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作者:乱世不靠谱,吃点鸦片膏

2014-02-11 11:52箜篌引
百家讲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契丹宰相

箜篌引

喜剧王

公元933年,后唐明宗驾崩,朝廷乱作一团。太常卿崔居俭按惯例应作礼仪使,但他拒绝了,理由很简单:避讳,其祖父名“蠡”,和“礼”同音。这种避讳在古代很普遍,但在这节骨眼上较真,令宰相刘昫(xu)很不满,不仅降他职,还对他通报批评。

没想到,秘书的通报却让刘昫闹了笑话。通报中说崔居俭“闻名心惧”(听到祖父的名字就惊惧不安),所以才推辞作礼仪使。刘昫嫌不够深刻,大笔一挥,改成“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如此一改,崔居俭委屈,大家莞尔——人家祖父就是那个名字,人家有什么罪、有什么耻?最尴尬的还是刘昫,暴露了自己对典章常识的欠缺,颜面尽失。作为宰相,这种错犯不得,但既然犯了,也只好听由它变成笑料了。

吃一堑,长一智,刘昫学精了:留个心眼,凡事多听多问,再做道理。但他没想到,躺着也会中枪。

刘昫因事被贬为仆射,上朝时恰好下雨,只好和众臣在廊下排队。有关官员让他站在中丞御史之后,刘昫很恼火,想发作,又想起了上回的教训,便问:这样排队,有何旧例?

官员自然怵了。赶快百度查资料,结果是没有旧例。刘昫很高兴,这次终于扳回了一局。但麻烦还未了: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座次,那该如何站队才好?

正纠结时,他看见了亲家兼原宰相冯道。其时,冯道被贬为司空,但司空是个闲职,如何排座次没有规定,于是冯道自作主张:等官员都进去后再进去,等宰相出来就跟着出来。

这招行啊!冯道见多识广,尤其是和自己一样,刚由宰相贬下来,跟着他走,不会错的!刘昫很高兴——终于有章可依了。但他没有想到:他和冯道虽都是从宰相之位被贬下来的,但冯道现在是司空,自己只是仆射。

这回,轮到有关官员尴尬了。明知不对,又找不出正确的规章,连弹劾也没有理由,只好由他去了。于是,跟在冯道后面同进同出的刘昫,成了后唐一个令人嘲讽的笑料。

两次偶然的琐事,在那个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被心里焦灼的人们无限放大,成为茶前饭后的谈资。豪爽的刘啕一不小心就中了枪,成了名副其实的喜剧王。只是,他最开始,并不是这样一位萌人。

励志王

刘昫是官二代,长得好,才气高,是标准的高富帅。然而,在唐末乱世,在枪炮流箭中,这些都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十八九岁时,契丹攻占家乡,他成了俘虏。好在他机灵,找个机会逃了出来。家乡是回不去了,干脆和几个朋友到山里隐居起来,喝喝酒,吟吟诗,致致他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对官二代刘昫来说,消遣,自然只是韬晦。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是迫不得已,一有机会,他就会出去的。毕竟,对一个书生来说,治国平天下才是硬道理。

各地都在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刘昫观察时局,决定跟北方军阀王处直干革命。很快,他成了王军阀的观察推官,相当于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管管治安,审审案子,对刘才子自然如烹小鲜。

可是,军阀铁血,更冷血,不仅火并,还窝里斗:王处直之子为夺权干掉了父亲,顺便干掉了刘啕的哥哥。还好刘昫有逃难经验,又一次出逃成功,躲避在沧州一带。

其时,军阀李存勖搞掂了篡唐的朱梁王朝,建立后唐,是为唐庄宗。寻寻觅觅,36岁的刘昫终于安定下来,在后唐朝廷立住了脚,接连担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有作为的唐明宗即位,对刘昫更是宠爱有加,先后任他为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和刑部尚书。

这种宠爱和才学有关,和长得帅更有关:唐明宗是唐庄宗的义兄,虽有武功,却无文治——不懂汉文啊!上朝都得带个翻译。对臣子的任用,除

了模糊的认知,便只能以貌取人了。

而刘昫正符合唐明宗的审美取向:长得帅,风度可人,看起来赏心悦目,站到哪儿都是一道风景,何况人家还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怎舍得不用?就这样,刘昫一路绿灯,从学士做到宰相。

