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爽美
(泰州学院图书馆,江苏泰州225300)
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了满足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从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以来,在政府推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高潮,预计在2015完成64万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1]。农家书屋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最近,笔者对兴化市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了调研,以探讨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至2010年底兴化市每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农家书屋建在村委会的居多,也有少数建在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每个农家书屋配备6个书柜,由上级部门统一配发。在册书籍2000~3000册,每年由上级部门统一配发一次新书,基本上达到人均占有图书1本以上。
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多数由村干部兼任,也有少数是由村里的弱势群众兼任。管理人员的工作多数是义务性的,只有极少数照顾弱势群众的由村委会每年给予几百元补助。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和运行并不正常,重建设轻管理,重图书购置轻作用发挥的状况比较普遍。走访中,打开一些村的农家书屋,里面霉味扑鼻,遍布灰尘,显然,那些图书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了,甚至连门都很长时间没有打开了。
目前,农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阅读率仅为38.2%,农民和农民工的阅读率仅为28.8%。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尚不知道有农家书屋,更多的农民不知道所在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谁、何时开放等相关信息。二是阅读群体的外流。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更多的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具有阅读能力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流向城市,留守的人员阅读能力、阅读意愿相对较差。三是看电视、打扑克、玩麻将等其他娱乐对农民阅读时间的挤占。
一是藏书针对性不强。农家书屋在册书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农家书屋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农家书屋的书籍主要依靠捐赠单位的捐赠,书籍品相旧,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近年来,农家书屋的书籍以上级部门配发新书为主,质量有所提升,但每年配发一次,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阅读需求。二是管理人员服务不主动。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大多为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对图书管理业务不熟悉。由于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是义务性的、公益性的,所以缺乏主动服务的动力。少数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借与不借一个样,借多借少一个样,所以干脆正常关门,省心省事,图书还不会被损坏或丢失,这样农家书屋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具体表现在少数村农家书屋的创建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创建合格后,场所就被挤占他用或者闲置。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忙于其他村级事务,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摆不上位置,导致农家书屋的管理、运行不正常、不规范。大部分的村干部认为:农家书屋属于公共文化事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还要投入经费购买书刊,加大了村财政投入,加重了村干部的工作量,因此只能被动应付,建成后把它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摆在那里[2]。
一是缺制度。许多农家书屋管理没有制度,有的虽有制度,但仅仅是贴在墙上,并没有落实。二是缺经费。目前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专项建设资金,建成后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补助工资、水电费、房屋修缮费、图书修补维护费等日常运行费用尚无稳定来源,而行政村对这部分费用投入的热情总体不高,这样就导致一些村尤其是少数经济薄弱村农家书屋的管理运行难以为继。三是缺考核。上级文化部门对农家书屋作用发挥情况缺少督促考核,致使基层感到这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
笔者认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农民仍占多数的中国,建设好、管理好农家书屋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应注重在增强“六力”上下功夫。
农家书屋的运行管理需要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首先要保证专门用于农家书屋的房舍不少于两间,80平米以上,至少有借书室、阅览室两部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尤其是定时开放制度、借还书制度,并严格执行到位。乡镇政府要将农家书屋的日常运行情况纳入到对村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农家书屋日常运行情况的巡查督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安装远程监控系统,确保农家书屋的门正常开起来。
要保证农家书屋正常、持续运行,应确立农家书屋为农村公益事业的地位和性质。农家书屋工程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理应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3],理应坚持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农家书屋的硬件投入及图书的更新费用应按照原资金投入的渠道不变;日常运行费用由县(市)、乡(镇)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以奖代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捐助,可作为建好农家书屋有益的补充。
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大学生村官是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最为理想的兼职人选,因为大学生村官有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工资收入,便于管理、考核;文化素质、信息素养较高,适当进行业务培训,就能够胜任农家书屋管理岗位。同时,可以考虑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五老人员”作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他们有文化、有工作经验,时间有保证,热心公益事业,可以发挥他们的余热为广大农民服务。
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的原则,因此,建立由下至上的农民阅读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各村农家书屋要设立意见反馈箱,及时收集农民的意见、建议及阅读的需求信息并上报镇文化站;镇文化站要及时整理上报上级部门;上级部门要及时组织采购并配发到村。要让农民想看的图书在农家书屋及时阅读到,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加强农家书屋的宣传,将农家书屋的标志牌、开放时间、管理人员及手机号码公布于醒目的位置。在村务公开栏及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上及时推介新到的实用图书、期刊杂志等,鼓励农民借阅。经常性地开展阅读讲演比赛,与农科、农技部门对接,邀请有关专家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定期播放农业实用技术音像节目,将农家书屋自然地融入到农民生活之中。同时,还可以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外延,将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与留守儿童课外作业辅导结合起来,由作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大学生村官或“五老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原始的动力源泉。要改变农家书屋门可罗雀的现状,最根本的要靠农民阅读兴趣的增强,要靠农村阅读群体的培植。在广大农村,应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娱乐习惯,营造读书为乐、学习为荣,限制打牌、禁止赌博的舆论氛围。多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引导农民重视阅读,培养其学文化、学技术的习惯。重视农村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的同时,辅导他们进行农家书屋内儿童读物的阅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建设好、管理好农家书屋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于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因村制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捐助、村民管理、公共服务、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升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罗铮,张赞梅,肖蓉.农家书屋建设过程的比对性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29-32.
[2]刘小斌.浅谈东莞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图书馆论坛,2011,(8):76-78.
[3]卢红.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