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

2014-02-12 00:37张明海龙献忠
图书馆 2014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张明海 龙献忠

(1.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运用,人类已经步入了“云传播”的时代。高速的网络、巨大的云计算功能、海量的云储存、无尽的互联网利用形态、多彩的终端、专业化的知识推出系统……新兴云媒体凭借着传统媒体所无法超越的信息存储功能和形态各异的信息控制终端,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流态,开启了全媒体传播新纪元,也对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置身庞大的“信息云”中,学校已经不再是大学生观念形成、知识获取和素质养成的唯一场所,新兴云媒体将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提高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在云传播时代,各类信息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的主体开始趋向泛化和多元,对学校传统的知识传授理念和方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要作出顺应云时代要求的调整。

1 云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

“云传播”这一概念引自云计算。所谓云计算,是指利用大规模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集群建立起庞大的运算系统,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各种软件及服务,无需再为每台微机购买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等。〔1〕正是云计算这一“革命性的计算模型”的开发和运用,超级计算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自由流通,并形成一个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织的强大的“互联云”,且“互联云”上的海量信息可实现有序流动。云传播作为云计算时代网络传播的新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共享机制,其核心思想在于“融合、共享、交互和效率”,这充分体现了现今信息传播媒介的理想追求,是关于未来媒介深度融合、知识全民共享以及构建健康网络传播生态环境等重大命题的最新设想和探索。作为一种媒介组织系统,云传播在系统结构、要素组合和内部机制上,体现出高度的复合性、效率性、定位精准性等特点。在云计算环境下,人类基本传播形态诸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云传播系统中相互交织渗透,成为了有机的统一的传受整体。

可以说,云传播推动了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有效促进了人类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效率,整体提高了社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2〕无疑也将对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习惯和信息传受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深入,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已经从“人围着计算机转”发展到“计算机围着人转”,“上网”将成为历史,因为人们完全生活在“互联云”之中;二是人们信息需求欲望得到加强,大学生将普遍感受到网络信息对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三是数字化报纸与期刊、移动书院、网络图书馆、云电视与广播、云搜索引擎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在同“互联云”的对话中实现高效、有序地检索和阅读,网络远程教育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教育的主体开始趋向泛化和多元;四是文化沟通规则的变化促使信息服务必然走向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3〕即不再需要家家买计算机、人人当软件IT程师,各部门也不再建自己专门的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基础设施。

2 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转向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囿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特定的传播环境,信息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低,信息意识不强,早期信息素养教育一般侧重于“确认信息能力”、“寻找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有效使用信息能力”等方面。但随着云传播时代大门的开启,云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教育功能日渐凸显,人们对信息传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性,这无疑将引发我们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的再度思考。信息素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浅层次能力的培养上,要注重学生信息传播和媒介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信息传播观,有效提升云媒介驾驭能力、信息再加工与传播能力,以及适应信息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首要问题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成功转向。

2.1 教育目标定位从“提升信息免疫力”向“提升信息传播参与力”转向

信息素养教育的兴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介普及率急剧上扬,广告业蓬勃兴盛,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过度商业化运行和媒介信息内容的极端“媚俗化”,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更为科学、理性的接触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最早关注该问题的是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其合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首次提出将媒介教育引入学校课堂。他们认为,大众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全是一种商业化、机械化的文化,且这种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与传统的精英文化背道而驰,只能为公众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严重腐蚀着传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破坏了原有的社会道德和生活秩序,是威胁社会文化与道德的源泉;普及媒介教育,是为保护孩子,好比“接种免疫”,可以帮学生强身壮体、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抵制媒介文化的诱惑。〔4〕其次是以文化研究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从批判社会的视角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性研究,主要观点认为,文化工业是与人性相悖的,是披着商业逻辑的外衣吞噬人们自主性的纯粹的商品,文化工业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大量标准化、同质化文化产品的影响和渗透,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思想与心理的控制。所以,早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媒介批判为主要意识取向的,主旨在于解析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着力培养大众对信息符号的分析、思辨和免疫的能力,让大众意识到媒介信息并非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媒介的“真实”是通过信息符号建构出来的,是多重因素相互碰撞、渗透和作用之后的呈现。

