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振恒(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101)
李 玲(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080)
读者培训在业界有多种表达,如读者培训、用户培训、用户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1-2]。笔者倾向于“用户培训”,主张把“读者”称为“用户”,因为“读者”多少体现着图书馆的中心主导地位,而“用户”体现着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地位。图书馆以“服务”为角色定位似乎贬低了其价值或形象。其实,“服务”真正体现着图书馆的价值,况且政府已在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毛泽东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加深,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须得到强化。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因为读者为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两次投资——纳税和直接交费。为了将图书馆的用户培训和商业的用户培训加以区分,社会层面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可以使用“图书馆用户培训”。为迎合习惯,笔者暂沿用“读者”这一概念。实际上,笔者认为用什么称谓不重要,重点在于图书馆能否真正从读者的利益与需求出发开展富有实效的培训。本文就读者培训的模式、使用原则及条件等进行探讨,限于篇幅,各培训模式的培训策略另行撰文分解。
1.1.1 定位
笔者认为,作为读者培训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培训模式是指单位制定教学计划,设定培训内容体系,排定时间、地点、培训人员和培训对象,并辅以给出成绩的考试或考察机制,强制性要求培训对象掌握有关文献情报能力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培训方式。1965年,日本文部省提出在高校设立情报信息教育课[3]。现在,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初中开设的“情报基础”为必修课、“情报应用”为选修课;高中开设的“情报”为必修课[4]。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教育,90年代在小学实施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教育[4]。英国于1988年进行教育改革,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中[4]。我国教育部在1984年2月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通知中规定,凡有条件的高校将《文献检索与利用》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将其作为选修课或者开设专题讲座[5]。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6]。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都开设了以计算机操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但涉及文献情报基本方法的极少。由于我国高校文献情报基础能力培训较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某高校图书馆为某科研团队服务时发现,该团队14名成员中,教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7人,绝大多数成员没上过文献检索课或没参加过相关文献检索知识的培训,其文献检索能力较差,常用数据库多停留在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上,对检索算符、检索表达式的构造、外文数据库的检索等知之甚少[7]。因此,课程培训模式主要用于通用基础性文献情报能力的培训,由培训方自主确定培训体系及内容,主要面向读者的基本需求,可以认为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1.1.2 问题
绝大部分高校主要是由其图书馆承担文献检索课培训的授课任务,极少设置专职教师岗位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事实上,很多馆员不少,但具备授课能力的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开课率和培训效果均不理想。此外,虽然诸多高校已开设文献检索课,而且大部分高校还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但这门“授人以渔”的课程,却在种种不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中被边缘化,不受学生重视[8]。
此外,课程培训主要集中在高校,尚未见公共图书馆对其读者进行课程模式的培训。科研院所读者的文化层次一般在本科以上,且人数较少,图书馆较少对其读者进行课程形式的培训。不过,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生第1年在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接受基础教育时,可以选修文献情报能力课程,部分定向培养单位要求其研究生必修。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社会读者也需要系统的文献情报课程培训,大型公共图书馆应该考虑每年规划系列培训课程,免费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并以考核合格发放文献情报能力合格证书的形式提升全民信息素养。
因此,高校文献情报课程培训需要全面、系统地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文献情报课程培训需要尝试或推广。
1.2.1 定位
笔者认为,讲座培训模式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实际需求及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培训专题,进而指定培训时间、地点及培训师的一种培训方式。该培训模式较灵活,对培训对象一般没有强制性要求,读者甚至在培训现场可以随时离开。该培训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面向读者的现实需求,主要针对个性化或小众化的文献情报需求实施(如图书馆某种资源的推介与使用方法培训、某种特殊文献情报工具的使用方法培训等),一般由馆员承担培训任务。笔者发现,目前研究“读者培训模式”的论文大都以这种模式为主。有的图书馆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定期培训、预约培训、上门培训等,以充分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或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9]。各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的培训主题有所差别,但主要方面基本一致。姚向阳等选取了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和IDP(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教育集团联合发布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前400名中我国的大学共24所作为调查对象,发现讲座中相同的主题类型是:数据库使用、软件介绍、图书馆利用、使用方法、论文写作、网络资源[1]。图书馆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包括校园网、图书馆主页、Email、QQ群、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等数字渠道宣传;食堂、宿舍、主要通道口、教学楼、图书馆等地海报宣传;甚至发放读者培训传单[10]。这说明,由于讲座培训模式时间、地点存在不确定性,宣传工作显得较为重要。
1.2.2 问题
讲座培训存在参与人数不确定且培训上座率不高的问题。由于讲座培训模式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与读者学习、工作时间冲突等诸多因素,不少图书馆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太理想,如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图书馆2013年下学期共开展读者培训12场,共有385人参加,除去个别场次人数爆满,其他的培训每场只有约20位读者[2]。张佳佳对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吉林大学农学部及遵义医学院4所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参与情况也不理想,有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未参加过图书馆培训的比率竟然高达78.87%[10]。
