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刊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广东、学习广东
江苏无锡 浦苏山(无锡市物资局退休干部)我的叔祖父浦化人同志,生前是我党的高级干部,1927年加入中共,1935年曾任中共中央临时上海局负责人,在延安曾担任过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文翻译、新华社社长,后任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等。1945年以翻译的身份随毛主席参加重庆和谈,解放后曾任北京外国语学校(院)第一任校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办公室主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在“文革”中逝世。
由于我的先辈有很多人很早就加入中共,并有人为革命牺牲宝贵的生命,因此我爱读党史刊物,其中就有《同舟共进》。贵刊的文章形式新、品位高、内容好、能量正。作者层次高,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思想深刻,因而文章有深度,很受读者的欢迎。贵刊为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觉得往事就在身边,不仅实事求是地向读者介绍了许多近现代历史人物,而且挖掘出不少已被人们遗忘或模糊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做到了积累史料、传承文化、造福人民,功德无量。
每期看完贵刊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阅读贵刊让人们不仅感受丰富而精彩的内容,更感受到了编辑老师对读者的一片真诚。翻开每一期刊物,变化的是精彩的内容,不变的是对读者的热心、真心,感谢你们用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读者送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你们为传承文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舟共进》在我阅读的刊物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有:1. 贵刊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广东、学习广东;刊物激情飞扬地报道广东地区的改革开放足迹,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广东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值得兄弟省市学习和借鉴。2. 贵刊已形成鲜明的办刊特色,以“专题策划”“议政论坛”“前沿观察”为灵魂,以“文化广角”“舟边絮语”为底蕴,以“往事历历”“四海之内”“以史为鉴”为焦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真正做到了在“特”字上展新度,在“新”字上拓宽度,以特色说话,以特色影响读者。3. 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时刻为读者着想,不断充实内容,不断增强可读性。不少文章看后值得回味、深思,一些敢讲真话、不受干扰、敢于担当的历史回忆文章十分可贵。
我对贵刊有进一步期待,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1. 除广东外,也可多报道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2. 希望能增加版面,可通过适当增加广告和适当提价来解决增加版面的费用。3. 希望版式、图文、封面更现代、时尚一些。4. 贵刊的“编读往来”栏目办得好,内容很精彩,它是编辑部与读者沟通、交流、联系的桥梁,通过这个栏目及时反映了读者的呼声——评价、要求、希望、建议和意见,从而增强了刊物的信誉度和含金量,对贵刊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希望这个栏目往后能办得更好!
感谢浦苏山先生给刊物的热情寄言,尤其是对“编读往来”栏目的鼓励和希望,也欢迎有更多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编者
建议关注“打苍蝇”和“民粹主义”的话题
云南昆明 方向明(昆明市官渡区职业高中高级教师、民进官渡区基层委员会顾问)贵刊观点鲜明,语言犀利,但中肯而不偏激。尊重事实,说服力强,内容可信度高。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关注现实,也重视古代、近现代、当代乃至世界历史。读之让人眼界大开,能增强明辨是非,特别是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我觉得这些栏目中,“专题策划”尤具深度,读后常使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从内心深处引发“原来如此”的感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并提出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是深得人心的。我觉得,就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党的形象,激化社會矛盾而言,“苍蝇”的危害不亚于甚至更甚于“老虎”。因为老百姓亲眼目睹或自身利益直接受到侵害的,让百姓有切肤之痛的,首先是“苍蝇”,贵刊可安排适当版面,组织文章,探讨如何从制度上遏制“苍蝇”繁殖,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打苍蝇”,使之不能危害群众,危害社会。另外,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加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数百年非主流文化——游民文化的强大作用,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等,这些都是滋生民粹思想和激进主义的温床。贵刊不妨组织相关文章,谈谈民粹主义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危害。
拓展历史认识,剖析现实问题
重庆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后的今天,《同舟共进》2014年第8期推出“一战百年”专题。这个策划加上“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小专题,使这期刊物显出厚重的历史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刊物就不关注现实问题。“独家访谈”“议政论坛”“公众话题”都有探讨各种现实问题的好文章。因此,拓展历史认识,剖析现实问题,是贯穿这期刊物的编辑主线。
传统上,一战也被称为“欧战”,似乎与中国没有多少关系。马勇的访谈阐明,一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深刻地扭转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尽管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它逐步诱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走到凡尔赛宫去参加巴黎和会。”这样的论断,显然是对中国与一战关系的新认识。英国剑桥大学历史教授方德万认为,一战非“正义之战”,更不是“民主的胜利”,它难以分清孰是孰非的界限。而中国劳工,作为中国的代表,在后勤与工程上为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且,中国劳工加入西线战场,也引发了后来中国留学生加入“勤工俭学”计划的政策。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一文,对梁士诒提出的“以工代兵”计划、法英两国在华招工、华工对一战的贡献作了全面论述。刘宜庆的文章再现了一战亚洲战场“日德青岛之战”的始末,以及战争给青岛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关于黄埔军校,许纪霖《从边缘走向中心》指出,黄埔的历史和活力都与学生知识分子的性质有关,黄埔的学生有些知识但又没有充分知识,属于中小知识分子,处于权力与文化的边缘,介于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有知识又接近社会,所以他们更容易有革命性,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使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认识黄埔军校。
文史栏目的文章或还原历史真相,或辨析史料真伪,或揭示人物命运,也是对历史认识的拓展。毛剑杰《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叙述了在她们身上交织缠绕80多年的硝烟和温情、荣誉与毁谤,令人唏嘘。沈良桂《还原一位真实的李立三》指出,李立三是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齐名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物;他被淹没的两大历史功劳:一是安源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二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冯锡刚《关于林彪两则史料的辨正》指出,杜修贤(晚年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与顾保孜合作的《红镜头》(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等畅销书关于林彪的两个说法,均系向壁虚构。一说1971年“五一节”的天安门焰火晚会上,林彪竟姗姗来迟,让毛泽东虚席以待,入席后又视若无人,不几分钟即离席一去不返。另一说是这年6月齐奥塞斯库访华,林彪在参与毛泽东会见并谈话的过程中,竟不顾外交礼仪,独自离席去外间大厅,枯坐一角,直至谈话结束。何仁勇《花自飘零水自流:陈伯达之命运》,写陈伯达从得宠到失宠、庐山中枪的原委、一生的罪与罚,写得实事求是,曲尽其妙,令人感慨。
在探讨现实问题的文章中,独家访谈《信访问题:访民、官员与政府》十分中肯,深刻揭示了信访变成上访的内在机制与截访所造成的现实问题,提出关键是要深化改革,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减少信访事件。《两岸三地:共同的焦虑》揭示了一个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是:在多重压力和互联网的助推下,目前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在某种程度上共同陷入了集体的焦虑与迷失之中,因为焦虑而迷失在民主外衣下的民粹里,在焦虑愤懑中迷失在积极自由的泥潭里。作者的结论发人深省:“我们总希望群体的洪流摧枯拉朽,却未料群众的洪流本身鱼龙混杂……只有当每一个孤立的个体有力量的时候,这个国家才真正有力量;只有当每一个孤立的个体有自由的时候,这个国家才真正有自由。”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