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疯狂II》中生态伦理意蕴的三维解读

2014-02-12 10:32赵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土著人上帝文学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3)

《上帝也疯狂II》中生态伦理意蕴的三维解读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3)

加美·尤伊斯执导的影片《上帝也疯狂II》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哲学,它将现代社会中的喜剧元素与生态环境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三个维度入手,突显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表达了对于人、自然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读影片中的生态哲学理念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生态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上帝也疯狂II;生态伦理;生态文学

早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人类拥有了可以征服自然的能力,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进入到了21世纪,人类的生态危机加剧,与自然的矛盾也变得愈发尖锐。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推动了生态主义思潮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态文学也应运而生了。“生态文学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反映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揭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生态学的生态意识渗透到自然社科领域后产生的一切与之相关的文学思维。狭义的生态文学主要是指反映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并以此给人类提出警示的文学作品。”[1]到了20世纪中后期,生态文学持续发展并日渐繁盛,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学批评大家。1962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一场生态运动席卷了整个西方,这也标志着欧美生态文学大繁荣时期的到来。到了20世纪末期,生态文学研究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1992年,“文化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也逐渐兴起,出现了如鲁枢元、王宁、韦清琦等一批生态研究学者。他们主持了多项与生态研究有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翻译撰写了诸多与生态研究相关的书籍与论文,为生态研究在国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学通过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由南非著名导演加美·尤伊斯(Jamie Uys)执导的好莱坞经典影视《上帝也疯狂II》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导演在该片中以喜剧的形式诠释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透过电影中的片段,我们看到了广袤神秘的非洲大陆、一望无际的荒漠、密集的热带雨林以及数不清的野生动物。在这片尚未开发的原始丛林,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然而,人类的涉足却让自然生态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偷猎者肆意地屠杀大象,他们的贪婪、冷酷与自私也让我们深感憎恶。影片中有多条线索,其中包括土著人奇哥的寻子之途、动物学家和女博士的冒险之旅、士兵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偷猎者的屠杀行径,最终所有的线索汇集在了一起,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影片歌颂了自然的秀美、动物的可爱、土人的善良揭露了捕猎者的凶残,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对该部影视作品中的生态意蕴进行解读,“将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思索,最终为我们建立新型的生态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2]

一、生态意蕴的第一维度:人与自然

自然生态主义者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影片中,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上,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物种和最壮观的景色。土狼、长颈鹿、猴子、大象等野生动物与土人共同生活在这一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和谐地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大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当女博士初次涉足这片土地,她表现出了极大的惊恐。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归属于大自然,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而已,这表现出了导演对于大自然的极度敬畏之情。然而,“文明世界”的闯入者改变了和谐的氛围,打破了自然的宁静。自私贪婪的偷猎者在这片土地上任意破坏,大肆屠杀无辜的大象,丢弃它们的尸体,只带走值钱的象牙。人类为了争夺利益而爆发了战争,从而影响到了这片纯净的土地。剧中的两名士兵在经历了生死患难之后,最终握手言和,而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况却时常与之相悖。纵观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给人类造成了损失。毋庸置疑,人类要为此担负绝大部分的责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发明了数不清的科技产品并应用到了物质财富的创造之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却也加剧了自然生态的失衡。“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发明所带来的便捷,很多传统技艺却在一点点消失。”[3]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和呼吁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停地猎杀稀有动物、砍伐森林、排放有害气体、废水污染等等,这些行为让地球不堪重负。现代人的物质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但精神文明却在不断倒退。不过,人性也有善的一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是贪婪、自私、丑恶的,就像影片中的两位博士未破坏生态,也不曾伤害野生动物。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影片旨在告诫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求得长久的发展。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但如果我们不自己珍惜,赖以生存的环境很快就会被破坏,到时人类便是自掘坟墓。因此,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还是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乐土。“面对着一张张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卷,我们在感受自然伟大的同时,也会意识到,人类不该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自然,自然绝非人类的附属,我们应该还自然以应有的宁静。”[4]