接到任命时,刘昫到大殿谢恩,却扑了个空——明宗今天祭祀,不上朝。刘昫想了想,干脆到端明殿谢恩去。他是“端明殿学士”,在这里谢恩,既能将升迁衔接得天衣无缝,更显得君臣融融。尤其是,能给那些文臣一个暗示——我不需要什么背景,干得好,照样可以位极人臣;也能给那些武将一个眼色——治国,更需要文人的韬略,而非武士的蛮力。

这个举动折射出的微妙信息,让刘昫成为励志王:在乱世中站好队,并一直坚持下去,权杖,总有一天是你的。

重拳王

其实,刘昫不只是高富帅,不只会吟风弄月,更有政治家的魄力和手腕。平日深藏不露,关键時刻却一招致胜。

唐明宗死后,后唐窝里斗,乱得像团麻。明宗养子快刀斩乱麻,暂时胜出,是为唐末帝。新帝即位,极需笼络将士,就让财政部长造册上报钱粮数目。哪知这个财政部长太实在,数数时将白条也如实计算在内,给出答复:数百万。

唐末帝很高兴:老天有眼,国力如此雄厚!可要拿出钱来奖赏将士时,傻眼了:财政部连十分之一也拿不出。

自然,这个财政部长得换人。于是,刘昫走马上任了。

刘晌是个明白人,知道财政部里的水有多深:这些人庸碌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中饱私囊,隐瞒州县多年的欠款以索取贿赂。但大家都心照不宣:乱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自己能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现在,就看这个新部长懂不懂人情世故了。

但刘昫的动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重拳出击,不留情面。

他派调查组暗中调查、谈话、查账,一个也不能少。将已经结算过的,或者亏空仍在账上的,或者长期拖欠的账目登记在册,一一核对虚实,上报朝廷:可征收的账目坚决征收,死账坏账则一笔勾销。

如此一来,GDP虽然下来了,但民间支持率却上去了。只是,账目明晰了,财政部自然失去了要挟州县的条件,再无油水可捞。

于是,整顿后的国家出现了一道奇观:一边是老百姓感恩戴德,一边是财政部同僚怨气冲天。但刘啕顾不得了,大丈夫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从他接受财政部的烂摊子起,从他决定一单单查账起,他就知道那个注定的结局。

可惜,他没有想到,结局会来得这么快。不久,他就被罢为右仆射,而原因仅仅是,他为维护前宰相兼亲家冯道,和现宰相发生口角——正授那帮虎视眈眈的同僚以口实。他们添油加醋,将一次偶尔的口角上升到有损国家形象的礼仪高度。

唐末帝得知原委后,自然生气,顾不得刘昫维护国家财政稳定的巨大功劳,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然后一同罢免。

一心为公,坚持原则,却落得如此下场,刘昫虽说有思想准备,但还是郁闷不已。因此,才出现上朝时跟冯道同进同出那极富喜剧性的一幕。这也是抗议:既然重拳王当不了,当个喜剧王总可以吧?我就是维护冯道到底了!

变脸王

唐末帝当初是踩着唐明宗女婿石敬瑭上位的,即位后对石敬瑭更加猜忌。而石敬瑭也耐不住寂寞,折腾一番,向契丹称臣割地,以后晋取而代之,终于过了把皇帝瘾,是为晋高祖。这次改朝换代依然血腥,但除了部分将士充当炮灰外,对文臣影响并不大。文臣满腹经纶,是稀缺资源,要想马下治国,还得靠他们。

面对政治看客,刘昫只能变脸求生存。还好,石敬瑭挺器重他,毕竟是老臣,有经验、有能力、有魄力,弃之不用太可惜,就是不知能否效忠自己,先考验考验再说。

考验的方式是出使契丹。

其时,石敬瑭因为卖国称帝,对契丹称臣,很为世人不耻。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找谁出使契丹是个问题。而刘昫当过宰相,是前朝重臣,让他出使契丹,既可表达自己的诚意,让契丹满意;又可显示自己的礼遇,借此收服旧臣;最重要的是,这次机会是试金石,由此可看出刘昫对自己的态度。

