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典籍承载的思想理念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

2014-02-12 11:40:58李国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古籍服务体系全民

●李国新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以传统典籍承载的思想理念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

●李国新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古籍;思想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观

让古籍由图书馆里的“镇馆之宝”向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要素拓展;让图书馆古籍工作由面向“小众”的“阳春白雪”向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让传统古籍承载的思想理念真正转化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源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立在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时代延续,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传承升华。怎样使传统古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怎样以传统典籍承载的思想理念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体系,怎样依托传统古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怎样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今天的图书馆古籍工作面临的时代任务。完成这一时代任务,要求图书馆古籍工作更新思路,实现新的拓展和转变:让古籍由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向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要素拓展;让图书馆古籍工作由面向“小众”的“阳春白雪”向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让传统古籍承载的思想理念真正转化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源泉。

拓展和转变需要有着力点和突破口。首先,总结提炼传统古籍承载的思想理念,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以普通人群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广出去,传播开来,是图书馆古籍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古籍需要保护,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公共图书馆应更多地在古籍内容向普通人群传播上作出努力。普通人群不是研究者,版本是否精抄旧刻、文字有无鱼鲁豕亥,与一般人群关系不大,而能否把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思想智慧的内容有效提炼并加以外化,这是古籍工作服务于当代社会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是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历数了二十多项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从“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讲清楚,阐发到位并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将极大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引导功能。目前,干部学历史、传统文化进课堂已经是明确的要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全社会迫切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那样的原典阐释性读物,迫切需要像《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新赣南家训》那样把传统思想理念、仪礼仪规、是非荣辱化为日常生活规范的普及倡导性读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重要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文化基因、精神追求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体系,这方面图书馆古籍工作大有可为。

其次,探索全民阅读活动,挖掘利用古籍资源的新方法、新形式,是促进传统古籍走向大众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被写入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优秀经典,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内容资源,全民阅读活动也应该促进中华优秀经典在当代的传播和普及。近年来,在我国相继出现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等形式,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普及的成功实践。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传播媒介+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群众性竞赛机制,就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全民阅读”新形式。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基地,古籍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挖掘利用古籍资源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更需要创新形式,更需要活动牵引。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在全球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0多个孔子学堂,国内各种各样的国学研读组织更是不计其数,以《论语》及其他儒学经典为内容资源,以诗、歌、舞、乐、诵、赛等多样化形式为载体,能够创造出一系列有广泛参与性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典籍在群众性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得到普及。

第三,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研习基地,纳入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典籍,也有文化和自然遗产,还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等。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静态保护,更需要活态传承,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近年来,各地建设的一批非遗学习基地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人,就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方式。苏州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将社会力量创办的以国学研习为主要内容的书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公益性评弹书场建在社区老百姓的身边,既扩充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又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在设施和服务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第四,扫除一般公众利用数字化古籍资源的障碍是数字时代古籍经典走向大众的基础工作。在古籍资源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般人利用数字化古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络上容易获得的,往往存在随意节选,文本失真的问题;专业化古籍资源数据库,往往在功能上面向专业研究人员,考虑一般人的利用需求不足。比如,现有的古籍资源数据库大都不能实现古今名词、术语、概念的智能转换,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屈平就是屈原、仲尼就是孔子,可能不了解今天的“艺术”和古代的“艺术”内在含义的区别,数字化古籍资源不从内容上、技术上解决名词、术语、概念的智能转换问题,一般人利用起来就存在困难。让数字化古籍资源更好地适应大众利用需求,是传统文化在今天实现传播和普及、转化和创新的基础。

G252

A

1005-8214(2014)12-0001-02

李国新(1957-),男,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14-08-20[责任编辑]李金瓯

猜你喜欢
古籍服务体系全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全民·爱·阅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22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