均对湖南新兴教育刮目相看。该书收录的民国期间各地兴办各级各类新型学堂的规则、章程、学员名册、收支报告清册、契据捐册、会议录、调查表等,记载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和新兴学校的管理模式。
佛教在湖南传承千余年,南岳衡山和宁乡沩山乃禅宗两大祖庭。明、清、民国时期各地寺庙林立,烟火鼎盛。《书目》收录的宗教文献于此类史迹记载丰富。明代释弘储撰《南岳单传记》,辑录禅宗南岳系临济宗法统历代传人传记,传承有序;刻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宁乡)大沩山古密印寺志》,详载唐代名僧灵祐住该寺创建沩仰宗的历史。《桃江农会庙志》,记载清代以前益阳桃江的牛神庙烟火历久不衰,每年祭祀牛神以劝导民间保护耕牛,民国初年该庙改为农会庙,改祀农神后稷。而1924年长沙咏芳纸局石印《潭邑易家湾富家村昭化文社辛巳年秋报醮典先灵超册》则是记载该村1941年举办秋季民间报醮以超度和追荐先人亡灵的民间法事文献。
如采矿、冶炼、电业、机械制造、纺织、玻璃、火柴、皮革、面粉、造纸印刷,以及铁路、公路、邮电等,经历了艰辛的历程,《书目》均有一定反映,收录了不少企业的沿革史事、规程章则、公牍呈文和生产报表等。各企业的创办经营、管理模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湖南人对经济建设的高度热忱。如《陈佩珩纪事碑》记载,陈佩珩(1855-1935)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湖南总商会协董,倡议粤汉铁路收归商办,创立“商办湖南铁路有限公司”,发行《湘路旬刊》,鼓吹集股拒债。民国后参与创办湖南电灯公司等实业,曾任湖南电灯公司总办、湖南公路公司总办、湖南交通学校董事长等职,为湖南经济发展不遗余力。又如1929年刊印的《湖南省有黑铅炼厂厂务汇刊》,详细记录了湖南省有黑铅炬厂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所炼为常宁县水口山产之黑铅砂,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及其该厂沿革、各项规程、公牍呈文格式和生产报表等,显示其较规范的企业管理结构。该刊还完整收录湖南省地质调查所自1927年3月成立至1949年间的各类地质调查报告,是湖南有史以来一批最为完整系统的现代地质矿产文献。
《书目》收录了数量颇多的有关农田测量、土地利用、屯田考略、地政报告、粮政报告等文献,亦有根据气候、地理特点,介绍土地肥力、农作物品种、区田、下种、稼植、灌溉、留种、浸种等农事经验。清康熙以来,洞庭湖区域的围垸垦种及筑堤御洪之风盛行,《书目》收录了大量湖田开垦种植、湖区水漶治理文献,包括洞庭湖区域地理风俗、物产古迹以及垦务文牍,开垦湖田合约、契约,堤亩册,治理洞庭湖方略、奏折等。反映了环洞庭湖地区历史变迁及其农业的兴衰起伏。湖南自古也是农副产品产出大省,历代有关桐油、茶叶、麻业、蔗糖、林业、畜牧业的文献亦收录不少,迄今仍有参考借鉴和史料价值。
地方文献中保存有大量记载湖南各地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慈善乐捐的感人事迹。民间为褒扬义举,移风易谷,专门编写义举志,如《浏阳上东义举志要》记载清末四十多年浏阳县东门、白沙两境内各种义举之人和事,包括义谷、义学、义医药、恤贫育婴、捐路桥费等类。义田是地方上普遍的慈善事业。《蓝山善人陈春江先生墓志铭》记载蓝山人陈春江(1860-1928),增生乐于善义,先后建亭施桥,捐田赈灾,高堂育婴,广为乡民称道。1917年刊印的《湖南省城慈善事业征信录》记载1915年时省城长沙的慈善事业计有同善堂、保节堂、义渡局、兼善堂、储备仓、育婴堂、救生局、恤无告堂、惠老院、废病院、南北养济院、湘社仓等众多组织。《书目》亦收录大量记载湖南各地热心公益、积谷赈灾、恤贫助学、惠老育婴、义渡义桥等慈善乐捐文献,为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民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古旧地方文献是湖南历史的沉淀,更是湖湘文化的宝库。《书目》的出版发行,对于研究湖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桩造福桑梓、一举多得的善事。
1.罗力可.试述古旧文献中的地方文献.//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45-347
2.寻霖.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收藏及整理.//湖南图书馆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2-54
3.邹华享.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