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红
(拱墅区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5)
2003年以来,在“学历教育在学校,非学历教育在图书馆”的理念指导下,杭州图书馆开始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经过10年的实践,以“一证通”图书借还工程为载体,现已形成了以杭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市)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室为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为亚分馆,从市到区县、到乡镇(街道)、到村(社区)形成与行政区划相适应的四级服务网络,即形成了中心馆——总分馆模式。
在中心馆——总分馆体系下,中心馆即杭州市图书馆成为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业务指导中心、文献保障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专业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而作为总馆的各区、县(市)图书馆则不仅负担着辖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在整个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支点作用,在总分馆建设中是最为关键的节点。
目前杭州已有区、县(市)图书馆11家,主城区有4家。城区图书馆对外宣称自己是总分馆体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除江干区图书馆对所辖区街道实行了全覆盖,实现了人财物相统一,真正具有总分馆功能外,其余三家依托“一证通”图书借还体系为载体,建成了街道社区联盟合作形式的变相总分馆体系,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
依托“一证通”图书借还体系,市中心馆与总馆间实行了通借通还,激活了基层各图书馆的生存活力。一些馆人流量增大,周末、节假日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充分发挥了场馆作用,受到了当地市民的欢迎。
因公共图书馆属公益事业单位,不产生经济效益,在一些地区,图书馆的存在往往仅具有象征意义,政府并不指望这个每年需要花费一定数量资金的设施发挥什么作用,只需要它作为一个“指标”存在即可〔1〕。因认识程度的不同,从而也导致对图书馆的投入、规划产生影响,以及对图书馆的需求发展考虑较少。
现杭州市主城区4家(拱墅、江干、上城、西湖)图书馆,每个馆的年度购书经费不同。2013年,江干区图书馆购书经费有300余万,西湖区购书经费200余万,而拱墅区购书经费只有55万。虽然有相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杭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但各区政府还是按照区财政收入情况,实行分配投入。因投入不统一,各馆间的服务质量也不同。拱墅区图书馆也因购书经费偏少,图书更新率低、图书破损高成为读者投诉的内容。
区级图书馆作为各区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归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各区文广新局管理。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完全依附于区政府的规划发展,自身没有独立性。外加图书馆不产生盈利,没有有形的经济效应,在政府部门尚属于弱势群体,做事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图书馆人自主发展的基石与底气。
杭州市图书馆作为中心馆,主要起着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专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等作用,对下一层的各总馆没有人财物的控制权,在当初建立“一证通”服务时,也有人提出意见,担心市馆会“吃掉”各区县馆〔2〕。因此,在尊重各区县(市)馆的前提下,本着构建大杭州、大文化的宗旨,杭州市图书馆与各区县馆采用了联盟方式。因体制原因,杭州市图书馆对各总馆的扶持,只能是业务工作上的保障,在人财物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区、县(市)馆承担着总馆作用,但目前各馆人员偏少,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规范的较高的准入制,影响着总馆引领全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服务水平。如拱墅区图书馆全区有10个街道,60余个社区服务点,图书业务服务人员共有200余人,真正是图书馆专业的仅1人。区馆人员目前17名,90%以上是大专文化程度,能保证基本借阅业务操作,其他如读者参考咨询、地方文献挖掘、古籍保护、学术研究等工作则很弱。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偏低,人员流失严重。拱墅区图书馆17名员工中12人是聘用合同工,每月工资为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一千余元。微薄的收入,影响着员工的生活,从而也造成员工队伍人心不稳。
今年,拱墅区图书馆有计算机专业人员、读者活动策划人员、图书业务能手相继辞职,一时造成图书馆人员紧缺,影响馆内正常工作,同样也影响了图书馆整体服务的质量。
2.5.1 “一证通”技术平台有待提升完善
杭州中心馆——总分馆体系,主要建立在“一证通”借阅系统技术平台上,现主要的业务是图书的办证、借还,实现了全市跨地区、跨部门图书馆通用的免费借阅证,实现了通借通还的文献流通方式,A 地借,B 地还,为读者在任何地点自由地享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方便,让基层百姓普遍均等便利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的阳光服务。但在细节服务上,“一证通”技术平台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如中心馆与总分馆间办证退卡、少儿图书、玩具图书借阅、图书固定资产流通等方面,还需统一标准,技术平台上具有可操作性。
2.5.2 各总馆间信息互通有待加强
