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2014-02-12 07:28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同辈高职生心理健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22)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高职生人际交往是高职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一种社会和心理上的联系,主要包括家人(主要为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朋友关系以及社会其他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质量,而且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

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于2009年对全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查,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五项能力是: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五项就业能力中,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和积极聆听三个方面与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当今就业环境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研究高职生人际交往问题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和班主任了解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对高职生因人际交往关系不畅而产生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干预和指导,保障其健康成长,学有所长,顺利就业。

一、高职生人际交往现状

1.高职生人际关系类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1)血缘关系——指高职生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人际关系,如与父母、兄弟、姐妹等的亲属关系;

(2)地缘关系——指高职生以相同地域结成的人际关系,如老乡会;

(3)业缘关系——指高职生以所学专业、所做工作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工作伙伴关系等;

(4)趣缘关系——指高职生主要以其兴趣爱好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篮球队、书法社等;

(5)情缘关系——指高职生为满足爱情的需要,通过与异性交往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如恋爱。

2.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种类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职业院校主要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较多的技能性和实际操作性教育使高职生形成了活泼好动、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高考失利者,或由于家庭或个人原因没有如愿考上理想的院校,因此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感,对未来缺少信心。此外,有研究表明,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扰。

相关研究表明,高职生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不适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大一新生入学后缺少知心朋友,缺乏集体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基本需要大致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高职生对于归属感的需要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担困苦,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由于离开家人,进入新环境,往往需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独自处理问题,故使其感到孤单,寂寞,无人陪伴,心理上缺乏归属感,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障碍以及人际交往障碍。

(2)与个别同学或室友难以交往。经常会见到大一新生开学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调换宿舍或班级。此类高职生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与一些同学或室友由于性格不合等原因无法交往,又无法缓解矛盾,因其在同一个班或宿舍觉得尴尬,于是申请调换班级或宿舍。

(3)感到与人交往有困难。一部分高职生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由于性格原因或缺乏交往技巧,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屡屡受挫,较难体验到和谐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心理和自卑心理,进而变得孤僻、冷漠、独来独往。

(4)社交恐惧症。有些高职生讨厌甚至害怕面对人群,他们在人群密集或人多的地方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恐惧心理。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之为社交恐惧症。在高职生中一经发现需尽快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缓解其精神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成因

1.自我认知问题

一方面,高职生正处于成年初期阶段,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但由于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社会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社会心理发展不成熟,因此与人交往中常常出现自我认知方面的错觉。此外,受一些影视、杂志等媒体的影响,高职生在交往过程中头脑中常存在理想的模型或较美好的幻想,在交往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带着理想的模型与人交往,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人际交往则会产生障碍,甚至会给其带来心理创伤。

另一方面,处于成年初期阶段的高职生有较强的成人感,又由于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习惯被父母娇惯,从而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人际交往是个双向的交流沟通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在交往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但是,有的高职生由于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自我评价过高,在与人交往中经常我行我素,忽视平等、互助的基本原则,过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在日常学生管理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一些“问题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一些学生干部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与同学、室友或者任课老师沟通交流过程中,也存在过分高估自己的问题,以致行为举止不礼貌,不能以平等互助的态度与人交往,甚至给同学、老师们留下不良印象。还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或自身的一些原因,进入大学后,产生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做事没有信心,不敢与人交往,担心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不能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高职生自我认知过高或过低都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过程。

2.个性品质问题

(1)羞怯与自卑。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其中2-3岁处于克服羞怯感建立自主感的阶段。而每个人由于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有些人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仍会出现害羞、羞怯现象,在高职生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与同学或老师的交往中出现的紧张与手足无措等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质量。

自卑是由于自我感觉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进而对自己产生过低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自卑是一种个性品质不健康的表现,自卑心较强的人往往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反而会放大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使部分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退缩、逃避。

(2)自负狂傲。自负是自卑的另一个极端,也属于不良的个性品质之一。自负的人常常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归因方式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习惯于将失败原因归于外界,将成功原因归于自身。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高职生由于自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经常盛气凌人,不能遵循平等互助的交往原则,从而造成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

