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晋官为何难当?

2014-02-11 11:52朱光强
百家讲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新军巡抚清政府

朱光强

11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扰中,一边是八国联军侵华,一边是变法革命与义和团运动。在此非常时期,山西因票号发达而备受瞩目,又因为煤矿、教会等问题成为矛盾集中地,作为山西省的巡抚自然就坐在了火山口上。

毓賢任山西巡抚时,激烈排外,严酷杀戮,因此“闻名”全国,甚至让外国人都恨得牙根痒痒。他曾诱骗山西各地传教士到太原,然后实行大屠杀,短短几周,共杀传教士191人、中国教民与其家属等一万多人,同时大量焚烧、损毁教堂和医院。毓贤“打黑”的恶行举世震惊,各国纷纷要求严惩。慈禧迫于压力只能将他革职,其时他任职仅半年。

外来的干部干不长,省内干部呢?毓贤的下一任巡抚锡良就是在山西干了20年的地方官,一步步升迁上来,勤俭务实、廉洁奉公、仁义爱民。锡良就任时,八国联军撵得慈禧到处乱窜,锡良负责断后御敌。在山西与河北交界处,锡良布重兵严防死守,歼敌无数。锡良强硬的态度让一心要讲和的清政府很尴尬,不到半年就被撤职。

后来,朝廷又从陕西调来巡抚岑春煊。他不畏权贵,喜好整治贪官庸官,每到一处,都会让官场上下惊恐不已。不过,当他到山西时,棘手的任务则是为毓贤的山西教案擦屁股,仅仅一个月,他就想打退堂鼓,说山西事态“重大,病体难支”,恳请离职回乡。

山西的事情的确复杂,一时间,诸多封疆大吏拒绝再赴山西,以至于山西巡抚一职竞空缺一年有余,不得不由护理巡抚兼任。不过,随后的两位张姓巡抚还是很不错的,张曾易、张人骏都是积极兴办教育、努力开拓革新的官员,在任内并无太多争议。但他们也无法让各方都满意,尤其是张人骏,在任期间,英国欲霸占山西煤矿,当地学生与群众保矿运动不断,张人骏因得罪英国而引起清政府不满,仅半年就被调离。

继张曾易后,山西终于迎来两位任期超过一年的巡抚:恩寿和宝棻。恩寿在山西克扣军饷、买官卖官,搜刮民脂民膏,但此时恰巧山西的保矿运动取得了胜利,无形中缓解了人们对他的不满。而宝菜一任更是没有大的波澜,社会稳定,各项新政推行顺利。在军事、法治、教育等改革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此时,已经是清政权垮台的前夜,平稳的山西恰似回光返照。

1909年的晚清,各地革命浪潮不断。巡抚丁宝铨同样也是一个山西本地的干部,虽然能干,但相对比较保守。或许是命运不济,丁刚一上任,就遭到革命党的攻击。因禁烟问题引发一次群体性事件,死伤百余人,当地众媒体更是对丁一顿口诛笔伐。为了息事宁人,清政府最后找了个理由将丁宝铨降职查办。与晚清大多数山西巡抚一样,丁宝铨也只干了半年。

最后一位就任的山西巡抚陆钟琦是一个地道的海归派,留日归来,学富五车。他是个典型的儒雅型清官,勤政爱民、反腐倡廉。1911年秋季,阎锡山掌控的新军闯进巡抚衙门,可能是过于自信,也可能是有些迂腐,陆钟琦不但没有逃跑,还厉声质问新军:“我刚来一月,有何坏处,尔等竞出此举!”没等话说完即遭新军一枪毙命,他仅仅上任23天。

为什么晋官难当?动荡而复杂的社会大环境让官员没有安全感,贪官倒行逆施,清官也没有放开手脚搞业绩的平台,而清廷的腐败、无能、不作为更是加深了这种矛盾,造成这种局面,恐怕清廷难辞其咎。

编辑/从玉

猜你喜欢
新军巡抚清政府
说说“名词所有格”
一字一师
晚清新军:朝廷重金打造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陈县令拍错马屁
用心诠释“孝为先”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遥远的道德箴言
为领导“排忧解难”的升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