二、生态意蕴的第二维度:人与动物

可爱的动物无疑是《上帝也疯狂II》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拼死保护鸟蛋的鸵鸟妈妈,还是永不放弃的蜜獾,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与执着。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活泼可爱的长颈鹿、笨重的鸵鸟、横冲直撞的犀牛、矫捷的猴子、威猛的雄狮,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人类少有涉足的乐土。在这里,动物们并不惧怕人类,与动物学家和女博士和谐地相处,也发生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如当鸵鸟蛋被偷走,鸵鸟妈妈拼命地想要夺回自己的孩子,彰显了母爱的伟大。动物学家曾不小心踩到一只蜜灌,执着的小獾为了报复侵犯它的鞋子,拼命跟着植物学家,走不动时就倒在沙堆里,四只脚朝天,发出委屈的叫声,就跟小孩子一样,着实让人心生怜爱。猴子们喜欢模仿人类的样子,闹出了许多笑话。就连讨厌的土狼也不是那么可憎,它们一起构成了大自然和谐的生物链。每一种动物都开心地生活在这片沙漠,与其它动物都能和平相处,只有当人类入侵它们的领地时,它们才会发起进攻。可爱的动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屡次侵犯它们的人类相比,它们的本性算是十分纯良的了。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有灵性的动物,却遭受到了人类的入侵与屠杀。影片中,无耻的偷猎者为了获得象牙,大肆屠杀大象,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故事开始,当土著居民奇哥发现死去的大象时,他很疑惑为什么“那些人”拿走无用的象牙却丢弃象肉。偷猎者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信奉金钱至上,不惜以牺牲动物生命作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贪念,犯下了滔天罪行。人们拥有着高科技,自认为文明程度很高,可是面对着自然界却表现得笨拙而又胆怯。在物欲横流的物质时代,部分人类为了利益,偷猎“生长时间比人类寿命还长”的大象,只为卖掉象牙。实际上,遭到人类猎杀的又何止是大象,很多野生动物在人类的捕杀中数量剧减,有的已经永远地从星球上消失了。动物纪实文学家法利·莫厄特在生态小说四部曲之一的《屠海》中就揭露了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肆意杀戮,最终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的悲剧结果,为人类敲响了生态警钟。好在人类中也

有很多善良之辈,他们用实际行动关爱着动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剧中的动物学博士,他为生病的动物们医治,对紧紧追逐他的蜜獾也表现出了同情与友好。他的行为,让我们对动物的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在影片中,动物学家对女博士说的那句“能在纽约存活在这就死不了”也十分耐人寻味,这句话说明了到处都是动物野兽的非洲草原和繁华的纽约相比其实安全得多。在动物世界只要你不主动攻击它们,你就不会受到攻击,而繁华的大城市虽然科技发达、资源开发得很富裕,但却是很难生存的,处处充满着险境与危机。上帝是公平的,得到一定是要以失去作为交换的。在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的社会,我们得到了很多财富、物质与科技,却也丢失了那些原始的善良、无私、团结和真诚。动物是有灵性的生物,它们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共存于地球上,它们是人类的朋友。面对部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残酷杀戮,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保护野生动物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如加拿大动物文学之父西顿就曾痛心疾呼:“难道野生动物就没有道德或合法权利?人又有什么理由让同类的生灵遭受如此漫长而又可怕的痛苦?就仅仅因为这生灵不会讲他的语言?”[5]相信在生态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动物的境遇会发生改变,重新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乐土。

