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飞鱼
安禄山特想立功,这样就可以向朝廷索取更多的好处。没有对象可打?他想出条诡计,向唐玄宗报告,假称契丹欲叛。昏头呆脑的玄宗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和杨贵妃调着情,一边下命令:干儿子,去,揍他们一顿。安禄山接到命令,乐呵呵地出发了。
这次出征,安禄山带的兵不少,总共六万,旗帜招展,战鼓雷鸣。这在当时算得上大规模的战争了,因为以唐朝的国势,往往是无往不胜,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此外,安禄山特别选用奚人做前锋。在他看来,奚人特能战斗。再说,打死了也不是本部人,用不着心疼。
契丹人没反叛,所以没心理准备,更没有军事准备。大家一个个心宽体胖的,放着牛马,载歌载舞。当安禄山的大军冒着大雨,日夜兼程,于三天后赶到时,契丹人惊呆了,继而醒悟过来:灾难来了!当时,久雨之后,弓箭脱胶,刀子生锈,怎么作战啊?
其实,唐军这边也不乐观。六万人千里奔袭,一个个肠子都险些累出来了,卧在地上一动也不想动。安禄山再次想出条诡计,招来手下一个叫何思德的将军,低语几句,何思德点点头。
然后,军事会议开始,何思德突然站出来,劝谏安禄山: “我们远道而来,累死了。如果上阵,可能失败。现在,我们驻兵于此显示兵力,契丹一慌,一定投降。”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当时的将军基本都这么想:唐军的奇袭,到目前而言,可算成功一半失败一半。成功在于,终于赶到地方,达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失败在于,三天三夜雨中行军,也耗尽了大家的体力。契丹人则相反,他们固然惊慌,可毫无跋涉之劳,等于养精蓄锐,待敌上门。
安禄山一听何思德的话,睁圆了斗鸡眼,骂道,我进行奇袭,就是想多砍几个脑袋回去邀功,你反而让我驻军,是何用心?当即下令,将何思德推出去斩首。何思德一听,赶紧请求,不要杀自己,自己去帶兵冲锋。安禄山捋着胡须,缓过脸色,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他将军看到这一幕,顿时都不敢说话了,而是随着何思德,骑着马冲了出去。安禄山一脸阳光,为自己鼓舞士气的手段暗暗叫好,也为何思德的演技叫好。
契丹人的惊慌仅仅是刹那间的事,他们明白,现在害怕也得打,不害怕也得打。这些人纯粹是找事欺负人!契丹汉子发怒了,大家一声高呼,组成队伍,同仇敌忾,战斗力竟然超强。结果,何思德和他的前锋被灭,一个不漏。
何思德长得很像一个人,就是安禄山。契丹人杀死何思德,以为是安禄山,高兴得到处宣扬:“安禄山这个战争狂人被我们杀死了!”
唐军一听,司令没了,赶紧转身想逃。谁料,队列里面竟然有战友也抡起刀子,咔咔嚓嚓地向他们砍杀起来。原来,作为前锋的奚人对这次出兵也超不满,心想,人家契丹人没反叛,好好地过人家的小日子,干嘛吃饱了没事要去打人家?灭了契丹人,接下来不就是我们遭殃吗?现在看到契丹人胜了,他们也毫不客气,把刀子调转了方向。
安禄山挨了一箭,跳上军马,灰溜溜跑了,头发散了,鞋子掉了,“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狼狈地一口气跑到边境内。刚刚歇口气,就再次瞪圆斗鸡眼,又要杀人了。
这次杀的,是下属的一个将军、一个监军使。安禄山说,都是这两个家伙不听号令,害得自己战败了。一句话就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这两个冤死鬼。
这是不是又是他事先准备好的诡计?不得而知。有意思的是,战败后,他的铁哥们儿兼副司令长官史思明,丢了刀子,骑着快马,躲进山沟中,汇集了一帮弟兄,打家劫合,不再回营。这些弟兄们请求回营,听说安司令在召集散兵呢。史思明笑笑,坚决不回去,依然在山上打游击。
这样的日子维持了二十多天。直到听到间谍回来报告,说安禄山已经杀了两个替死鬼,诿过于他们,史思明这才长长嘘口气,告诉兄弟们,可以回去了。
史思明的游击队回到营地,安禄山一听,忙组织一支啦啦队,喊着口号,把这支不到一千人的队伍当成英雄来迎接。见到史思明的时候,安禄山很煽情地一把拉住对方的手,热泪盈眶地说: “吾得汝,复何忧?”史思明一听,更是激动得泪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掉,告诉司令,自己早已想归队,可是一直没有打听到司令的下落,所以到现在才来。
二人作秀完毕,喝酒结束,史思明回到驻地。手下哥们儿不解:“副司令,为什么说谎啊,为什么不按时归队?”
史思明哈哈一笑,告诉他们,傻瓜,如果自己早些回营,作为副司令,一定会成为第一个替罪羊被杀的!现在回来,不但不会被杀,还让安禄山高兴不已,感觉得了帮手,这样不好吗?
史家一直弄不明白,唐朝中后期,为什么安史集团内部一直纷乱不断,喋血相向。其实,道理很简单,上司丢掉诚信,以诡道待下;下属也一定抛弃忠诚,以奸诈待上。从他们前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为人,可见一斑。
编辑 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