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
田宇,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数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河北区首批首席教师、河北区名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从教2 0年,所带班多次被评为校级、区级三好班集体。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比赛课、示范课,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撰写的论文《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获数学教学年会全国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学生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这使得生成性问题在课堂中频繁出现。生成性问题常态化使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是凭借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之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但是同时,也向教师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都有讨论和研究的价值吗?都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吗?如果不解决,是不是不尊重学习的主体,没有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都解决,课上4 0分钟不够怎么办……
面对各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向实际生活要答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有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早地讨论会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或信心的挫败。第二,不是所有的生成性问题都是“美丽的遇见”,它可能会带着学生绕很大的圈子,浪费很多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运用生成性问题,让这场“不期而遇”有一个精彩的收尾,对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至关重要。
生成性问题是新知和旧知碰撞后的产物,是同化和顺应现象发生后的结果,是学生思维呈现动态转化过程的表现。在动态转化、生成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所有的生成都是正确和积极的,从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生成性问题可以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理解和发现,也可以表现为自我认知方面的缺失和不足;既可以是学生思维碰撞出的火花,也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误入的歧途。因此,对于生成性问题,我们不但要有利用意识,更要有判断意识。
依据生成性问题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我们对生成性问题进行以下分类。
1.核心性问题。
核心性问题是整堂课的主线,是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务必要弄懂、弄通的关键点,极具探究、讨论价值。这类问题往往可以帮助抓住知识的本质及学习的要点。
2.再生性问题。
再生性问题是指课堂的支线,即课堂主线的进一步延展,是课堂学习中加深认知的提升点,也是丰富认知的拓展、延伸点。是否具有探究、讨论价值,要因学情而异。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加深理解。
3.干扰性问题。
干扰性问题是课堂的旁线,这类问题是课堂学习中影响学生正确认知的干扰、阻碍点。是否具有价值,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及教学设计而定。教师如果能妙用这类生成性问题,会有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用得不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1.因学情决定是否探究、讨论再生性问题。
再生性问题虽说是学生学习中加深认知的提升点,丰富认知的延展点,但能否真正有这样的效果,还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而定。当再生性问题过难,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也就证明这一问题不具有普遍、适度的特点。在此情况下,即使课上费时费力,也只是拔苗助长,劳而无功。
2.因教学设计决定是否探究、讨论干扰性问题。
不是所有的干扰性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错误的推想、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就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尽量减少这种错误推想、理解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明的教师还能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化干扰为有利,收到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
正确地认识这些多变、善变的生成性问题只是第一步,合理地利用它们,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1.核心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是引起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的“一剂良药”。日常教学中,我常利用学生先验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之处设置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生成核心性问题,在认知冲突中活化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究中解决困惑,达到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目的。如,教学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我采取“先做后学缓说破”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生成核心性问题。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错误成为下一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以此为契机,变机械操练为主动探究。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研究起来兴趣盎然。教师只有学情明,预设细,问题精,才能做到在课堂上高效,学生在教师高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达到了学生的高效,这才是真正的高效。
2.再生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下自学。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可再生性的问题,我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课下自学、课间交流的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如,在教学“公顷、平方千米”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到“亩”这个现行小学教科书中已没有的单位,教师在课的最后问:“大家想不想知道‘1亩’有多大?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它和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获取信息,明天一起交流好吗?”这样,鼓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示学生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把课堂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小课堂引向大课堂,无疑提高了课堂效率。
3.干扰性问题——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随时都会有不确定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奏出“杂音”乃至“噪音”。干扰性问题令教师最为头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确定一条理想化的思路,还要准备不同的预案,一旦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也有可供选择的教学路径。遇到此类问题,教师首先不要慌乱,要稳住阵脚,仔细倾听学生发言,然后从中找到距本课内容最近的发展区,融生活经验于数学思考中,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在导入时告诉学生谁先拿到老师手中的《故事大王》算谁赢,话音未落,书已被坐在最前排离教师最近的一个男生抢到手。其他学生个个面露失望,更多的是不服气的表情。有几个学生甚至叫道:“不公平!老师离他最近。”教师追问:“那你觉得怎样公平?”有的学生说:“去复印。”还有的学生说:“每人撕一页。”接着,有人站起来反驳:“这样故事书谁都看不全了……”这节课有的学生回答得有些“离谱”,让教师乱了手脚。这和教师预设不够严谨、不全面有关系,关于创设怎样的情景更好,答案不止一个,这里不展开阐述。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有点出格,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必须明确想要什么,抓住学生回答中与本课知识最近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第一,当书被学生抢走后,有些学生说“不公平!老师离他最近”。教师可抓住这句话引导:“那你认为老师站在哪儿和大家一样近呢?”第二,当学生从生活经验方面考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考虑。
总之,教师必须明确,我们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关注生活经验,也要关注数学思考,因为情境只不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形式,形式最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本课中,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受生活经验干扰较大,而数学思考较少。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回答中和本课知识最近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使教学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限制学生提出“问题”,抑或形式上搞一些教师主导性和预定性很强的“问题”教学,或任意性地探讨无用的“问题”,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压抑了学生的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
我校推广了“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后,教师面对生成性问题有了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的目的,更为重要的价值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并实现专业化成长。
我认为,在充分挖掘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思考、提出“生成性问题”,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真正了解问题所在,随机调整思路,合理运用“生成性问题”,通过激励、点拨、引导,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纠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