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书籍这东西,除了行远和贻后,免除遗忘,更没有别的用处。学生要读书,就因为要晓得已往的种种事物,来做自己经验的材料。现在学校里——较好的——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仿佛说“读书者,读书也”。他们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得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围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教材大纲与教科书》,载于《叶圣陶集》第5卷第13页至14页)
朱永新解读:
1919年,叶圣陶和一群年轻的老师在学校里进行着许多改革与探索,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大纲和教科书就是他们的行动之一。他非常不满意当时教科书的质量,认为“凭几位编辑先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随意杂凑”的教科书一定是误人子弟的。
另外一个方面,叶圣陶又特别提醒,教科书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读书的目的与方向更为重要。千万不能够偏了读书,忘了人生。读书的根本目的,是把书中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变成自己的体验和创造的源泉。所以,不能够简单地把教科书、教材大纲发给学生去读,而应该让学生去思考、体验、联想,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推理力。
阅读指导似乎该精益求精。这一类读物对少年儿童的好处既然在潜移默化,就得让他们在认真阅读之中自己有所领会,而不宜把他们能够领会的先给指出来。自己领会出于主动,印象深,经人家先给指出来然后去领会,未免被动,印象可能浅些。假如上述的想法可以得到承认,那么阅读指导就该从某一读物的具体情况出发,给少年儿童种种的启发,或者给指出些着眼的关键,或者给提出些思考的问题,使他们自由阅读而不离乎正轨,自己能得到深切的领会。打个比方,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而不是代替他走,走路的人依照指点走去,非但不走冤枉路,而且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连声说“不虚此行”,同时衷心感激给他指点的人。总之,阅读指导既是思想工作又是技术工作,越深入,越细致,受指导的方面得益越大,前面说要精益求精,就是为此。(《给少年儿童多介绍课外读物》,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252页)
朱永新解读:
这是1959年6月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针对少年儿童读物数量不够多、品种不够丰富的情况,叶圣陶先生呼吁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他认为,“说得严重点儿,这是对世界的明天负责任的大事”。
叶圣陶的这段文字,对于父母们选择和指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读课外书对于少年儿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叶圣陶举例说,老守在屋子里的人,经常少见少闻,就会安于少见少闻。“出去跑跑,接触异方殊俗,经历名山大川,知道世界那么广大,未知远胜已知,就尽想往外面跑,再不愿守在屋子里了”。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无穷的兴趣,立下跑遍全世界的宏愿。
那么,少年儿童应该读什么?叶圣陶认为,文艺类的书当然需要,但是千万不能够忽视知识类的读物,如关于天文地理的旅行记、探险记、星空巡礼记,历史方面的历代名人传略、创造发明故事、历史小故事,生物方面的昆虫、森林,还有物理、化学的读物,如“电灯为什么发光,钢铁为什么生锈”等,帮助儿童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这些读物内容比课本丰富,写法比课本生动,阅读时如果能触类旁通,将既能增强求知欲,又能巩固课内学习的东西。
所以,叶圣陶希望这些书的写作和阅读指导都要精益求精。不要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而应留有余地,既不要代替他们走路,也不要让他们走冤枉路。
听说识字,就联想到吃饭跟职业,可见大众的生活困顿得利害,只有立刻可以解除困顿的才是迫切需要的东西,否则简直不需要。然而这样的联想实在根据一种错误观念而来。他们以为识字好比下种,有饭可吃、有职业可做好比收成,下了种当然要望收成。谁知识字跟吃饭和得业本来不是注定的一因一果。识了字,仿佛加添了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因而能够接触本来所不能接触的,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能力增强起来。这是识字的目标。谁如果识了字,或多或少,总可以得到应合这个目标的报酬。至于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职业可做,虽然跟个人的知识能力也有关系,但是在目前这样的时代,还待社会情况来决定。
推广开去,中学生在校受教育也是同样的情形。中学生所得到的当然比识字学校的学生所得到的深广得多,但是也只在丰富知识、增强能力这两点上见到效果而已。学校对于学生毕业之后得业与否并不负何种责任,那末学生跑出了学校无事可做,实在是寻常的事。在教育跟生产不相联系的制度之下,入学求学的“因”,跟有事可做的“果”,本来是不相应的呀。现在有一班人往往统计毕业学生的得业成数,见数量太少,就大发其感慨。就各种力量的浪费而言,这固然可以感叹。若说其他的人不妨都失业,唯有学校毕业生不应该失业,这却是错误的观念了。其错误在忘记了如今教育的本质。(《不相应的“因”与“果”》,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98页至99页)
朱永新解读:
在全社会都关注就业、父母们把读书与找到好工作挂钩、教育行政部门把大学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的今天,重读叶圣陶先生的这段文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认为,读书本身并非为了就业,而是为了让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正如为人增添了一双眼睛和耳朵,让人们看得更远、听得更多。就业,只是读书的副产品而已。
现在许多人功利性太强,就业成为读书学习的重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这就是本末倒置。其实,就业正如分数一样,本身不能够成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教育(学习)的额外的奖赏。好的教育,帮助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其实也就增强了人就业的能力。
所以,父母和老师们不妨看得更高远一些,把教育的目标设置得更全面一些,淡化功利性,强调发展性,让孩子享受读书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将来找一个所谓的“好工作”。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载于《叶圣陶集》第15卷第180页)
朱永新解读:
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其实也包括了阅读。因为孩子们的生活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这时,阅读是生活的扩展,或者说,是另外一种生活。孩子们的更多生活经验是间接经验,是来自于阅读。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是生活,也是学习本身。阅读不仅给学生以许多阅历与经验,也教给他们语言表达与修辞方式。在阅读的浸淫下,学生不知不觉就亲近了写作、喜爱了写作并学会了写作,正如过去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亲爱的父母们,与其给孩子买许多作文指导书,不如让他们读那些伟大的著作,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让孩子们的心灵被那些美妙丰沛的生活充满,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会自然结出甜美的作文之果。
我先要请求为父母的,儿童的一切本能都让他自由发展,更帮助他们发展。那些是文学的泉源啊。我不曾见备受遏抑的人而为伟大的创作家,或者为真能爱好文学者。我相信中国伟大的创作家还在摇篮里,所以我这么请求。我又要请求为教师的,不要将学校成为枯庙,将课本像和尚念梵咒那样给儿童死读。你们可以化学校为花园,为农圃,为剧院,为工场……他们在里面有丰富有趣的生活,一面用那么的眼光选择很好的文学给他们读,不仅是读,且使他们于此感动,于此陶醉。我们固然不希望个个儿童为创作家,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不可不希望个个儿童能欣赏文学,接近文学。(《文艺谈》,载于《叶圣陶集》第9卷第75页)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让儿童自由发展是教育重要的使命。父母和教师应成为一个帮助者,帮助孩子自由地发展,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把父母和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甚至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丰富有趣的生活”外,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的世界总是有限的甚至是狭隘的,文学能把他们带到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儿童时空和经验的世界。儿童通过文学走进更加广袤的世界,拥有更加宽广、丰富的心灵。
让儿童欣赏文学、亲近文学,不一定是培养未来的作家,甚至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文学爱好者,而是为了孩子心灵的成长。文学是人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浓缩营养品,没有经过文学熏陶过的心灵,多少是有些缺憾的心灵。
亲爱的父母们,让我们的孩子走进文学、热爱文学吧!最好是父母能与孩子并肩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