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健康问题的产生机制研究
——以大学生“宅族”为例

2014-02-12 20:36:14周欢畅黄志珍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学大学生生活

周欢畅,黄志珍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宅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宅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健康状况一直以来受到社会重视,因此,正视大学生宅族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市七所高校即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运用抽样方式随机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28份,其中有效问卷792份,其中男生495名,女生295名。

1.2.2 访谈法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结合访谈法,对宅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访谈,共计访谈人数21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宅族”特征

2.1.1 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调查显示,大学生“宅族”的行为对其身心健康状况造成直接影响。宅的生活对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自从开始宅以后就出现发胖、视力下降、颈痛、头痛等症状。长期宅在宿舍的生活让宅男宅女们的身体呈现出亚健康的状态。上海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的某女生在访谈过程中表示,自己宅以后身体变胖许多,近视度数也高了,有时候还会脖子疼。上海体育学院某女生同样表示,自从自己变宅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体力明显下降,有时候还会有腰痛的状况,该女生认为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跟长时间坐着或躺着有关。

显然,上海市各高校的大学生多数都表示长期的宅生活对自己身体健康有一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长时间操作电脑、玩游戏、看网络电视、网上购物、QQ聊天,是造成其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长期待在宿舍中,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1.2 足不出户 根据被访者宅的时间、活动内容将其划分为深度宅、中等宅、轻微宅。调查发现,深度宅指除了必要出门时间(比如吃饭、上课)都会呆在寝室或家中,即足不出户型。中等宅指有节制的宅,外出活动时间也有所保证(逛街、聚会)。轻微宅则指部分行为偏重于室内非体力活动(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在时间上不会持续很长,一个星期有一两天这样的生活习惯。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宅族”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即偏向于足不出户,即深度宅。上海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张同学表示,除逛街外哪里都不去,更谈不上参加学校的活动。平时在校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看电影、逛街,偶尔看书、泡图书馆,除了吃饭基本不出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谢同学也是一位“资深宅男”,他没有特别多的兴趣爱好,学校的活动也不愿意参与。谢同学认为无论别人如何看待他的生活方式,都无所谓,没事干的话他表示一整天都呆寝室。

大多数人宅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懒,“懒得出去”“懒得动”,少数人会觉得自己出去的话没有伴,所以就不出门了。调研发现,如此“宅”的人群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高校。足不出户的他们即使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会使自己的健康状况下降,但依旧懒得出门活动。

2.1.3 沉迷网络、电脑 宅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对一定事物的痴迷。所谓痴迷就是对某种事物抱有狂热的爱好。“宅族”的另一特征就是沉迷网络、电脑、手机。对于大部分宅族而言,大部分都与电脑有关。访谈发现,“宅族”在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描述过程中,电脑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上海某高校徐同学表示,由于自己没有报名参加其他活动,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寝室里,而在寝室里的活动无非就是听歌,玩小众化网络游戏。该同学表示,他周围的同学也基本是宅在寝室玩游戏,所以导致他们都没有时间出去玩。除了游戏,徐同学表示还会看电影、看动漫,虽然知道宅在寝室不出门不好,但是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不玩电脑游戏感觉不知道干嘛。

高校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浏览网页、玩游戏、逛论坛、聊天、看视频等。网络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娱乐资源,为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助长大学生的惰性。同济大学郜同学表示自己在学校只能算中等强度的宅,宅着的主要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剧、电影、网上购物、视频等,而节假日里的郜同学是非常宅,基本就是在家里看电视、睡觉、看书,懒得出门。上海体育学院罗同学表示,自己除了吃饭、洗澡或有事外,已经待在寝室长达三个月,主要原因是感觉校园生活无趣,因此通过上网、游戏让时间过的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宅族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不知如何安排时间,而是通过网络、游戏、电视电影来打发时间,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即使没有什么事情也得先开电脑上网”的习惯;另一方面,除了打发时间,大学生能通过网络娱乐、休闲活动让身心得到放松,并且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在校期间“宅族”的内容主要就是网络游戏。

此外,宅族依靠网络获取外界信息,无论是中外大小事,或是日常生活所需都能在网络中获得,网络的普及给宅族“足不出户知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2.1.4 较少参与集体活动 调研发现大学生年级不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也有所差异,大一学生由于刚步入大学,对学校新事物较好奇,所以开展的社团活动相对来说能吸引大一学生,故其参与的集体活动多为社团活动,而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则具备较明显的兴趣导向,集体活动的选择更具目标导向。如某大一的徐同学表示,自己比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但讲座去的不多,部分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才去。谢同学表示,对于讲座类的自己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社团活动,虽然自己报名了,但参与频率不高。