三、生态意蕴的第三维度:人与人

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态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生态层面,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生态批评成为生态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视角。著名生态学者鲁枢元认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6]在《上帝也疯狂II》中,导演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了土人的善良与现代社会人类的思想荒原。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交替着这样两组镜头:土著人生活的贫瘠的沙漠和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这样的安排是巧妙的。土著人衣不蔽体、皮肤黝黑,但却简单淳朴地笑着,而现代人在幢幢高楼里为生活忙得焦头烂额。通过原生态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从而拉开了这个诙谐故事的帷幕。随后,现代人闯入土著人生活的世界,让原本平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澜。影片中,在距离现代化大都市只有六千公里的非洲卡拉哈里地区,居住着一群原始居民。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却自给自足,过着自得其乐的快乐生活。他们信奉上帝,认为食物都是上帝所赐的。他们根本没有私有的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处。“他们过着没有纷争、单纯而快乐的生活。在他们的语言里没有‘战争’与‘犯罪’等词汇。”[7]当土著居民中的典型代表奇哥发现有外来人闯入他们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时,并不因外界的入侵而存有半分敌意。他们既没有现代文明的概念,也没有个人利益争夺的想法,尽管在物质条件上与21世纪的大都市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活得很单纯,因此也充满了快乐。很难想象在那样惜水如金的沙漠里,居然生活着一群乐观开朗的土著人,他们头发卷曲、赤着脚丫,但却昂首阔步地行走在非洲大陆上。原始部族的人本性纯良,与世无争,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过着其乐融融、自给自足的生活。毋庸置疑,他们的生活是文明而优雅的。他们自食其力、与动物和谐相处,而不像现代人对动物滥杀无辜。他们用原始的方法来抵御外敌,而当外界的人来侵犯的时候,他们总是以真、善、美的面目去面对,没有任何的警戒和敌意。当外来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放下手边的事提供帮助。与此同时,他们的团体意识非常强,当他们发现了食物,会和其他土著人一起分享。总而言之,他们过的是最原始,同时也是最文明的生活。而自恃“文明”的人类竟然残忍地猎杀大象获取象牙,两个异国士兵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而针锋相对,人类社会中追捧的女博士真正处在一个陌生的生态环境时,所学的知识却显得那么贫瘠,这就是现代人的所谓“文明”。片中两个偷猎者的可恶行径与土著人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这是文明的冲撞,也是人性善恶的揭露。古老原始的非洲大地上充盈着一种简单而乐观的生活哲学,而拥有大量财富的现代人却不断爆发战争与杀戮,精神世界陷入了极度的失衡状态,它“不仅对人的自身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且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的危机。”[8]现代人对原生态环境的入侵反映出了现代人类在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中忽略了精神滋养。人类文化发展起伏不定,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地进步,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在不断地倒退。原本,我们和土著人一样,有着最美丽纯洁的心灵,但在利益面前,我们却抛弃了真诚和美好,只是一味地摄取我们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物质生活。我们所谓的文明,只不过是利欲熏心诱导下的虚伪的文明。人类的自私贪婪使大自然遭受着破坏,而那些土著人却用善良对待这些残酷的入侵者。导演通过这种对比向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提出了质疑:文明该怎样发展?发展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值得吗?那些土著人靠自然生存,虽然生活落后,但心地善良,知足无私;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科技发达先进,却贪婪自私,这些都是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思的地方。文明的发展一定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吗?难道人类和大自然不能和谐共处吗?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但在某些时候也是愚蠢的。我们亲手破坏着生态的平衡却不知悔悟。上帝目睹了我们的种种罪行,希望人类可以早日醒悟、获得救赎。

四、结语

《上帝也疯狂II》描绘了简单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土著居民简朴的生活方式,对比那些现代社会所谓的“文明”

人类,他们拥有的才是真正的文明。面对着现代社会各种贪欲横行,导演通过影片想要唤起人们内心对原生态生活的美好向往。相比贪婪无度的现代人,剧中的主人公奇哥和他的两个孩子纯真、善良,保护着自然生态并与动物们和谐相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让我们将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着巨大的财富,无度地浪费着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而贫穷的非洲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饥饿、艾滋、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数以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他们急迫地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非洲人民的努力,更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影片中,单纯的土著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状态,每天都以发自内心的微笑面对新的一天。奇哥在孩子丢失后,不屈不挠,夜以继日地寻找。影片结尾,奇哥终于找到他的两个孩子,他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动泪水,这让所有的观众都感到人类那种最原始的爱的伟大。那一瞬间我们看见世间最美的笑颜,“相信那伴着泪水的笑容会深深感动每一位观众,久久定格在人们心中。”[9]影片一经上演,随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哲学,它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三个维度入手,突显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读影片中的生态哲学理念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生态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1] 赵谦.加拿大动物文学中的生态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3.

[2] 赵谦.论杰克·伦敦小说的生态意蕴[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0-512.

[3] 张小宁.轻松和幽默中的严肃和深刻:《上帝也疯狂》观感[J].电影文学,2012(24):95-96.

[4] 赵谦.罗伯茨《野地的亲族》引发的生态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7-108.

[5] 西顿.蒲隆,等译,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08.

[6]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7.

[7] 黎漫晖,刘海燕.从《上帝也疯狂》看现代社会的异化[J].电影文学,2010(22):65-66.

[8] 徐夫玲.《裸者与死者》的精神生态解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5-60.

[9] 张瑞.诗意的天堂——浅析电影《上帝也疯狂II》中的生态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93-103.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od Must Be Crazy II from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ZHAO Qi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241003, China)

Directed by Jamie Uys, the filmThe God Must Be Crazy IIhas been a great success since it is put up onto the stage. A wealth of eco-ethical philosophy is contained in the film where comic element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 get closely connecte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highligh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animals as well as man and man. In a society filled with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s ecological philosophy is enlightening to build a new eco-harmonious modern society.

The God Must Be Crazy II; eco-eth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literature

I106.4

A

1009-9115(2014)04-004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14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zl20122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yxm763)

2014-03-15

赵谦(198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土著人上帝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120秒的“上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土著人不“土”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乐乐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