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莲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孙金莲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而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应以人为本,实行创新教育,树立崭新的人才观,从而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创新文化;文化环境;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新。自主创新是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也包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科技创新离不开营造激发创新的文化环境。
1.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需要完善的创新文化环境
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当今世界格局正按照科技与经济创新能力来重新划分。高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特点:全球性的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科技创新越来越依靠社会的群体协作动力推进。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日新月异。这种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更新,有所突破,以全新的培养机制来促进人才尽快成长。因为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靠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来实现。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有竞争力的成果的温床,因此营造知识快速更新背景下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创新行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而言,既要能够把人送出去、引进来,同时又能够以世界性的眼光和气度来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同步对流。要改变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才及创造观,以此来强化社会创新文化环境建设。
在原创性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核心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重要基石。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创造性的人才源源不断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仅会整体性地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使之与世界同步,而且也将尽快推进综合国力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
2.民族伟大的复兴呼唤着创新文化的先行,呼唤着一个有中国特色和现实价值的创新文化环境
科学创新首先需要有创新思想理论的创造先导,也就
是社会整体上为科学研究创造出可能发展也必然发展的外部软硬环境。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必然渗透民族文化的内涵,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丰富和推进世界科学。在创建新世纪创新文化环境中,既要借鉴历史的传统经验,同时又要放眼世界,汲取外来文化中的积极要素,内化为自身创新文化体系的有机部分[1]。在广泛汲取融会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实意义的科研创新文化环境。
在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在创新中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因而也最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这个环境,从根本上呼唤着创新文化的先行,呼唤着全民族对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文化环境,从而大大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竞争力。
3.学科间交叉、综合的大趋势,需要开放的、有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机制
当前,科学技术研究日新月异,全新的科学门类不断涌现,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这一发展态势往往是最易产生新学科、新成果的前沿阵地,是最能带动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动力源。因此,适应科学自身的这种发展变化,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每个科技管理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创新的实践表明,只有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及科学研究之间的思想碰撞,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研究者而言,一方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彻底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学科类属观念,以科学的胸怀气度去接受崭新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开启现代性的思维和智慧,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学科之间、类别之间碰撞出的哪怕是微弱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创新的空间领域。当前建立起一个更加开放的能够促进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重组和互动的新机制,创造出开放的新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
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态势对人们的观念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科间交叉渗透导致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这些都要求对科研、教育等进行革命性变革,加大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人文科学的繁荣,相应地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准备了条件,从而使科技创新发展有了更为广阔和舒适的人文环境。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为了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制约,创新文化环境便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科学的人类性效益,要求在把科技推向新的领域的同时,实现其积极的人类性价值。
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对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世界科学进步的历史表明: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越容易形成社会创新的整体动力,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激情与潮流,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工业化的广阔舞台,进而成为世界科技经济中心。以美国为例,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后来居上的,在经济力量不断强大的同时,国家为科学进步创设了极其优裕的经济环境和科研环境,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是其文化的积极方向。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反过来成为促进创新的重要条件。“二战”后至今,美国一直在主要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不是偶然,是社会创新文化环境优越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创新文化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系统,它客观地需要一个体现现代科技观、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先进意识形态,这就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加强制度建设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需要观念的支撑,更呼唤制度的保障。创新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特定的环境是特定的制度设计、安排及塑造的结果[2]。对于创新文化来说,制度不仅能够为创新主体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运作机制与社会环境,而且能够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土壤。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整个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创新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企业、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界要全面地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这方面政府不仅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而且更要树新风、立榜样、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做创新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2.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科技创新中,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们的创造性劳动特点。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在当今科技发展中,尖子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吸引留住人才,一方面基于优秀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但更是基于和谐宽
松的创新文化环境。要尊重人才,为人才的智慧发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3]。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以科技为本、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尊重人才、开拓创新”的创新氛围,使科研人员更好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4]。
3.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扩大改革开放
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必须基于观念更新和体制改革。它首先需要建立竞争机制、开放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创新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5]。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文化。
4.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培育冒险创新的精神,同时宽容失败
高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多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都必须有“入虎穴”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创新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其结果是无法事先预料的。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项目的自主创新,其本身就是高风险事业。充满风险,意味着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国科技界崇拜偶像、惧怕风险、歧视失败、急功近利等现象普遍存在,科学精神和风险观念亟待加强[6]。因此对待创新风险的积极态度构成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一方面不畏惧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风险意识,同时对于创新的失败要有宽容精神。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允许失败并宽容失败,就是对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积极性、创造性的最大保护,有利于鼓励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勇于冒险,大胆探索。
5.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创新教育提上日程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7]。但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高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构成制约和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桎梏[8]。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旧俗,挑战权威、开拓进取。注重科技知识普及,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知识,大力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使科技创新深入人心。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转变为适合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文化,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人文修养训练和社会科学教育并行。
总之,创新不仅是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主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呼唤着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源泉。创新文化环境不仅是社会整体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又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激励创新、尊重创新、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王卓君.以创新文化建设引领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8-10.
[2] 田友谊.文化创新视阙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12(5):77-82.
[3] 徐德荣,向冬梅.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阙下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41-44.
[4] 李俊兰.论发展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J].前沿,2010(10):20-22.
[5]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1-7.
[6] 蒙秋明,陈真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17-20.
[7] 付玮,叶青.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124-125.
[8] 薄建柱,司福利,周磊.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109-11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N Jin-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Innovation needs innova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new concept of talent, thu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culture; cultural environ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641
A
1009-9115(2014)04-0155-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44
唐山市科技局指导计划项目(13140226b)
2014-04-24
孙金莲(197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