此外,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单身的原因跟宅密切相关。因为不接触外界,没有进行社交、实践,没有参与集体活动,可能就是自己找不到男/女朋友的原因。如上海体育学院李同学(女)和肖同学(男)纷纷表示,自己单身,由于长期的宅生活,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太少,因此有些影响。而也有同学表示,自己的异性朋友一直很少,是自己单身的原因。另有同学表示宅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的。由于长时间的喜欢不出门活动,导致大学生养成了独自活动的习惯,从而导致宅族大学生越来越少的接触外面活动,直至不参与集体活动的恶性循环。

2.1.5 作息时间不规律 作为“宅族”大学生,多数喜欢随意的安排自己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可言。通过访问被访谈者的健康习惯,诸如饮食是否规律、作息是否正常等部分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发现多数被访者的饮食、作息不规律,熬夜、睡懒觉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饮食不规律,早餐经常不吃,部分被访者备有零食,一旦有需要,就拿零食充饥;还有部分同学吃饭叫外卖,食物品类单一,长期吃造成营养不良。调研中,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不规律。如罗同学表示,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规律,作息不正常,且经常会抽烟酗酒。同济大学王同学表示,自己睡眠时间一直比较晚,虽然知道对身体不好,但依旧这样。

高校大学生休息时间不规律,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中非常普遍现象。

2.2 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产生机制

针对大学生“宅族”生活情况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由错综复杂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的生活本应多姿多彩,然而越来越的大学生在自己梦想的“象牙塔”上选择隐居式的“宅族”生活。从宿舍到食堂,从食堂到教室,从网上到网下,变化的仅仅是空间,不变的是大学生雷打不动的“宅男宅女”生活。大学生“宅生活”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缺少志同道合的同伴 提到大学生宅族生活,经常会被另一个关键词划上等号,那就是电脑。高校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与电脑网络显得越来越密不可分。随着电子产品的极速发展,电脑逐渐成为大学生普遍都拥有的工具。与大学生生活朝夕相处的电脑成了宅族大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物,大学生不再需要出门便能感受到电脑带来的方便。原本与朋友聊天、游玩、逛街、吃饭等生活方式都被电脑所代替。在调研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自己原本并不是个“宅族”,只是周围的人都在寝室玩电脑、打游戏、看电视电影、聊天、叫外卖,而自己也就加入这样的行列中去。上海体育学院司同学表示,自己周围的圈子都很宅,生活内容基本都是在上网打游戏、网上交流,因此自己也就加入宅的生活中。

因此,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个体行为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反之,恶劣的氛围对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产生消极的诱导作用。

2.2.2 大学生个体自身存在的懒惰问题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表示预想中的大学生活是很自由的,不受约束,但真正踏入大学时才发现大学校园各种规章制度限制了学生的一些行为,当他们不想面对时,就选择逃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出去也没意思,懒得出去”。

此外,宅族大学生存在另一通病,即使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不去参与体育锻炼。除学校硬性要求的晨跑、体育课便不参与体育锻炼,多数被访者都是被动参与,只有极少数对个别体育项目感兴趣。某高校张同学觉得体育锻炼很重要,自己也挺喜欢体育运动,但感觉体育锻炼太累。上海体育学院肖同学表示虽然体育锻炼很重要,但由于自己不喜欢,所以不参加。

上述可知,即使多数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自己懒得去参与活动,而让自己陷入“宅”的生活中去,自己的生活圈子围绕着网络展开。

2.2.3 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访谈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缺乏对生活的合理规划,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于是就宅在寝室里度过,从而使业余生活变得单调无趣,但除此之外,学生们自己也茫然该做点什么。某高校徐同学、李同学都表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没什么明确想法,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思过着大学的生活,也没有做过些什么具体的努力。丁同学表示自己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来大学读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因此现在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上述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很模糊,即使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过着无聊的日子。

