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与新型实体书店:危机、转型与共生

2014-02-12 00:51
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店图书图书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1 新型实体书店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书移动阅读终端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阅书无数,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不约而同地面临读者下滑、人气不足的问题。网络的冲击、读者的减少、阅读消费的不足加上经营成本的上升,不少实体书店濒临倒闭。而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认可度的降低,使得图书馆也面临生存危机。为应对危机,书店和图书馆都在积极努力地转变、创新,由于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的重合,这种变革又使得两者的功能出现了错位。

1.1 各类新型实体书店及其图书馆职能体现

近年来,不少城市涌现出一批大型书城,甚至出现许多万米以上的超级图书大卖场。这些书城有的隶属于老牌的新华书店,有的由民营资本运营。从软硬件条件来看,大型书城图书经营面积庞大、品种丰富,在内部装修、配套设施、图书陈列上处处体现出对读者的关怀和服务:大部分图书开架销售,读者可随意取阅;店堂内设终端自助查询机,可随意查询图书架位和库存;各楼层柜组设有导购专员,及时为读者提供帮助;阅览区明亮的灯光和舒适的座椅也为读者驻店阅读创造了环境。节假日,常常能看到大型书店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座椅上、电梯旁、书架下捧着书或站或坐的各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读者。我国图书馆界常常按馆藏的数量来划分图书馆的类型、规模,如20万册以下为小型图书馆,30-100万册为中型图书馆,藏书在100万册以上为大型图书馆。〔1〕一些大型书城光图书品种就在20万种以上,即使按照单品3-5本的副本量算,一座大型书城的图书上架量即达到中型图书馆的规模。

除了模块化、标准化、简单化管理的连锁书店外,分布各地的社区书店、机场书店、车站书店、学校书店,以及不同类别的儿童绘本书店、人文学术书店、建筑书店、音乐书店、财经书店、古籍书店、考试书店等特色书店亦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一些人文学术书店,其经营者大多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保持收支盈余的目标下,还力求通过开书店来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和人文关怀。除了提供最新的图书外,实体书店的各种混业经营,如咖啡馆、餐吧、创意文化用品等,既弥补了卖书收入的不足,又极大方便了读者。除了图书消费,不少读者还把书店看作一个休闲和社交场所。

其次,从服务理念和阅读推广来看,实体书店承担甚至超越了公共图书馆的部分功能。书店不仅仅是各类最新图书的免费开架展览厅,还积极为读者找书,向读者提供阅读推荐和排行榜、允许读者免费看书,还默许了部分读者抄书甚至扫描图书部分章节的行为。一方面是面向读者提供的免费阅读福利,另一方面书店还以多元化的形式提升文化消费的附加值。比如针对各类节假日,书店不仅开展各种打折促销、礼品赠送等优惠,还经常组织专题研讨、学术沙龙、新书首发、名人签售、电影赏析等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家长、孩子、学生、白领们的踊跃参与。

1.2 公共图书馆引入新型书店服务模式

在书店吸引大批读者和客流的同时,不少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却门庭冷落。部分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寻求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之道。〔2〕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图书馆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大为改善,在服务模式也不断延伸和创新,逐渐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首先,从硬件环境来看,近年来,各地不少公共图书馆纷纷修建新馆或者改扩建老馆,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恢弘壮观,成为当地的标志文化性建筑,如东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在内部设施配套上,公共图书馆改变了昔日严肃、刻板的风格,开始追求文化性和舒适性,不仅配备了沙发、咖啡厅、音乐厅、多功能厅等,还提供无线网络方便读者随时上网查阅。从图书采购品种上,公共图书馆更重视新书品种的及时更新,并且积极征求读者建议采购相关图书。

从服务理念和方式来看,很多公共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开放。还有图书馆尝试混合型的运营模式,向商业区辐射。如吉林省图书馆在长春市欧亚卖场四楼建立的欧亚百姓书房(吉林省图书馆欧亚分馆),不仅可以实现与图书馆一样的图书借阅功能,还同时设有图书选购区、休闲阅读区和电子阅读区,让市民在购物之余可以轻松享受“阅读在身边”的乐趣。〔3〕另有不少公共图书馆延长了服务时间,并利用新技术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如深圳图书馆开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实现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中心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2013年底深圳图书馆新开辟的特色阅览室“南书房”,提倡全自助服务,服务时间为7:00-23:00,长达16个小时的服务时间适应了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尤其是上班族和学生读者的时间安排。在服务方式上,不少公共图书馆扩大了服务范围,实行总分馆模式,最大程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上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为分馆,实行总分馆“一卡通”。东莞图书馆建立起来的1个总馆、40个分馆、102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格局。

