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混用原因试析

2014-02-12 19:12李福言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段玉裁安福音义

李福言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祇”“祗”“禔”字,《说文》[1]截然三训:“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巨支切。”“祗,敬也,从示氐声。旨移切。”“禔,安福也,从示是声。易曰:禔既平。市支切。”

后来经籍混用严重,各家说法不一。如段玉裁[2]用“凡假借必同部”这一理论解释“祇”等字混用之误。认为《周易》无祇悔,《经典释文》祇,辞也,祇、衹皆氏声,祇假借为衹。笔者考通志堂本《经典释文》[3]作“祗”,释为“音之,辞也,马同,音之是反。又云韩伯祁支反,云大也,郑云病也。又云王肃作禔,时支反,陆云禔,安也。又云九家本作 字,音支。”段玉裁认为疧、衹、禔、支,“音读皆在第十六部”,而“通志堂刻作无祗悔,则误”,因“氐”字在十五部,与十六部氏别。“郑云当为坻,小丘也,此则改为第十五部字”。段氏认为,“当为”是以音近之字易形误之字,“此云当为,则郑谓祇为字之误也”。进而认为,“《五经文字》《广韵》作衹者是也”。段玉裁又说,唐石经都用从“衣”之衹,可能与颜师古太宗朝刊定经籍用字有关,到宋代《类篇》开始混乱,“衹、祇皆云適也”,“《韵会》则从示之祇训適也,近日经典训適者,皆不从衣,与唐不合”。

段玉裁属于极端“音近义通”派,过于强调“凡假借必同部”来解释祇、疧、衹、禔之假借关系,而没有具体说明“衹”字音义问题,值得商榷。

徐灏认为,作“语辞”用的“適”,是借“祗敬字”而音略有差异,没有用“神祇”字之理,唐人作衹、秖,张参用之,不足为法,段玉裁却为所误[4,p1057]。徐灏所论,有一定道理,但仍不全面。

朱珔认为祇、禔相互假借,祗、坻可通,祇、底可通,但祗、祇不可通,认为这可能与传本差异有关[4,p16150]。

钱大昕不同意祗敬字训適这一观点,主张在音近义通的基础上,辨形又辨义,认为“禔”训安福,安与適义相承,“禔”可以训適,古文“氏”“是”通,所以在训適这一义项上,“祇”与“禔”通。衹、袛、秖三字虽有音近关系,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能通用[5]。

承培元以同声相借解释“禔”“祇”等字假借关系,并折中诸家论说,认为“祇”借为“禔”,所以有“安”的意思,又借为“疧”,所以有“病”的意思,“是”“氏”皆在支韵,而祗敬的声符“氐”在齐部,现在同入支韵,承讹已久,不可复正。承氏所论,有一点道理,但对三字形音义的具体假借考察不足[4,p1053]。

金鹗撇开读音不管,直接从形义关系出发,试图解决“祇”字混用问题。他在《求古录礼说》中从“祗”“禔”“祇”三字形义关系出发,在解释上貌似圆通,实则略显片面。如认为“祗”训敬,敬则能安,安则自適,又为语词。而“禔”训安福,则“祗”“禔”通。古地祇字本作 ,示人之示本作视,后把视作瞻视之视,将 作示人之示,将祇敬之祇作地 ,把祇字下加点作祗成祗敬之祗,其实祇、祗本是一字。

王鸣盛曾对《周易·坎卦》“祇既平”进行考证,从疏通经文大意出发,认为应为“禔既平”。“示部禔字注安福也,从示是声。《易》曰禔既平,市支切。今毛板注疏作祇既平。《经典释文》引郑云祇当为坻,小丘也。京作禔,《说文》同,安也。《周易集解》坎九五爻词,坎,不盈祇既平,无咎。虞翻曰盈,溢也。艮为止,谓水流而不盈,坎为平,祇,安也,艮止坤安,故祇既平,得位正中,故无咎。愚谓地道变盈而流谦,九五居尊而体坎,互艮,艮止坤安,不至盈满,因安致平,焉得有咎。《象传》中未大正,美之也。此汉文帝宋仁宗足以当之。许氏自言《易》称孟氏。京房,孟喜之弟子,故同作禔,此古文也。观郑康成注,汉俗儒已改为祇,郑因其义不可通,故改坻训小丘。但小丘皆平,水将泛溢,焉得平乎。不如虞义善也。王弼乃曲说云,为坎之主,而无应辅,未能盈坎,不盈则险不尽。祇,辞也,尽平乃无咎也,说既平乃无咎,则九五未免于咎也。汉易赖李鼎祚得存而其人本不通经,虽采虞义,仍从俗学,经注皆改禔为祇,予所据毛晋就胡震亨本手校者。”[6,p304]

王鸣盛弟子迮鹤寿后出转精,照顾到经文大意和音近义通问题,补充说,“禔既平”也可以作“祇既平”,“是”与“氏”相假借,但形旁不同,义又疏远,“禔”作“坻”“秪”“衹”皆非。“鹤寿按,示,旌旂也,从二,借为神祇字,又借为告示字。禔,李善《文选注》引作安也,并无福字。京房作禔,而虞翻作祇者,是与氏得相假借也。若康成改祇为坻,是与氏不得相假借则非矣。祇亦在示部,適也,从示氏声,别作秪衹皆非,借为神祇字。”[6,p305]迮鹤寿的论断很有启发性,暗示了研究音义问题的前提,即正视小学训诂与经学训诂在训释文字上的差异。