(3)嫉妒。嫉妒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指向性——嫉妒常出现在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情上;对等性——指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自己年龄、文化程度、地位、境遇相类似而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的人,对于那些条件不同的对象,一般不易产生嫉妒;潜隐性——嫉妒可以只有嫉妒心理,而不表现为嫉妒行为,并且嫉妒心理可以深藏于一个人的心理底层,而不为任何人所觉察;伤害性——包括自伤、他伤和社会伤害,嫉妒心理表现为嫉妒行为时,嫉妒者往往会受到被嫉妒者的报复,即所谓害人必害己,嫉妒者一经良心发现,往往产生内疚、自责心理,长期的内疚有损人的身心健康。此外,嫉妒行为总是要给嫉妒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否则,嫉妒者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自伤和他伤的结果是危害了社会,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组织的内耗,导致社会群体内部的不稳定和内摩擦。在高职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因嫉妒产生的打架斗殴、伺机报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嫉妒这种心理失衡现象直接影响着高职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对高职生自身成长造成危害。

(4)自私与逆反心理。一些高职生由于在家被家长娇生惯养,步入社会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这样不仅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还有些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年轻气盛,尤其是一些男同学,不分身份场合,经常与同学和老师抬杠,甚至不明是非,只为凸显自己与众不同,这样使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

3.社交技巧问题

人际交往中除了需要交往双方坦诚相待,平等互助,也需要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手段。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尚轻,缺乏社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遇到挫折,既不能深入地体察他人,也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对交往中发生的人际矛盾往往无所适从,容易陷入交往误区,致使其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甚至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不愿与人交流沟通。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1.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的培训课程

借鉴国内外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相关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例如:“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沟通管理”、“人际交往礼仪”等课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开设相应的必修课程。针对大一新生应开设一些基础课程,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大学生活和人际交往技巧;针对高年级同学可以开设一些礼仪课程,为其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例如:我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就接受了商务礼仪的相关课程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学生实践等环节,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商务礼仪知识和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课程选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课堂上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开设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可以多采用游戏或活动的形式,例如:在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尽可能让学生们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人际交往的过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本着相互宽容、达成共识的人际交往原则,同学们可以根据情境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人际沟通,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人际交往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高职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渴望依照自己的意愿与人交流沟通,接触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校园内为学生们提供广泛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增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大三下半学期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甚至一些专业采用“2+1”模式即两年理论学习,一年顶岗实习,使高职生尽快接触社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指导教师通过学生们上交的社会实践心得和顶岗实习报告中得到反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开展同辈教育,加强与人沟通交往能力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同辈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它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指导下成立的一支学生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同辈教育是学生同辈教育与互助的一种形式,学校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对部分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后,再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去开展针对其他同学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扶。作为同辈,助人者与受助者通常有较相近的价值观、经验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因此在帮助和教育引导学生方面有着教师不具备的先天优势,教育效果明显。此外,在学生的同辈教育过程中,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也因得到对方的启迪和帮助而与受助者共同成长。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本科院校的经验,在配备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基础上,加强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同辈教育工作。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类社团。通过社团在校园中开展丰富的教育、宣传、普及活动,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社团加强与人的沟通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培养同辈心理咨询员。同辈心理咨询员指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或朋友给予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大学生,他们提供的是准心理咨询或准专业心理咨询。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同辈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室、教室、寝室及其他校内场所对同学、尤其是较低年级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帮助,包括学业帮助、职业生涯辅导、适应不良辅导、解决人际交往困惑等。第三,设立心理委员。为了更好地开展同辈教育,我们建议每个班级或专业设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委员,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进行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一些心理问题并予以适当疏导,或者及时上报给辅导员或心理咨询老师,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适应不良等问题的发生或蔓延。

尽管同辈心理咨询可能不能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和效果,但对于短期内缓解高职生心理压力等问题,有较直接的效果。

总之,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和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个体面临压力会产生人际交往不良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改善人际关系不良的途径也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一名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在深入了解每名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和教育,才能引导高职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探寻提高高职生人际交往的教育途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高职生人际交往技巧,培养高职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增强高职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琪.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王清宣.高职生人际关系不良的成因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程晓红.在实践教学中提升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4]陈琴.高职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5]平延勋.高职学生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累问题初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6]李春娟,魏民.论人际交往中的嫉妒心理及其克服[J].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7]刘明波,丁志强.心理健康同辈教育组织发展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

猜你喜欢
同辈高职生心理健康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
消失吧!同辈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同伴关系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