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培养模式”一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面向新世纪课程体系改革中首次提出的。之后,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了归纳,“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质上,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科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指引,以培养知识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以系统的教学内容,严谨的教学体系,有效的评估方式进行科教育人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培养模式有效性”进行了深度剖析,根据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可实施性的方面进行考虑,在有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过程中,速度、收益、体验、可行性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四个要素。1.速度,即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其效率就越高。2.收益,也可以说是一种产出,狭义上来说是指学生接受这个模式培养之后,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3.体验,就是指一种学习感受,是指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模式,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能够获得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学习,它直接影响培养的有效性。4.可行性,是任何一种模式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说这种模式,在现在已有的这种环境下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能够很好地将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模式我们就会说这种模式是有效的。我们提到的有效培养模式是对中国教育、政治、经济各方面全面考察,在与国外对比的基础上,探索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现有教学科研上的可行性。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专家的观点,“尽可能找到并控制那些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高等学校课程制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到理工知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要找到并控制那些对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发现的渠道是对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的直接、全面的调查,获得具有可信度的统计调查数据。根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素质模型理论”,创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学培养人的“核心能力”的内容是相贯通的。而“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培养“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共处、学以做人”的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
创业教育内容的第一要素是对受教育者创业意识的熏陶和企业家精神以及品格的塑造。创业品格包括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道德、企业家品格等因素,这是比创业能力还重要的因素。有研究显示,一个人能够做大事业并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敬业占到l0%,机遇占到20%,能力占到30%,而人品则占到40%。由此可见企业家道德和品格的重要性。还有研究指出,创业型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型企业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业的激情或冲动方面,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创业学”的创始人,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将创业家的素质概括为:毅力和决心、价值观、道德、诚实、正直、目标导向、自我约束、俭朴、足智多谋、对付逆境的能力和恢复力、搜索、听取、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可信、可靠、幽默感。美国管理协会成员中的6名经理和主管都认为:企业家最崇高的道德价值是负责和诚实;美国MBA毕业生所公认的最基本的三个道德价值,也是负责、正直和诚实。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诚信”应是企业家人品中的第一要素。
创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勇气和胆略。自主创业的开创性需要具有开拓的勇气胆略,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战胜挑战的能力、创造力、决策能力等等。战胜挑战的能力被认为是创业型企业家的重要能力。美国加州大学多尔夫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拜尔斯教授将必胜挑战的能力要素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使工作完美、能够同时处理多项工作、乐观面对挫折、愿意努力工作、得到良好开发的基于解决问题的耐心、能够学习并掌握完成当前任务的本领。
创业能力的许多内容是高等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核心能力”或“可转移能力”是由英国学者提出并被英国政府接受的,体现国家推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的重要理念,是针对高等“专业教育”过于专业,不适应现代社会职场岗位快速变化的现状提出来的。“核心能力”或“可转移能力”包含的内容有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领导力等方面。因此,将创业能力训练与“核心能力”培养结合进行,不但训练了创业创新能力,而且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夯实了基石。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创业实践锻炼就是鼓励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创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组织专业的评审专家,包括科技企业家、风险投资者、成功创业者等,对学生的创业构想、创业计划书等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评审,最终获胜者可以获得实际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理工知识创业教育要融入大学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并重,由理工专业教师为参与主体,构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将创业教育分成基础模式、强化模式、企业家模式三种主要模式,构成了从一般普及到专业化培养的理工知识创业教育模式的三个层次结构。
“创业者品格熏陶,创业知识学习,基本的创业能力”的三位一体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模式和核心培养要素。基础模式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企业家精神的教育,类似于大学教育的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的基础模式就是重点强调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而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正是创业教育基础模式的着力点。在这种模式下,向学生灌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广义的,是领导创新的企业家意识和开创基业的企业家精神,涉及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比如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创业教育的基础模式应该是一种渗透模式、嵌入模式,其途径则主要是开选修课、必修课,或在现有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之中,嵌入基础模式的创业教育内容。比如在大学生的必修通识课中,嵌入企业家精神和品格的内容,将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业精神作为必修内容,新增创业通识教育的一定课时。在体育课或军训中,增加耐力、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中,增加科技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
强化模式是在基础模式之上增加对学生的创业知识的教授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即“品格熏陶,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三个方面的实践教育和锻炼,面向经过筛选的有创业潜质的部分本科生或研究生。
创业教育的强化模式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导师的研发活动,或研究生的论文等各个环节统筹考虑设计,还要根据不同的工科专业特点安排。创业教育的强化模式需要跨学科的指导教师小组,要利用教室、创新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他相关资源条件。强化模式的出口端标志是修满一定的课程学分、获得辅修学位或资格证书等形式。创业教育的强化模式要涉及功能、原理中的多种关联形式。
高级模式是在第二个模式,即强化模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实战锻炼,即“品格培养、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实战锻炼”四个方面的实践教育和锻炼。该模式主要面向极少数有科技创业专业培养前途的理工科研究生,并非所有理工科学生。高级模式创业教育又被称为企业家模式,是最高级、最专业、最苛刻的模式,主要培养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丰富洞察力和团队领导力的高级企业家。
三个层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关联的,呈阶梯状,能够指导各种类型大学对创业教育进行定位,定位清楚了,才好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综观当前对理工知识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描述多于理论分析,没有深入探讨理工知识创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在“培养模式有效性”目的引导下,探索出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即哪些关键因素影响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成长,并深入研究一般普及到专业化培养的理工知识创业教育模式的三个层次结构,可以提高理工知识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张新来,粟雪.论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7(7).
[2]刘丽君.知识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