此外,图书馆读者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效果不理想。张佳佳对多个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读者认为读者培训的效果一般,现有的读者培训成果并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10]。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读者培训的针对性存在问题。例如,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图书馆组织的一次对口培训就非常成功——某课题组负责人为提高其成员的文献检索能力,特意邀请华南师大图书馆馆员对其成员进行培训,该馆员深入了解了课题组的培训需求,参训人员也非常积极,最终,华南师大图书馆馆员用了12学时完成了系统的能力培训,受到课题组的高度评价[7]。
1.3.1 定位
笔者认为,自助培训模式是指由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搜集或制作主题明确、方法适当的培训资料,通过多种便捷途径(主要是网络)向读者提供,并由读者通过自学掌握某方面知识或方法的培训方式。该培训模式的特征是开放性和拓展性,即指定范围内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培训资源,培训资料可以来自课程培训和讲座培训,也可以是图书馆自编培训资料,甚至可以是图书馆从网上搜集的培训资料。姚向阳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进行调查发现,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都较重视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建设,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都对以往的课件、视频进行了整理和提供,甚至对某个热点主题的相关资料也进行了专门的整理和提供[1];有的图书馆对一些常识性培训不再专门开设讲座,而是将录制的视频挂在网上供读者自学[2]。随着网络的发展,读者自助培训模式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因为,课程培训模式和讲座培训模式的成果可以通过自助培训模式被无限利用,满足那些因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而未能参加培训的读者的知识需求,图书馆甚至可以将自助培训平台拓展为其重要的特色资源。
1.3.2 问题
目前,图书馆挂在网上供读者下载的培训资料基本是图书馆自己组织培训的部分课件,专门编制而非课程培训或讲座培训的资料不多,通过其他途径搜集的培训资料也较少。因此,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需求与本馆实际,面向国内外搜集优秀课件或其他类型培训资料作为自助培训模式的培训资料。
此外,培训资料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传播范围存在问题。目前,图书馆一般都是将机构知识库或图书馆网站作为其自助培训模式的“基地”,但关于培训资料的知识产权一般没有明确说明。例如,对图书馆自身产生的培训资料一般没有使用许可声明;对图书馆邀请专家进行培训的资料,也大多没有培训专家的传播许可声明。同时,有的图书馆网站上的自助培训资料允许任何人下载、使用,有的通过IP控制或登录账户控制,只限“本馆读者”下载、使用。因此,图书馆需要在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助培训资料的同时,尽量向社会开放可以公开的培训资料,以便图书馆培训资源的共享,形成读者培训的合力,节约社会资源。
上述三种培训模式的特点与功能各有不同,图书馆应以读者文献情报能力快速提升为中心,科学选择培训模式。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原则。
需求是读者培训的核心要素,没有需求,再多、水平再高的培训都是不需要的。因此,图书馆必须切实根据读者需求开展培训工作。目前,不少图书馆是根据自身能提供的培训资源,再简单了解一下读者需求而开展培训。有些培训这样做是可行的,如对大学新生进行以文献检索为主的文献情报能力培训,可以且应当普及此做法。但讲座培训就不宜仅靠图书馆领导或几个骨干“拍脑袋”而定,读者培训需求调查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馆需要尽可能列出读者应该具备的文献情报能力清单,由读者自愿报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甚至提出清单中没有的培训需求,图书馆汇总、分析,按轻重缓急逐步开展。
图书馆应系统地进行培训规划,根据读者需求和自身情况,确定需要提供哪些文献情报能力培训,在同样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从课程培训模式、讲座培训模式及自助培训模式中选择一种更为合适的模式来实施。作为文献情报基础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可以开设系列课程(如文献情报检索),系统培训读者的基本能力。而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读者一般层次较高,大都已经接受了文献情报基础能力培训,且人数较少,因此课程培训模式对其不适用。讲座培训一般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且复杂或陌生的文献情报获取与利用问题,尤其是解决提升读者获取急需的重要文献情报能力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认真评估读者需求的强度与广度,选择合适的培训人员、时间及场所,使讲座培训落到实处。
培训成本需引起图书馆领导的注意,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包括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等成本。随着社会机构改革和创新工作的驱动,不少单位开始实施部门全成本核算,公共设施使用开始收费,甚至价格不菲(如报告厅一天收费可能上千元,甚至数千元,小会议室也需要几百元),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也需要考虑这些费用。课程培训往往是单位“公费”,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应尽量减少开展讲座培训,而扩大自助培训,即使是供应商提供的讲座培训,图书馆也应该充分了解读者需求,向培训人员提出明确的培训要求,注重效率。因为,图书馆也为此付出了配合性的人力资源和场地费用等。
培训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拥有优秀的培训人员,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才可能持续地发展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10]。读者参加培训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非常实用、重要的获取文献情报的方法,这就要求培训人员不仅具有某方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娴熟、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力和个性鲜明、极富吸引力的讲解风格。因此,培训人员应该是所讲内容领域的专家和演说家,而不是不学无术或不求甚解却又出于个人名利而站在讲台上貌似自信地“照本宣科”的人。
3.1.1 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目前,一方面,很多图书馆被主管单位看成安排老弱病残和裙带关系的场所,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但人员数量一般都很充足;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培养的文献情报相关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十分困难,而图书馆非常需要这些人才却没有招聘指标。多年来,图书馆因人才不济、经费有限,文献情报服务并不被广大读者、尤其是领导普遍认可。单位出现必须安排的“关系户”而其他部门不好安排时,一些领导往往会将其安排到图书馆,其认为图书馆工作轻松且不需要过多能力。在网络环境日益强化的今天,这种误解的趋势在加强,而图书馆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尴尬状况。这一方面需要图书馆人努力学习服务本领,自我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图书馆领导努力游说和争取,向单位领导充分说明图书馆引进文献情报高级人才的重要性,从而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提升,尤其是读者培训能力的提升。