对于大学生宅族而言,校园生活太无聊是其成为宅族的原因之一,也因此表明教师发挥的导向性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进而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感觉无事可做,没有动力。丁同学表示自己是个很宅的人,除必要时间都在寝室。主要原因是生活太无聊,只能靠打游戏来打发无聊的时光。这部分群体,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也同样是为了娱乐生活,但是他们却是漫无目的消极娱乐。准确的说,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迷恋对象,只是无事可做,只得宅着通过上网、玩电脑这些活动来消磨自己时间,正如许多人单纯的坐在电视机前却不关心节目内容。因为精神上的匮乏,却又不知如何改变,因此就一直这样“坚持”着宅的生活。

2.2.4 家庭、学校沟通的欠缺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往往选择的倾诉对象是朋友。随着年龄的成长,多数学生不愿意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对自己的事情只口不提。学生的心理问题近年来越发重要,而沟通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成长中重要的部分,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一个辅导员管理二三百学生的日常事务,难免会有所疏忽,无暇顾及,造成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关系的疏远。李同学表示周围同学对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没什么意见,老师有时候虽然会批评,但也没做实质性的教育工作。而夏同学则表示家里人根本不知道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家里人认为他在校努力读书。而学校的老师大部分不熟悉,即便是授课老师也叫不出名字。因此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与大学生“宅族”进行有效地沟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辅导员、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脱节,家长不明情况,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认为只要不闹什么大事就好。而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对自己做不到负责的态度,与家长、辅导员老师沟通太少,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主动找老师,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向家长陈述自己的在校情况,那么,这些问题便可避免和解决。

2.2.5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自身行为的矛盾高校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大学生宅族的所思所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是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宅族思想实际和发展状况并采取合理的教育引导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宅族”的生活方式单调,过多依赖网络,危害到大学精神,不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现。另外,长期的宅生活使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退化,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内心的扭曲。

2.2.6 社会娱乐化倾向严重 随着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课程专业的多元化、业余生活内容的丰富化,使大学更注重学生自由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越为重要。当今文化发展和精神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开放的情形,娱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多种形态。

发达的网络是建立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网站上与网友交流,通过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还可通过网络购物、订餐,方便生活。同时,网络催生出了新的娱乐文化浪潮,改变他们的娱乐习惯。大学生在网络上感受到不同地域、年龄、身份的人因游戏、电视电影、贴吧等聚在一起,在过程中交流、竞争,让人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宅族”将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释放自身压力,解脱自我,在形式上寻求一种精神和身体的解脱。同时,网络由于其资源内容的丰富性,让大学生可以在有限的网络空间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伴侣,为大学生“宅族”的生活埋下机会。

3 结语

3.1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宅生活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场馆的扩建,大学生社团质量的提高等方式举行集体性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气氛,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集体活动中去。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理的规划时间,让更多的宅族走出寝室,走出网络,积极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学会在团队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主宰”地位在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多的互动,适当展开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课余活动,增强业余生活的娱乐性、创新性,同时学校要积极在大学社团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场地支持和经费支持,建立统一的社团组织机制,使高校大学生宅族从多方面获得参与渠道,以减少他们每天在寝室面对狭小的网络时间。

3.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要进一步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要仅仅流于形式,对于相关的就业、职业规划讲座要让学校和学生共同注重,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逐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次,加强高校大学生业余闲暇时间的规划管理能力,教育学生通过这些闲暇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将学生从宅族的生活中引导出来。特别是针对那些有严重宅生活习惯和不喜社交的同学,更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辅导。

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也需要心理疏导,尤其对宅族来说,由于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3 社会各界对“宅族”现象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大众媒体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引导和宣扬积极的文化信念,避免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应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给予的正面评价和定位,切勿大肆错意的宣扬,同时也不能极端地批评,而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特别是现代大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主见,积极吸纳新生事物的本领是非常强的,因此,社会需要给予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3.4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走出“宅”生活

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活做一个科学的规划,制定出详细计划,将自己的大学生活条理安排。同时自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方式,做好闲暇时间的详细安排与计划。其次,正确地对待自身的缺点,并有针对性地参加学生活动努力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高校大学生应当在看到自己自身缺点的同时,审视自己身上的优点与缺点,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最后,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扩大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社交范围。

[1] 张博.浅谈”宅’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J].河套大学学报,2012,3(9):30 ~31.

[2] 邓倩,刘林沙.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健康引导[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82.

[3] 沈燎,张益斌,楼仁功.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7):50.

[4] 陶莎.从影视角色探析”宅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0(13):233.

[5] 张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23):84.

[6] 杨敏.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生活的实证调查研究——以”宅”生活现状为例[R].上海: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2011.

猜你喜欢
同学大学生生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