刘昫当然得去。既然没得选择,何不顺势而为?五代十国更迭频繁,想殉国也殉不及。何况,主子们窝里斗,他也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在这种乱世,留下自己的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

刘昫出使契丹的具体情况,史书没有记载。肯定没有什么气节可言,主子尚且“父事之”,何况他一个臣子?不过,从刘昫归国后马上升迁、得到重用的情况看,这次外交应该很成功。刘昫顺利通过忠诚度考验,被任命为太子仆射、太子太傅,还被封为谯国公,风头不比他在后唐时少。

到晋出帝在位时,刘昫照旧受宠,任司空、宰相。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官当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艰难。这不关能力,也不关态度,而是晋出帝一改其叔父石敬瑭“父事契丹”的屈辱国策,想摆脱契丹的控制。但弱国无外交,契丹如何肯答应?

战争,就成为解决纷争的唯一方式。

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契丹毫无悬念地胜出,并浩浩荡荡杀到都城开封炫耀。面对强势的契丹,刘晌却出人意料地说不,他向征服者提出了辞呈,理由是眼疾。

眼疾只是借口,变脸王拒绝再次变脸,只因为他不想、也不愿再看这个乱糟糟的世界了。无论如何,他做官也是有底线的:自己人窝里斗可以,外族侵略却不成!这年夏天,刘昫病逝,年纪刚到花甲。

文化鸦片

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刘昫其实是幸运的。这幸运缘于《旧唐书》。

修前代史、为本朝正名,是所有朝代的癖好,五代十国也不例外。后梁和后唐两代都有修史的打算,还下令征集唐史资料。但两朝都太短命,修史便跟着无疾而终。后晋时,石敬瑭得国不正,修史更成了拯救王朝正统性的救命稻草,但困难仍然多多:唐朝经安史之乱后,史料毁损严重,唐武宗的实录不全,以后历朝连实录都没有,修史人手更是寥寥无几……幸好有宰相赵莹。赵莹才干卓越,他统筹兼顾,在唐国史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修史计划。然而,书才修到一半,赵莹就被委以他任,后一半工作便由刘晌接任。

刘昫在唐末帝时期就监修过国史,对修史并不陌生,然而,烂尾工程不好做。做得好是前任有方,做得不好是自己无能。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过,《旧唐书》有硬伤:史料不全,沉淀不够,尤其是,气势不足。身在乱世,为盛世作史,注定是一出不自量力的悲剧:站在藩镇立场,历史观大有问题;史料芜杂、叙述紊乱,唐国史、实录痕迹太重,具体编写人员统筹协调不到位,同一人、事反复出现……

但刘昫尽力了。从励志王到拳王、喜剧王和变脸王,他一直在坚持。虽然命运使他治国平天下的努力一次次付诸东流,倒是无意间的修史成全了他:他采用唐实录和国史,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政治文化风貌而不加评判,使得《旧唐书》成为一个博物馆式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忠于历史细节,重现了唐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星汉灿烂的文化盛世和众星捧月的国际格局……

现实太骨感,历史很丰满。对后晋——這个曾经对外族侵略者下跪的偏安政权来说,刘和他的《旧唐书》无疑是一剂文化鸦片:安神、镇痛、止咳、忘忧……不除病根,却可苟延残喘,并在一次次吞云吐雾中达到臆想的高潮:盛世气象、天朝威严、奢华人生……

君臣都沉湎于鼎盛王朝的残存幻象中,自我膨胀的晋出帝甚至误判形势,与契丹展开决战,最终国破身死。遗憾的是,这个结局不是终点。以国粹的名义,这种实为鸦片的文化臆想仍然被堂而皇之地传承着,并被奉为圭臬。

编辑/葡萄

猜你喜欢
契丹宰相
好玄的一个逗号
唐朝吃饭那些事儿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宰 相
聪明的理发师
猫宰相识破谎言
契丹喝死外交官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
强悍的契丹人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