可以说,早期的信息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信息免疫力”,忽视了信息对于人类认知环境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信息传播媒介完全处于一种排斥的心理态势。而事实是,现今的云传播已经使受众置身于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之中,人们每天都被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所包围,一旦失去媒介终端将“寸步难行”。因为,云传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平台,也因其具有传播信息量大、规范、有序、新颖、及时等其它媒体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刻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范式,形成了一种以赋权为特征的新型“参与式信息传播图景”:传播的主体走向泛化,广大的“少数人群”开始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利,可以在淡化了的媒介中找回自己被媒介压抑的思想,重新回到人与人和谐交流的局面;教育的主体走向多元,数字媒体及专业化的知识数据库的兴起,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了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云媒体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教学园地”已成事实。我们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应该由“提升信息免疫力”向“提升信息传播参与力”转向,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息传播伦理规范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分析、思辨、传播和自我表达的技能为重点,努力提升大学生信息传播自主权、参与力、沟通力和学习力。

2.2 教育范式的“本土化”转向

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基本理论,起源于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理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方面,在教育理论研究上以借鉴和移植国外理论为主,缺乏对中国媒介政策、国民信息素质以及本土文化语境的观照,导致理论“水土不服”,教育实践存在泛化和形式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国信息素养教育未能很好地吸收中国信息素养教育的传统。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特殊的规律、传统和特色,信息传播及言论表达有自身的规矩和方圆,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有助于强化国家文化安全保护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基于这一认识,信息素养教育范式的本土化转向,既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各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真实情况,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教学原则体系,也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防止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信息传播媒介而施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垄断。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加拿大虽与世界最大文化出口国美国“一衣带水”,却一直以来未受其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归功于其所拥有的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和媒介素养教育制度体系。加拿大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把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作为评价师资的重要指标,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开设“流行文化”、“信息与通讯技术”、“图书与情报”等系列课程,长期致力于培育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注重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和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加拿大人抵制美国式文化的良苦用心和强烈的本土文化维权意识。

3 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育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意味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从宏观上要把握教育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要突出教育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早期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管理部门采取行政干预的形式推动。1984年我国教育部就下发文件,要求高校普遍开设文献检索课,但历经30余年,至今仍未建立起统一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运行机制,各高校开课形式不一,发展也不平衡,即便是已经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也缺乏统一的规划,不仅课程设置理念滞后,且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文献检索”而未能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有机互动、融合。再有,由于没有规范的教学体系和统一的评估标准,长期以来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游离于学校整体教学活动之外,〔5〕更没有建立适合当前云传播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要获得政府、信息传播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的合力支持,形成政府、高校、信息传播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全民教育模式。

3.1 政府主导

面对多元的社会网络,需要建立具有宏观战略指导性和多层次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其中的过程需要获得政府的主导性推力,官方教育机构必须给予明确的支持,并站在全民教育的宏观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和评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正式提出了“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支持,但云时代也往往会因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而容易导致信息鸿沟和信息贫富差距的扩大,这需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国民对云传播信息资源的准确了解和合理使用,需要有效提高民众的社会参与度和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实现信息接触和获取的开放、平等。这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宗旨,也是“包容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引领能力、实现文化创新、提高公民素质、培育文化消费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我国政府应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课程体系之中,培育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硬件设施,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公平、持续、有效的开展。

