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4-02-12 04:38郭国祥
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郭国祥,查 超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解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义不容辞的道义担当和学术责任。近年来,理论界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点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后来,他在不同的场合对其基本内涵还进行了阐述,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等等[1]。学术界在毛泽东经典阐述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它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单向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有学者对“中国实际”的内涵进行阐述,认为它包含了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学者对“中国化”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它包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三层意义。还有学者从中国化的“要素”进行分析,认为它至少包含四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的具体实际(国情和实践),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独创的民族形式和内容[2]。

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可以从哲学原理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再精当的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大众化与时代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不少学者以此为依据,有的从特指和泛指来理解,从特指来看,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泛指来看,它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有的从“化大众”和“大众化”两个角度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3]。有的从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层内涵归纳:内容指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和贯彻,发展历程是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客体指向是要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认同、信仰和践行[4]。有的从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主体向度来概括:实践向度是指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化”大众,理论向度是指要把大众的实践经验“化”为马克思主义,主体向度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转变成为一项最广大民众参与的宏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5]。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化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它应该包含人民群众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在当代中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主要目的在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亿万人民的共识,同心同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列作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有的侧重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理解,有的侧重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理解;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广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的时代化;有的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来理解,认为时代化应该包括内容、形式和语言的时代化;有的从系统、整体创新来理解,突出“要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不是说‘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6]。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时代特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实际是发展的实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革命年代无产阶级要谋求解放,和平年代人民要谋求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最关键的是要了解时代,实事求是,从时代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多学者认为有其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根据在于中国革命是在一个独特的东方大国进行的,其任务之复杂和艰巨世所罕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文化契合,与中国国情适应,才能在实践中产生效应。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适应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思维方式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7]。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简单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群众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更具体一点说,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的理由: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功能的需要;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8]。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顾钰民认为时代发展一个最重大的特征就是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发展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制度基础”、“经济矛盾和问题发展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社会基础”[9]。

其实,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仅是抽象的学理层面所能解释的,它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因由。当年毛泽东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中国共产党批判教条主义、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认识中国革命道路和规律、确立中国共产党旗帜的需要;新时期我们党重新提出和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强烈关注。十七大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在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受到严峻挑战。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新儒学、“普世价值”论等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阵地和话语权的背景下,如何更广泛地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动员人民万众一心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样,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而且把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并列在一起,则表明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党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与时俱进,建设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成为了重大的课题。三者并列,更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也说明了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本土特色,必须有大众话语,必须深入大众,解决大众所关注的时代课题。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起点和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有不同的时代背景,自然存在着时间的先后,但三者的起点却基本上是一致的。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始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宏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还不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因为中国化和时代化有着更丰富的内容,要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和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至少要从二大算起。也有观点认为,三者的起点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算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理论界普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准进行划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标志性成果,自然也是划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和阶段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的学者以时代分期、领袖人物更替、重要事件、重要文章为标准进行划分。顾钰民则以时代使命和社会主题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划分为开创、曲折发展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很有新意[11]。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是并列的还是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的地位如何?理论界目前是众说纷纭,不同的解读差异不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核心-关键-基础”说。秋石在《求是》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12]。

二是“一体两翼三维”说。陈曙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两翼”,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13]。

三是“三位一体”说。吴阳松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这“三体”形成三位一体,它们共同作用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14]。

此外,还有“地域性-时域性-应用性”说:中国化指的是地域性,时代化指的是时域性,大众化指的是应用性;“核心-动力-归宿”说: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动力,大众化是归宿;“前提-纽带-目的”说:中国化是前提,时代化是纽带,大众化是目的;等等。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有学者从方法论上总结:了解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富有中国特色、作风、气派的民族形式;坚持世界眼光,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让大众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15]。有学者从内容上总结:改革是不竭动力,开放是必要途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保证[16]。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有学者从行动逻辑上总结,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以解决时代课题为己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时代课题进行回应、思考和积极探索[12]。有学者从思维方式上总结,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贯彻科学思维,纠正两种错误的思维定势:或者以时代发展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或者不顾时代大势,僵化、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本本”[17]。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有学者注重从方法论上总结,如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密切联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普及多样性紧密联系,把不同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和层次性与推进大众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密切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推进大众化的制度建设紧密联系。有学者注重从“结合”来总结,如要注意武装全党与教育人民相结合、理论宣传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理想追求认同与利益实现认同相结合、大众化与国际化相结合[18]。有学者注重从“化”上总结,如理论的科学化、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宣传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理论视野的全球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或者是内容的时代化、风格的民族化、语言的通俗化、队伍的专业化、手段的现代化、机制的一体化[19]。

也有一些学者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其中的经验,比较一致的是: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准确把握国情和时代特征,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必须继承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必须不断改进学风文风。也有学者重点研究党的历史中某个时期、某个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经验或者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某一方面的经验。

应该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些经验的概括也是比较到位的,但是这些经验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教训的总结更能够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进步,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肤浅的,还可继续深入。

六、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贡献

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这方面的成果很多,雍涛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冲破党内教条主义的统治;第二,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哲学论证;第三,适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还指出了其实现的途径;第四,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了铺垫和准备[20]。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有学者提出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命题,并对如何大众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探索在今天仍然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按照群体特点和要求进行分众化、小众化传播;从时代需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通过答疑解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21]。

关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贡献。很多学者都是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论述,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创造性的回答,其富有创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以及时代主题、国家统一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

学者们指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贡献主要是: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论断,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在“三个代表”重要论断的基础上,形成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等新范畴,深化了对“三大规律”认识。学者们指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推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学者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它是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三位一体”,并对三者各自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自然有其突出的贡献,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重点,以后的研究也还应该加强。但必须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整体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以群英谱的形式展现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就要注意研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蔡和森、瞿秋白、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等的突出贡献,还要研究知识分子群体如艾思奇、胡乔木、李达、邓力群等的特殊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容博大精深,除了上述方面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22],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知识分子、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当今世界、与新的社会阶层、与市场经济等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有大量的学术生长点需要去开发和培育。

参考文献:

[1]郭国祥,丁俊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

[2]郑德荣,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4).

[3]朱喆,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蒋均时,张博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9,(5).

[5]沈炜.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0,(11).

[7]郭国祥,丁俊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J].探索,2006,(3).

[8]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顾钰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10]姜迎春.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

[11]顾钰民.三次历史性转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

[12]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13]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4]吴阳松.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综述[J].探索,2011,(2).

[15]石仲泉.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16]秦正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17]闫志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J].新视野,2010,(5).

[18]王永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机制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19]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0]雍涛.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1]郭国祥,巨龙.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探索,2010,(2).

[22]王海明.劳动价值论新探(上篇)[J].华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