3.1.2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由于一些图书馆人员数量偏多,真正的优胜劣汰机制并没有形成,导致图书馆人力资源过剩,单位切断进人计划是可以被理解的。图书馆要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内部挖潜十分重要,这可以说是目前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很多图书馆的相当一部分人员不是文献情报专业出身,但是,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培养,使他们成为图书馆需要的人才,加上其原有专业,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就文献情报能力培训服务而言,图书馆可以根据馆员个人愿望、个人条件及岗位情况进行读者培训人才培养规划,如哪些人分别往哪些文献情报培训方向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多久能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如果馆员希望在某具体方向成才,在自学和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情况下是不难实现的。图书馆可以通过文献情报相关专业的二学历教育和参加文献情报领域的有关专业培训快速、系统地培养专业人才,尤其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等专业机构每年举办的培训班是广大图书馆快速培养文献情报相关专业人才的极好途径,图书馆不应为了追求“压缩开支”而对这些绝好机会视而不见。那种要求“员工自学成才”的“不投入多产出”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1.3 建立馆外培训专家库
读者培训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图书馆很难、也没有必要培养具有各方面培训能力的人才队伍。借智培训是图书馆需要考虑的重要途径。其是指图书馆面向本单位甚至全国筛选、洽谈、确定合适的培训专家,建立“外部培训专家数据库”,通过邀请讲座支付专家费的方式对读者进行针对性培训。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关于学科背景的培训就邀请了相关教授进行开展[1]。图书馆购买读者服务产品(包括数据库、情报分析工具、科研工具等)后,产品供应商有义务对图书馆读者就其产品的使用提供免费的上门讲座培训。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培训录像等方式制作培训资料,并通过自助培训模式予以配合。
3.1.4 完善培训队伍管理机制
图书馆有再好的读者培训师资队伍,而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仍然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出现内耗,影响培训质量。图书馆应围绕培训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兼顾其岗位工作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图书馆派人外出参加有关文献情报技能培训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参加培训人员须将培训成果再现,供馆内共享,防止外出培训人员以培训为名而游乐等不当行为发生,或培训成果私有化。图书馆需要制订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大锅饭”现象,以免削弱优秀培训人才的积极性。切实体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劳有所获是图书馆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文献情报服务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随时的,而这些服务如何快速、准确地到达读者那里?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系统地梳理某部门或某领域的文献情报服务需求?这就需要从读者队伍中产生组织者——文献情报专员。笔者单位各科研团队领导亲自指定了文献情报专员,文献情报专员负责配合图书馆做好有关本团队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许多信息交流可以通过这支队伍实现,他们在图书馆文献情报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起到非常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在培训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一线科研的文献情报能力培训需求,使图书馆的读者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读者培训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相当一部分图书馆读者培训师资力量较弱,这既有单位轻视图书馆工作而大量安排非专业人员到图书馆工作的原因,也有图书馆没有把读者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原因。无论图书馆资源利用也好,读者情报能力提升也罢,图书馆都应该设法创建一支具有较强文献情报培训能力的人才队伍,并且通过这支队伍的建设可以极大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进步,因为绝大部分培训都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必然对图书馆各类资源建设与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在拥有较好读者培训队伍的情况下,图书馆应该在充分调研读者文献情报能力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全面规划读者培训方案,选择合适的读者培训模式,扎扎实实地开展读者培训,有效提升读者文献情报能力。“有为才能有位”,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通过系列的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文献情报支撑优势,才能逐步改变人们“图书馆工作什么人都能干”的错误认识,才能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1]姚向阳, 江蓉星, 黄 黄. 港台与内地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调查与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23):78-81.
[2]谷聪聪. 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分析与思考: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4(2):14-16.
[3]刘冬青. 日本情报信息教育概况及启示[J]. 晋图学刊, 2001(2):78-79.
[4]文 焕. 论信息素养与我国的信息教育现代化[J]. 教育探索, 2002(8):37-39.
[5]教育部. 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J]. 高教战线, 1984(6):45-46.
[6]牛振恒. 21世纪我国高校信息教育问题漫谈[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79-81.
[7]龙雪梅. 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读者培训实践与思考[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7):83-86.
[8]王 佳. 高校文献检索课现存问题与对策浅析[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2):60-61.
[9]李佼佼. 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模式探索:以天津农学院图书馆为例[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26(6):124-127.
[10]张佳佳. 网络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调查与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31(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