3.2 校内外融合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和主要任务的承担者,虽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但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际的不足之处,即使有实践环节,也多属于模拟性实验,对学生信息传播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还不够明显。信息传播机构是真刀实枪地制作信息、传播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将校内外信息传播机构纳入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主体范畴,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搭建理想的实践教育平台,对于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传播机构的深度参与和配合下,建立校内外两条交融线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健康的信息传播价值观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可辅以案例教学的方式,针对当前的信息传播案例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深入研究和探讨,最后以研究报告或论文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学校与信息传播机构以“合作式互动”的形式进行实践教育。信息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与实践客体,可以根据自身媒介特点,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云传播实务教材,建立开放的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向大学生传递信息素养概念,提升大学生维护信息消费权益的自觉意识。最后,学校可以与信息传播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去信息传播机构如出版社、期刊社、有线网络电视台、移动通信公司、知名网络媒体等见习、实习,利用信息传播机构的专业设备,让学生按照专业化流程采集、编辑和传播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高效、准确地利用媒介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任务的能力。

3.3 馆院(系)协作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也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6〕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文献和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员多数具有信息学专业背景,有扎实的信息学专业功底和较高的信息服务技术,信息采集实践经验丰富,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难得的人才优势。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突出图书馆这一信息服务机构的主体性职能,建立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图书馆与专业院(系)协作的常态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传输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优势,努力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

4 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路径

诚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及其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并非一个孤立的单元,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融合到日常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这其中包括课程的科学设置,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普及,以及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等环节。

4.1 科学设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成功实现,首要任务是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筛选教学课程资源,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高校管理者及其教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往往将信息素养和图书文献检索能力等同。实际上,随着云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单一的信息检索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检索和媒介素养能力要求,云传播时代信息素养的能力结构要素更为广泛、全面,除了能利用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文献检索之外,还必须掌握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信息传授的基本技能,深入认识媒介并理性判断各种媒介信息,要求具备较强的信息敏锐度和沟通能力。所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顺应这一新的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策略,课程设置要注重内容的层级性和教育的阶段性,要贴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智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是将信息素养作为大众化的通识课程来开设,该阶段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入认识各种媒介,掌握不同云媒体的传播特质,理解云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是专业化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应定位于培养具有信息批判能力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系统地将传播学、图书信息学、符号学、视觉语言、现代传播技术、媒介批判、媒介伦理、受众分析等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其三是拓展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和专题实践活动的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教育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入职后培训的兼容和互补。

4.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信息素养教学形式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形式的必然选择。技术学视域下的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虚拟云媒体环境,实现交互性学习功能之外,更多的应是营造一种“云教育环境”,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云媒化、个性化、合作化和快捷化,激发学生利用云媒体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北京邮电大学于2012年9月推出了智慧云课件教学系统,并在MBA教学中成功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手持云媒体移动终端,通过3G或WiFi,进入云课件系统,既可任意查看教材,同步翻阅课件,随意做笔记,也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在线交流,一部轻巧的云媒体移动终端,可以下载收录所有教材,告别了过去沉重的教材和课件。可以说,该校运用IT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一项重大创举,同时也开启了国内MBA教育界运用“云”技术支持教学的先河,给其它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7〕

4.3 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保障机制

健全的教育运行保障机制是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信息素养教育保障机制,首先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系统,我国政府要最大限度地通过立法的形式,用法制法规来规范有关行为和责任,将信息素养教育上升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实际,尝试成立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机构,具体负责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执行教学任务和实施评价考核,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政策,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再次,由于云媒体的广泛渗透与融合,媒介环境愈发复杂多变,社会将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施体系的环境主体,社会组织与媒介机构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努力打造社会、学校和媒介三位一体的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平台。

(来稿时间:2014年2月)

1.张力.“云时代”的信息安全.求是,2009(12):55

2.李卫东,张昆.“云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图书情报工作,2011(10):48-55

3.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云计算技术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9

4.黄旦,郭丽华.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现代传播,2008(3):120-121

5.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现代情报,2007(11):199

6.胡慧贤.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图书馆,2006(4):79

7.万玉凤.北邮智慧云课件系统上线.中国教育报,2012.9.19(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