目前,各总馆间,除围绕“一证通”业务开展基础性的图书通借通还外,大家还是每个独立体,各馆做各的,各抓各的业务工作,各开展各的读者活动。在一些资源共享上,没有一个大的数据平台,实行互通互惠。馆际间除借阅外,读者信息、活动信息交流较少,不利于各馆读者活动的宣传与扩大读者活动的参与度。诸如一些讲座或主题活动,因读者群的构建、维护较弱,活动信息宣传途径不广,使得一些活动找不到相应的读者,一些读者找不到想要的活动。
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有相关法律的保障。在图书馆的发展中,通过立法设定政府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依据立法,图书馆获得充分的管理、人事聘用和财政自主权,依法自主办理有关业务、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保障图书馆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
在法律的约束下,政府依法行事,各区县馆才能更好地立足发展,才能在总分馆体系中,发挥总馆在图书馆服务中领头羊的功能,才能对街道社区有业务规划与运作的实权,才能有各区总分馆实行的基础。
各区县馆现受各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属各区文广新局下属单位。工作中,各区馆的发展规划由主管部门统管,人事方面由区人事局统管。正式在编人员考核内容参照年终公务员考核标准,较笼统、宽泛,未与实际工作业绩挂钩。对正式在编人员没有约束力与激励作用,人事管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鉴于自身工作职责,对图书馆管理有主观性。
鉴于现状,政府部门职责可相应做些调整,完善人事考核机制,激励图书馆员工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对图书馆的建设也由管理逐步转为引导。政府部门在把握好图书馆整体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可与图书馆负责人签定目标协议,以放手图书馆的管理。
目前总分馆体系中,基层馆图情专业人员少,学历低;正式编制人员少,待遇低,员工队伍不稳定。政府有关部门需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出台相关保障机制,制定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职业准入制会带来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王世伟教授分析说,随着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和网络互联的不断进步,世界上大都市图书馆正在走向联成一体的资源共享服务共同体。如可以通过都市图书馆群来共建大数据服务体系,将日常服务中生成、累积的各类读者数据共享,通过对海量的用户信息、借阅信息、上网信息、兴趣信息、文献物流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挖掘与分析,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和优化个性化服务,并籍以不断扩大读者群。因此,可以在保障“一证通”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大杭州、大文化的目标,杭州市各馆间创立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完善软件平台,加强各总馆间的互动、读者群的互动,实现馆馆相通,库库相通,书书相通,信息互通,从而应对时代的需求。
3.5.1 传统服务偏向大众普及教育
总馆带领街道社区分馆构建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面对的是家门口的最基层的市民。从2013年拱墅区读者借阅量及借阅文献类型来看,文学小说与未成年人读物排居前列,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借阅量少。一些有专业性需求的读者会选择资源更加丰富、资质更深厚的市、省级图书馆去查阅。总分馆呈现出老人与孩子两种人群较多的情形。老人白天看报,孩子放学来自修做作业。在家门口的图书馆举办老年人培训、养生讲座及未成年人系列活动,受大众欢迎程度高。因此除借阅基础业务外,总分馆作为基层图书馆更适合举办大众型的普及教育。
3.5.2 服务内容、形式多样化
总分馆的建立,打造了15分钟文化圈,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市民可以在图书馆内交流、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可以看电影、听讲座、学摄影、鉴赏音乐等等,多样化的读者服务,使图书馆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学习、放松心情的文化空间。如拱墅区图书馆举办了“运河大讲堂”、“少儿影评院”、“书画交流空间”、“老年人交流空间”、“真人图书馆”等等。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持手机、IPAD等智能阅读器来馆阅读、查询资料的人越来越多,若要增强区级图书馆的生存力及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需紧跟时代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区馆、街道、社区图书室,购书经费偏少,可采用保留一部分纸质图书、采购一批数字化图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解决图书馆馆藏空间的问题,也充实基层文献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借阅设备,利用手机或IPAD扫描二维码书目信息,既可把书带回家,又节约图书馆空间,方便读者快捷阅读。
未来科技无可限量,基层馆应做好迎接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思想、技术、知识上的准备,在保留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引用于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提供数字服务。
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在现有体制下,总馆的角色任重而道远。在借助政府支持与法律保障的基础上,还需多方改进,提升学习,从而完善、稳固、提升中心馆——总分馆体系,使公共图书馆的各类服务落实到门前千家万户老百姓手中。
〔1〕李超平.“百县馆长论坛”的历史意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27-35
〔2〕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