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校长 杨静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针对教育改革的内容多达723个字,为教育界指出了今后的改革方向。文中提出,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这些内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4年悄然来临,教育进入了改革的舞台中间,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被寄予厚望的教育人,进入了赛场的中间,社会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身上,期待着我们的卓越表现。作为校长,我们最关注什么呢?
学校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有积极性的。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之所以课业负担过重,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们在重大的考试中能考个好分数,能上一个好的高一级的学校,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
如果孩子考得好,他们的前途也有了基本保证,家长对于学校教育也给予肯定。让人们非常担心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减负,升学的门槛没有变,导致原来的校内竞争变成了校园外的竞争。学校减负了,但是家长不一定给孩子减负,家庭经济好的孩子在课外的资源获取上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减负工作非常困难,往往是学校减了,家长给补上。
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意识中,对于学校办学的评价几乎还是看升学的情况,甚至更多的人是在看升入名校的情况。这样的传统意识,也在影响着社会各界。对于学校办学,还没有一个得到各界认可的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
减负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得所有人达成共识,光是学校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判断标准如果不变,就不能从根本上减负,结果也只能是学生在学校的负担轻了,但是下课之后的负担重了。也可能是有的学校偷偷加课,早晚导致全社会各学校都加课,沉重的负担还会回来。
此外,升学和就业的渠道需要拓宽,增加选择性,使那些在普通高考一条路上行走不顺利的学生,能够有其他的同样具有光明前途的选择。例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分互换互认,甚至探索学生能否互相转学;能否建设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综合高中。对于学习上有优势的学生,我们能否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先修课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向,才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全社会统一的教育价值决定了我们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客观的、有利于减负的评价标准,使学校能够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减负。增加选择性,让学生不仅仅在高考一条路上竞争,也是另一个角度的减负。光凭教育界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彻底做到减负的。教育界自己要有行动,社会也要有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还是那句老话,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当学生的在校时间达到有效控制时,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目光必定要转向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来。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谁的课堂效率高,谁就有优势;谁的学生自觉性强,谁就有优势。高效课堂和学生的自觉性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增长点。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高效课堂的研究颇有斩获。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度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目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高效。学生学习的高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之上的。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没有正规学习过电脑使用技巧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竟然相当高。我们成年人拿在手中多日还一头雾水的智能手机,在孩子手里不多时候已经很娴熟地使用了。各种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功能,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学掌握。为什么请名师辅导,老师家长天天陪着、督促着,学习成绩都上不去,可是电脑、手机也没有人教,却无师自通呢?静下心来想,孩子们在学习电脑、手机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的高效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里有自觉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我想这种自觉来源于兴趣。孩子对电脑有兴趣,对使用手机有兴趣,对学习却是没有太多的兴趣,所以一碰电脑就兴趣盎然,可是一碰课本就索然无味,因为兴趣不同,所以结果不同。所以,一定要激发出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才能学得好。
目前,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都有改革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高中阶段主要是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为有效治理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高中阶段是为了满足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当中取消重点校、重点班的举措,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
作为教师,几乎人人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也都知道“揽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由“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这个复杂而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也让教育人体会到了生源的重要。国人熟知“孟母择邻”的典故,也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因此家长也在想方设法地择校,这就不难理解每逢暑假几乎全员参加的生源大战。
从行业内部看,近年来“超级中学”现象在我国越来越突出,从前些年的黄冈中学到现在的衡水中学,显著特征是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有的规模以万计,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瓜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学生常年大比例考入一流高校。看到这些学校,在惊叹之余,难免在办学过程中去模仿。
回忆黄冈中学,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保持了近30年,先后收获18块国际奥赛奖牌。恢复高考第三年,黄冈中学“尖子班”23名考生包揽了湖北状元、榜眼、探花,13人进入北大、清华。第一个站上英国伊顿公学演讲台的中国中学校长来自黄冈中学。“黄冈人”骄傲的时光持续了近30年,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生60多万人,演绎了基础教育史上的“黄冈神话”。
同样的黄冈我们也为之扼腕叹息。1999年以后从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的奖牌;2010年,黄冈中学未能出现在第一批北大校长推荐学校名单中。很多关注“超级中学”的人的目光又从南转到北,集中到了衡水中学。看到“超级中学”的兴衰,我们总在内心里拷问自己,兴旺时能赶上他们吗?低潮时能躲过他们的尴尬处境吗?
从学校内部看,当适应了固定水平的学生的老师们,面对就近入学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习惯能尽快地适应吗?我们过去的特色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源基础之上的。取消重点校、重点班,对于学校的评价能否随着情况的变化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能个性化吗?多少年已经习惯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面对不变的升学门槛和即将变化的生源,保持特色从哪里入手呢?
我们在研读中央决定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教学较受重视,而以德育人、以美育人则显得比较薄弱。中央明确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教育是学校的基本功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公办校的首要任务。无论外部的政策如何变,我们的育人职责是不变的,我们落实教育方针的任务是不变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改革,要以理性的目光聚焦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我们最应该关心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值,关注我们学校教育是否为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及是否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各领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关注学校教育是否为孩子们的快乐人生奠定基础,关注我们的学生在未来中国开放的舞台上是否能有好的表现。总的来说,要关注学校教育是否为学生的卓越人生奠定基础。
理性地分析今后学校的发展,不管政策如何变化,我们抓好特色学校建设是不应改变的,特色应该是学校竞争优势的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千校一面”为办学的大忌,特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立校之本”。在变革的时代,我们不管怎么做,不管怎样确定今后学校的发展战略,只要保持我们的学校文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