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武术到竞技武术的嬗变

2014-02-12 20:36:14蚁哲芸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竞技

蚁哲芸

现今中国武术已经形成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格局。有人将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对立起来,也有人认为现代竞技武术起源于传统武术,是传统武术的继承。由于不同的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不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困惑成为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障碍。因此,从源头梳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发展脉络,成为当务之急。

1 竞技武术的源流

大多数学者认为竞技武术形成于近代,是西方文化和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影响。李龙[1]认为竞技武术是在对传统武术进行改良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武术。”骆红斌[2]认为“现代竞技武术是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桑全喜[3]认为“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武术拉开了竞技化的序幕。”在现在关于竞技武术起源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竞技武术起源于现代,为研究竞技武术起源的主流观点。

那么何为竞技武术?大多数学者借鉴竞技体育的概念,认为“竞技武术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者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以追求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和现代散手两种运动形式。”[4]洪浩认为:“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技项目和竞技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5]通过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竞技武术具有竞技体育的一般属性,如注重个人训练、有严格的竞赛规则、有激烈的竞争性和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等。为此,大多数人认为竞技武术起源于现代,并具有竞技体育的一般特征,那么竞技武术是否起源于近代呢?我们知道传统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的需要,发展于冷兵器时代军事应用。古代人习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战胜敌人。古代练武之人十分注重个人训练,强调功法、单式、组合套路的练习来提高战术、体力和劲力。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有关于练武的要求:“按一字对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过,乃成武艺。”[6]“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习武之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克服困难进行武术训练的要求。

激烈的竞争性和追求强烈的目的性是竞技体育最大的特征,也是竞技武术的最大特征。现代竞技武术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自公元702年武则天开设武举以来,习武作为一种进入社会统治阶层的途径,加剧了传统武术的对抗性。古代通过层层选拔,最后参加全国的武举考试。武举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不亚于今天的全运会。武举既是传统武术的比拼,也是获得社会地位的竞争,更是权利的竞争,为此往往会比到“你死我活”。在竞技的激烈程度上,远远强于现在竞技武术。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竞争性上和激烈程度上,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一点也不示弱。

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武术在古时候表现出来的竞技属性与现代竞技武术完全一样,竞技武术并不是起源于近代,而是起源于古代。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军事武术、对抗武术和养生武术等门类。竞技体育是由sport翻译得来的,赋予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各种能力,取得优异成绩的内涵。[7]将这一概念引进我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竞技武术概念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的。因此在研究竞技武术起源的过程中,有人理所当然认为竞技武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是对武术发展历史的断章取义。笔者认为竞技武术自武术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而且是武术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武举、武林大会等都是竞技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现代竞技武术则是中国传统武术竞技成分在与现代竞技体育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传承中国武术的一种现代形式。

2 传统武术向现代竞技武术的嬗变

现代竞技武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汲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借鉴了西方体育的优秀组成部分,实现了传统武术到现代竞技武术的嬗变。社会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8]是促使传统武术嬗变的基因,而当代人们的需要加速了武术嬗变的速度,形成了由散打和套路组成的现代竞技武术。

2.1 技击价值取向的改变

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在技击价值取向上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嬗变。中国传统武术(古代武术)是以拳种为形式,以踢、打、拿、击等为技术要领,以各门各派自己的喜好以及技术动作特色形成了各门各派的武术风格。在比武的过程中,并未有技战术的要求,而是以胜败论英雄。其价值取向受社会需要的引导,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满足政治军事和自我防卫的需要。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作为统治社会和自我防卫的技击价值减弱,在当代武术只是在一些特殊部门继续发扬着技击价值。而现代竞技武术正是在这一时期突变形成的。竞技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分化,先后形成了套路、散手两个发展路径。套路沿着表演“高难美新”的思路发展,以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训练过程中,以技击动作作为表演形式,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技击动作成为一种表演形式,其技击价值逐渐消失;散手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技击动作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对抗价值取向明显不如传统武术。

由于技击价值的转变,竞技武术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要求人、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内外兼修,使人身心平和,促进健康;而竞技武术以奥林匹克为准绳,“更高、更快、更强”成为了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座右铭,此外,现代竞技武术在健身价值上的取向异化也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

2.2 传承方式的改变

传统武术在传授武艺过程中,对传授对象要进行严格的道德筛选,并遵守“五不可传”的道德标准,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肉之钝者不得授以武术;在传授武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习武者德行的好坏,进而对习武之人进行判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师徒传承成为传统武术传承的基本方式。而现代竞技武术在传承方式上,改变师徒传承模式,以现代教育“班级”授课模式传授技艺,使更多的“习武者”接受武术教育,学习技艺;在人才选拔上,由传统武术以“德育”为先的选材方式,转变为竞技体育运动生理学的选材模式,以发掘有天赋的运动员为主要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

现代竞技武术作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受竞技杠杆的调节,构建了完整的三级人才训练体系,完善了从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到高水平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三级训练网络模式下,现代竞技武术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完整的竞技体系,促生了现代竞技武术与现代教育、奥林匹克体育的快速结合,迎合了现代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受到广泛欢迎,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传统武术家庭式封闭传承模式,在现代竞技武术强大的张力下,骤渐消退。

