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琴
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呈现空前繁荣和发展势头,马英九顺应民意,提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构想,这在翌年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得到积极回应,共同建议“鼓励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
于是,祖国大陆由中国辞书学会负责,台湾以中华文化总会牵头,进行合作研议。在以后的两年中,两岸专家学者穿梭于北京、台北之间举行了7轮会谈和多次分组会议。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通、化异为同,逐步构建起两岸语言文字沟通协调机制,于2010年3月达成三点共识:用1到2年时间尽快合编一部两岸常用词汇词典;用3到5年时间合编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立即开始共同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2012年2月,“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横空出世,两岸同时举办发布会。在北京发布会上,祖国大陆编委会向媒体展示《两岸常用词典》祖国大陆版样书,并开通“中华语文知识库”祖国大陆版网站。在台北发布会上,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载体,期待当代两岸语文的智慧结晶与历代汉字艺术的精华能结合‘中华语文知识库’流传下去”,并由马英九按下“中华语文知识库”台湾版网站启动键。自此,两岸共建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向两岸莘莘学子、广大民众乃至全球网民免费开放。
两岸共建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犹如巍峨辉煌的中华语言文化圣殿,奇珍异宝琳琅满目:
一、展现两岸专家学者精诚合作。“合作动态”栏目,跟踪报道两岸合作过程新闻消息;“工作视频”、“工作照片”实地录制两岸专家学者各轮会谈、工作沟通影像;“两岸专家诗词唱和”抒发两岸专家学者合作情谊。专家学者们满怀热情“协力齐扬鞭”,正如王登峰《浪淘沙》词中所赞:“同种同源,学英两岸共谋篇。”
二、揭示中华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古籍经典”栏目,“古籍语料”收录自周至清各朝代约一亿字古汉语语料,供检索古汉字出处、朝代、语句;“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学字典电子版,供检索古汉字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和考究字源;“康熙字典”为中国古代收字最多、影响最广的大型汉语字典电子版,供检索古汉字结构分析、词义辨析,音切、字义,例证丰富且注出处。
三、呈现中华语言文字绚丽多姿。“语言资源”栏目,“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可查询中国各省市汉语“字库”、“词库”、“句库”、“话语库”、“地方普通话库”、“地方口头文化库”,且附有音频;“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介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各中心的机构、任务、成果等;“现代汉语语料库”供检索现代汉字各种用法例句;“汉字属性库”供检索现代汉字的结构、今音、古音、部首、字频等。
四、共享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合作成果”栏目,“两岸科技名词词典”电子版共收录45795则学术名词,包括祖国大陆译名、台湾译名、英文原名、所属学科等;“两岸常用词典”电子版共收两岸生活常用字7000多个,词35000多条。其中两岸共用的多达85%以上,承续着中华文化精神命脉,如:[成仁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寸草春晖]“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难以报答”等。当然其中也有两岸长期分离所造成的语言文字差异。有的属同中有异,如:同指肢体等器官有缺陷之人,祖国大陆称“残疾人”,台湾称“残障者”;有的属同实异名,如:对发布网络日志的网络平台,祖国大陆称“博客”,台湾称“部落格”;有的属同名异实,如:[窝心]祖国大陆指“郁闷”,台湾指“开心”;有的属一方特有词语,如:祖国大陆的[插队]“特指20世纪60、70年代城镇知识青年插入农村生产队里落户”,台湾的[无壳蜗牛]“特指没有自用住宅且无力购房者”。这无疑为两岸消除隔阂、化解歧义架起桥梁,有力促进了两岸语言文化的沟通融合。
五、整合汉语教学资源。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汉语热”迅速升温。“语言测试”栏目,“普通话水平测试”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进行评定;“汉语能力测试”附国家级“汉语能力测试体验版”,可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评估应试人以汉语作为生活、学习、工作基本用语的汉语应用能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附国家级“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大纲”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样卷)”,可测试中等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掌握和使用汉字所达到的水平。这是献给两岸乃至世界汉语汉字学习者、爱好者的一份厚礼,必然会受到热烈欢迎。
六、彰显汉语汉字独特的深邃美妙。“语文博览”栏目,“中华诵”结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的“经典诵读行动”,邀请朗诵界、吟诵界名师、大家,录制古今经典诗词歌赋以及传统节日经典诗文“音频欣赏”、“视频欣赏”,供全球中华文化和汉语爱好者感受汉语音乐艺术之美;“书法大赛”展示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组织举办的“全球华人学生暨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层层精选出的“获奖作品”,以及邀请书法名家翘楚泼墨创作的“名家作品”,供全球中华文化和汉语爱好者感受汉字线条结构之美;“史说汉字”以音像视频生动追溯汉字五千年发展渊源;“语文知识”介绍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和现代汉语汉字丰富知识;“学汉字”以音像视频讲授示范汉字的规范书写技巧;“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字馆文宫”的文字描绘、“宝琛荟萃”的器物图片等,“寓教于展”、“寓教于境”、“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全面反映汉字发展脉络,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景观式文字大典。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两岸共建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平台,随着两岸专家学者协力拼搏辛勤耕耘,内容将不断更新、丰富、拓展、提升,成为更加美仑美奂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语言文化的宝库。这无疑是中华民族被分隔近百年后,对海峡两岸语言文化进行融汇整合,从求同存异走向化异为通、化异为同的盛举。其重大意义难以估量,深远影响日渐显现。
1、加强两岸中华语文教育交流合作,对于修复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中国认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和标志,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所说:“我们经常地用他的文化,而不是他所加入的社会来辨别一个中国人。他的服饰、言谈、习俗和如此等等之物,较之他究竟居住在台湾、新加坡、旧金山还是中国本土来得更重要。”而语言和文字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载体,两岸通用的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儿女共同继承的民族遗产。可以说,珍爱汉语和汉字,就是珍爱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就是珍爱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就是珍爱中国人魂灵。两岸共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对于唤起岛内民众的中华历史记忆,点燃其文化传承热情,激发其炽热中国情怀,都有重要促进作用。恰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言:“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2、走向两岸和平统一的过程,是实现两岸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中国认同的过程,也是构建两岸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国近现代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离隔绝状态,也导致两岸文化出现差异,语言文字有所不同。两岸携手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不仅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为两岸民众顺畅沟通及语文学习提供了便利,还为构建两岸文化共同体探索路径。那就是在交流时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化异为通、化异为同。像《两岸常用词典》就整合两岸生活常用词,成功引导两岸语言文字走向融合。如祖国大陆常用、意指“仿制、冒牌”的“山寨”,如今已成为台湾生活常用词。而台湾常用、意指“大声表达异议”的“呛”字,也频频被祖国大陆媒体用在国际新闻标题上。可谓文化一小步,融合一大步。
3、两岸的未来在青年。当今两岸莘莘学子代表着中国未来。两岸共建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充分展示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集中呈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美妙绝伦独特魅力。吮吸其乳汁成长的两岸学子,浸润着蕴涵巨大亲和力与向心力的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共同的人文关怀,形塑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两岸心灵相通、身份认同,创建两岸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毋庸置疑,中华文化哺育的宝岛青年,必将化解李登辉、陈水扁强力推行“去中国化”20年造成的认同危机,成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前驱猛士。值得一提的是,《两岸常用词典》实体书在两岸出版时,两岸版本封面不约而同皆采用离散多年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截图,其异曲同工的潜在寓意不也令人感到欣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