综合来看,诸家所论三字音义,多与音近义通问题有关。这里的“音”指声符,“音近”即声符相同或相近,且必须在同一韵部,“义”指字义,“音近义通”指在音近的情况下,不同形体的文字可以假借。音近义通的前提是音近,即在同一韵部。

由于对音近义通认识各有侧重,所以结论也多不一致。有的走上极端,认为音近义必通,不论文字的形与义,如段玉裁;有的侧重文字形体(主要指形符),形体不同,意义不同,便不可假借,如朱珔;有的侧重文字意义,意义不同,即使形体相近,语音相似,也不能假借,如徐灏;有的兼斯二者,即主张形义兼考,如钱大昕;有的折中诸家,兼释形音义,如承培元;有的不论读音,直接形义,如金鹗;有的广泛考察,经学小学兼释,如王鸣盛与其弟子迮鹤寿等等。虽结论不一,分歧较大,但都认同音近义通这一观点,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诸字间音、形、义的关联性以及与经文大意的关系问题。

要想很好解决诸字混用情况,在形音义互相求的基础上,还要认清三字相互假借的音义层次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握“音义”变化的时代阶段,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共时的形体混用。诸家所论分歧较大,主要是没从音义变化的层次性、阶段性上把握字形混用,或拘泥于音,或拘泥于形,或拘泥于义,最终只能管窥蠡测,未见全体。

许慎《说文》认为“祇”“禔”异音异训。许慎,东汉人,其语音属于上古音系统。上古“氏”“是”音同,段玉裁考证皆在十六部,祇,群母之韵,禔,定母之韵,所以“祇”“禔”可通,即皆有安义,属于音近义通。“祗”上古章母脂韵,从氐,上古属十五部,与氏音不同,《说文》分用划然。祗,敬也,敬有安义,安又有適义,又用为语辞。禔,安福也,亦可引申为適义,属词义引申。两汉至六朝,语音不断发展,脂、之、支逐渐同用。钱大昕[5]说,“《玉篇》于衣部添衹字,读之移切,训为適,此六朝俗体”,说明六朝时代用字经常“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韵书就反映了这一现象。孙愐《唐韵》:祗,旨移切,章母支韵;禔,市支切,禅母支韵。祗与禔音相近,义亦相承,而“禔”又常假借为“祇”,且“祇”“祗”形体颇相近,在保持“神祇”基本义时,“祇”在“安適”义项上又常与“祗”字混用。《广韵》祇有两音,一音渠之切,群母之韵,义为地祇神,一音章移切,章母支韵,適也;祗《广韵》旨夷切,章母脂韵,义为敬也。共时的《韵书》保存了历时的音义变化情况。

另外,笔者发现,“祇”“祗”“禔”字混用也经常反映在《经典释文》里[7]。

“祗”字有6条文献:

《诗·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杜预注:“祗,適也,”,陆德明释文:“祗,音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传“祗取诬焉”,陆德明释文:“音支。”

《左传》昭公传二十五年“君祗辱焉”,陆德明释文:“祗,音支。”

《左传》僖公“祗以成恶”,陆德明释文:“祗以,音支。”

《左传》定公九年传“夏,阳虎归宝玉大弓”,杜预注“无益近用而祗为名故归之”,陆德明释文:“而祗,音支。”

《左传》定公四年,“祗取勤焉”,陆德明释文:“音支。”

“祇”字有8条文献:

《诗·小雅·何人斯》“祇搅我心”,郑云“祇,適也”,陆德明释文:“祇,音支。”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传“祇成”,陆德明释文:“音支,適也,注同。”(祇,有的版本作祗,而音义全同。)

《左传》哀公二年传“君命祇辱”,陆德明释文:“祇辱,音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传“欲之而言叛,祇见疏也”。陆德明释文:“音支,本又作多音,同。服云祇,適也。”

《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祇三年而缓为儒”,陆德明释文:“祇,音支,郭李云,適也,言適三年而成也,司马云,巨移反,谓神祇佑之也。”

《庄子·德充符第五》“无以好恶内伤其身”,郭象注,陆德明释文:“祇足,音支。”

《庄子·骈拇第八》“使天下惑也”,郭象注,祇足以惑,陆德明释文:“祇足,音支。”

《庄子·缮性第十六》“古之所谓隐士者”,郭象注,祇所以,陆德明释文:“祇所,音支。”

如在“音支,义適”上,“祇”“祗”经常混用。陆德明所处的隋唐时代,支、之、脂已经合流了,所以《释文》经常给“祇”“祗”注相同的音义。至于陆氏所引东汉的音义,如“祗”字杜预注为“適也”,应该是“祗”字引申义。“祇”字“服云祇,適也”,应该是“禔”假借为“祇”后“禔”字引申义。它们的音义层次是不同的。

综上,笔者讨论了经籍中祇、祗、禔三字混用的情况,认为在形音义互相求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音义的不同层次问题,这样才可能更好地理解、研读经籍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7-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42-43.

[4]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Z].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钱大昕.杨勇军,整理.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5.

[6]王鸣盛.蛾术编[A].徐德明,吴平,主编.清代学术笔记丛刊[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7]陆德明.黄焯断句.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段玉裁安福音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廖安福:业务“排头兵” 人社“知识通”
安福槭物候特征及播种育苗试验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安福寺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安福屋的闯入者
文人知县段玉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