除了图书的借阅服务,公共图书馆还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社会阅读,如推荐书目、读书报告、新书宣传、协助社区和家庭开展亲子阅读等等。上海图书馆“城市课堂”讲座、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乡土课堂”、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长春市图书馆“城市热读”讲座、成都图书馆公益讲座、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传统文化讲座等已成为各地颇具影响的文化服务品牌。〔4〕东莞图书馆提供视障人士阅览室、送书到敬老院、送书到监狱等特殊关怀服务,提倡特殊群体平等享有读书权利。〔5〕

2 读者、书店及图书馆的博弈

城市新型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人文空间。读者则属于这一文化生态链的上游。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不管是城市新型书店的大发展,还是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崛起,都反映了我国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广大读者则意味着选择的多样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2.1 读者不愿去图书馆的原因

虽然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发展很快,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图书馆仍然远离民众。首先,是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规划和设置。按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最低标准藏书3册(件),国际中心城市人均达到4.94册(件)。美国每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而中国的人均国书馆拥有率远低于世界水平。目前深圳市已达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但对于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来说,差不多达到每50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6〕中国不少县级城市仅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而且大量的经费主要是用于馆舍的修建和人员的工资,在图书购买和服务改进上的投入少之又少,阅览面积狭小、馆舍陈旧、留不住人才,因此不断萎缩。而在一些大城市,大多数新建的图书馆位于城市新区,交通不便,亦很难凝聚人气。

其次,公共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很好地保障读者的阅读权利。有的图书馆开馆时间不足,随意闭馆;有的图书馆对民众的借阅限制过多,规定低于一定年龄的青少年不能办理借书证,一些低收入、低学历者、无职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和外地人的阅览权或外借权也受到各种限制。从服务的便捷性看,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要办图书证、登记、存包,很是麻烦。而在书店,可以随到随进,随进随看。从图书更新速度来看,公共图书馆由于采购、编目、上架等业务流程繁琐,因此其新书、畅销书上架时间远远滞后于书店,新书、畅销书不仅品种较少,复本量也很少。

另外,普通市民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还不够,民众普遍缺乏图书馆意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信息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也只有生活水平更高或文化知识更丰富的民众才会想到去享受更多的图书馆服务。目前我国的市民需要的是休闲娱乐,读书消遣,新颖实用的资讯,茶余饭后有个好去处,地理位置优越的书店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而图书馆严肃、刻板的公众形象使得市民对图书馆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

2.2 书店和图书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运营思路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我国图书馆分别由教育、文化、科研等系统多头领导,按类别被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体制的壁垒使得各个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各有侧重,不能满足读者广泛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属于享受国家拨款的文化机构,经费来源依靠政府外部输血,部分图书馆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建设及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掌握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财权、规划权和管理决策,公共图书馆无自主经营权,也无权支配人力资源,最终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人才结构老化,负担过重。此外,由于隶属于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一些公共图书馆不能摆正自身定位,服务不规范,维护读者权益的意识淡薄。

书店属于自负盈亏的商业经营机构,仅仅靠卖书的收入维持运营。网络书店低折扣的冲击、读者不看纸书、不买纸书的外部环境,以及房租、物业及人员工资等自身经营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大部分独立书店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残酷的外部环境逼迫着书店经营者在服务理念、服务环境上不断地调整创新。在选址上,独立书店一般要经过精心的调研,瞄准固定的读者群体和消费习惯。一些书店深入大型商圈、独立社区、高校、写字楼、机场、车站等,其服务对象更加精细化。大多数书店的营业时间从早上9:00到晚上9:00甚至更长,这是很多体制内的图书馆所难以做到的。许多独立书店在运营方面独具特色,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会员,还专门开辟了阅览室,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并能依托自身资源办刊办报,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个性化书吧和书店混业经营的出现,亦为读者营造了休闲随意的阅读空间,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了留住读者,一些书店不惜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为读者提供方便的阅读条件,甚至还为读者抄书、复印提供条件。〔7〕

