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通(日本)
“积德”,不只是在家门口打几个小时的义工,更不是参加一次集体的志愿者活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毫无回报要求的大善
大约20年前,日本国家电视台NHK要做一期介绍印度的节目,于是导演带着摄影、翻译等一队人马,从东京来到印度。他们同时想找一位生活在印度、特别了解当地情况的日本人,后来找到了我的一位学习印地语的女同学,在她的帮助下,采访拍摄一切顺利。
三年前,早已退休的NHK导演重返印度,一联系发现我的那位女同学还在那里,便见了个面叙叙旧。没想到过了几天,女同学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导演先生突发脑溢血倒在了饭店。
我的女同学于是想方设法把导演送回日本,到了日本发现导演孤身一人,没有可以托付的直系亲属,已经半身不遂、卧床不起的他,生活面临着很大困难。我的这位女同学于是承担起了看护这位导演的任务。
“医院的护士以为我是他的夫人,需要帮手时,就喊,夫人你过来一下。”女同学自嘲说。
同学也都知道她在护理一位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开始时觉得他乡遇同胞,帮助一下是应该的;后来觉得她能把病人送回日本已经很了不起;再后来看到她天天护理他,大家都深深感动。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然后一年也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之后又是一年---她照顾了一个陌生人整整两年。
经过两年的治疗,导演能进老人院了。在确认他有了生活保障之后,女同学回到印度,继续自己的印度研究和实践,这件事似乎从未发生过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是为了什么呢?
“积德而已。”我在印度见到这位女同学时,她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
在印度我只是个旅行者,很难说对这个社会有多么深刻的了解,但给我的感觉是,在印度,不论去什么地方,都有人谈“积德”。比如看到别人有难处,赶紧帮一把,与其说是对他人的关心,不如说是为自己积德,而如果能帮助一位垂危的病人,那更是积大德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积一份德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
过去数年印度一直是日本制造业关注的重点,有众多企业前往投资,但日本企业对印度的满意度一直低于中国、东南亚和欧美。在我看来,印度最大的优点在精神层面,并不一定是适于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地方。
我的女同学在印度过着和印度人无二的生活,二十多年如一日。她的印度研究进行到了哪个阶段,生活如何维持,我们没有谈太多。只是从她超出日本常人的处事态度看,我觉得她是真的把印度“学通”了。
“积德”这个词,在今天的日语里,已经没有太多人提及。年轻人听到更多的,是“义工”或“志愿者”。而她的“积德”,不只是在家门口打几个小时的义工,更不是参加一次集体的志愿者活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毫无回报要求的大善。(陈言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