2.3 从“百家争鸣”到规则划一的转变

中国传统武术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拳种众多的武术门派。如传统武术有南北派之分,南派动作细腻,北派粗犷强劲有力。传统武术传承要求门派弟子只能习练本门派的武术,比武时对使用何拳种动作也基本上没有要求,如武举比试内容为:射箭、马枪、气力,无论你用武当拳法、还是少林拳法,没有做任何要求。因此,各拳种竞相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现代竞技武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武术截然相反。现代竞技武术以竞技体育表现难美项目和同场对抗项目规则为依据,打分记点决定胜负。现代竞技武术在形成初期,就深受现代竞技体育规则的影响,套路和散打都有严格的规则要求。例如现代竞技武术的套路明确规定了动作的环节和动作套路,散打也规定了基本动作的规范依据。

现代竞技武术统一的规则性,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如武术技术动作的习得,可通过“班级”教学向全国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学习武术,不再受门派限制。在竞技武术习得和欣赏高水平竞技武术表演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高水平竞技比赛更能激励和鼓舞广大习武者克服困难,不断攀越竞技武术的高峰。

2.4 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嬗变

中国传统的武术训练方法自成体系,追寻天人合一、法合阴阳、躬身体悟、养练结合的理论依据。[9]其训练的方式方法,是千百年习武之人的经验总结,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生化理论。

现代竞技武术训练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竞技体育基础之上的,按照运动训练学的方式方法构建符合现代竞技武术需要的力量、速度等技术要求的训练方式方法。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在训练方法上的差异,实质上是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国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崇德轻利的价值观为指导,在训练中寻求与天合一,将“人”视为“天”的一部分,遵守社会统一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现代竞技体育以西方竞技体育价值观为指导,以征服和斗争为前提,以个人本位为先导,从而形成了现代竞技武术以追求成绩的训练体系。现代竞技武术的指导思想来源于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一致,是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上的一次综合创新。

3 现代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辨证传承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争的起因,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首先,我们确认竞技武术不是近代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其次,现代竞技武术虽然是在现代西方奥林匹克体育催化下形成,但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内部推动力推进下产生了现代竞技武术;第三,现代竞技武术的技击价值取向、传承方式、规则统一化、训练科学化,都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综合创新。为此,本文选择将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个系统,以系统的视野思辨中国传统武术。任何在一定时限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都有自己的稳定机制。在一定时限内,在一定条件下武术呈现“共时态”发展趋势,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传统武术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即传统武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文化系统论认为,系统组成的各要素与系统之间有种种复杂的关系,其中有两种关系需要特别关注。一种是文化系统中各组成要素是不能脱离文化系统本身而存在的;一种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些要素,可以通过改造容纳带到别的系统中去。这就是文化系统中的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然而文化系统中还存着一种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

笔者认为,将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系统来研究,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武术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一种尊重,更是研究视野的创新,有利于以系统的视角认识和思辨武术。在中国传统武术系统中,有相容并且不可分离的组成要素,彼此之间不可或缺,彼此补充,是保持着中国传统武术系统稳定不变的机制。在中国传统武术这一个系统中,也存在着许多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要素。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要素通过矛盾转化,可以成为取代原有系统的新系统的要素。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武术这一动态变化的体系,在时间纵度上,有可能被新的武术形式所取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系统具有相容并且不可分离的组成要素,使中国传统武术在“共时态”状态下保持着稳定。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稳定只是暂时的,动态发展才是永恒的。中国传统武术系统中,同样也存在着不相容且可离的组成要素,通过矛盾的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武术系统的发展和改变。现代竞技武术正是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武术系统发展到了近代,不相容和可离要素在矛盾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造容纳,形成了一个新的武术体系——现代竞技武术。此外,以系统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还需要弄明白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竞技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继承。竞技武术并不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就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竞技武术则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现代竞技武术在发展初期,按照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攻防体系,构建具有时代性的散打和套路。散打和套路根基是中国传统武术,而现代竞技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传承。

第二,现代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上的创新发展,保留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积极要素。通过创新改良,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武术的推广和传播,满足人们的需要。

第三,现代竞技武术发展,不能忽视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对中国传统武术到现代竞技武术的转变起到了催化作用,使现代竞技武术直接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要素。但中国传统武术向现代竞技武术的转变,最直接的动力依然是来源于中国武术内部。

[1]郝小刚.武术文化的软实力角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60 ~62.

[2]骆红斌,杨建营.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4):8~11.

[3]李龙.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137 ~140.

[4]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2005(5):53~55.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编辑委员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6]戚继光.纪效新书·操令篇第二[Z].

[7]卢元镇,周爱光,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刘永平.要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来对待[J].北京社会科学,1986(1):93~99.

[9]贾利.析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J].福建体育科技,2007(1):25~26.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0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6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少林与太极(2016年7期)2016-08-03 16:29:53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少林与太极(2016年7期)2016-08-03 16:23:39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