2.3 书店和图书馆功能的错位与竞争

书店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已经在慢慢消解其卖书功能,图书开始向其他高回报值的消费附加品转变,书店变成了城市的文化休闲驿站。书店比图书馆更亲民、更接地气,赢得了人气,但是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码洋。只看不买、看了样书再到网上下单这样不对等的消费模式、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以及部分读者的不文明行为,使得书店承载了相当一部分公益的功能。在暑假,有些城市的大型书店甚至成为人们免费消闲纳凉的场所。有的读者不注意爱护图书,自行拆开图书包装,造成新书的破损;有些家长把书店当成小孩暑假的“托管所”,却没有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约束,不少图书被人为污损、撕毁、胡乱置放。还有一些读者乱扔垃圾,堵住通道、大声喧哗、偷盗图书等。很多书店对于承担“免费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只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书店变成“免费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职能的缺位和资源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其低覆盖率、功能的不全及较低的读者满意度,使读者不断涌进书店,既增加了书店运营的成本,又加剧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错位。对于艰难支撑的书店经营者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进一步分流了他们现有的读者群体。吸引了一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总分馆式的集群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软硬件配套的完善、服务理念的更新、相关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又吸引了不少读者进馆阅读。

2.4 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竞合博弈的文化生态

书店和图书馆在历史上有过和谐发展的先例,如1924年商务印书馆将涵芬楼改名东方图书馆,兼有书店和图书馆的双重性质,今日的涵芬楼书店仍然保持设立阅览室的传统。对于普通读者的文化消费和阅读服务而言,书店和图书馆应该是共生共荣的横向竞合关系。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两者共同隶属于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能够有力地提供阅读的保障。中国从图书馆建立的100多年来,图书馆的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有识之士,都一直在呼吁图书馆要成为民众阅读、民众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图书馆要有大众意识,对大众开放。〔8〕他们中很多人将公共图书馆形容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还有的城市致力于建设“图书馆之城”。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早已成为了公益性的社区文化中心、居民交流平台和社会教育中心。2009年,意大利都灵的国际图联卫星会议的主题是“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意味着国际图书馆界承认图书馆如同酒吧、咖啡店、公园一样,是市民生活工作之余的平常去处。

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因此,在当前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将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相对于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不发达,开设书店的门槛相对较低,资金投入少。目前书业的经营模式仍为寄销制,新书出版后,出版社根据书店的性质和经营情况主动发给书店,书店销售后再结款,而且卖不掉的书还可以包退。此外,书店作为竞争性的经营单位,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环境的打造方面比较灵活多样。目前我国对一些实体书店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如2013年12月政府免掉了北京三联韬奋书店13%的增值税,书店因此节约成本100万元,同时该书店还获得了100万元的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三联韬奋书店接受了补贴之后开设了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北京的新的文化地标。

3 结论

在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甚至成为城市的名片,同时,在培养读书风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所能扮演的角色也不可低估。图书馆是服务社会大众的,书店也是服务社会大众的,而大众的需求已变得多样化,图书馆和书店也应该随之改变。两者不是竞争对立的关系,而是和谐的文化生态;无论是书店办“阅览室”也好,抑或图书馆开书店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书香文化,培养社会的阅读风气。反之,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和有着大批爱读书民众的国度,又会促进更多的书店和图书馆在这块土地上复兴繁荣。

1.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探.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96

2.卢红雨.书店超市对图书馆挑战的考量.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5

3.舒琳.吉林百姓书房:读书购物两不误.中国文化报.2011.12.6(5)

4.从“阅读”到“悦读”:各地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综述.〔2013-12-12〕.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0739 034.html

5.东莞图书馆:为读者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图书馆.〔2013-11-15〕.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0/8357808.html

6.黄文镝.城市图书馆探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42

7.吴杰.消失的书店.〔2014-04-19〕.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96

8.王余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欢
书店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最美书店
在书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