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就目前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所存在的教练自身与训练方面问题、运动员运动生涯的连续性与合理性问题、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进行了探究分析,并提出五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推动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促进我国竞技网球的进步。
关键词 网球 运动 发展 因素
由ATP、WTA、ITF等机构组织的网球赛事十分频繁,几乎每周都有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网球比赛。自2003年我国网球以女子项目为重点实行职业化以来,我国女子网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笔者试图通过对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员发展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国网球运动。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
二、我国网球运动员发展现状
随着ATP大师杯总决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和ATP1000大师系列赛等重大比赛的举行,网球运动在我国迅速升温。我国女子网球在世界网坛的大放异彩,并没有带动男子网球的良好发展,回看中国男子选手的成绩一直毫无起色。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截止到2005年,网球人口只有180万人左右,这与英国500多万网球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这不仅影响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也同我国的体育大国地位和形象极不相衬。
三、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
(一)教练员本身及其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练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球选手的发展。2004年5月份,中国网协在全国作了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网球教练员学历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7人,同时还有部分教练员为高中、中专、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2]。我国网球教练员数量缺乏,教练员队伍严重不足,势必制约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在高水平教练员方面,这就导致我们的教练员队伍中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具有很高威信的领军人物,致使教练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3]。
我国的许多现役教练员,是从运动员转行,考取了教练员证,但还没有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练员,他们在执教中直接继承了前辈的训练方法,训练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运动员自身的影响
根据国际网联的培养阶段分布,U14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阶段,但从我国比赛总在相同的选手之间进行,减少了比赛的实际锻炼意义和价值;同时加上比赛中的各种限制和规定、训练所在队和运动员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使得运动员每年训练时间过长,可达到45到48周,这样运动员用于比赛和交流的时间就很短,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4]。
就青年选手来说,从我国国内比赛与国际比赛的衔接来看,缺乏合理性。网球没有像其他球类项目一样,最高水平基本都集中在三大赛(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中,而是集中在国际网球联合会(IFT)、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组织的一系列的公开赛、系列(巡回)赛中[5]。通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加大对男网的投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球职业化联赛,并借鉴女子网球职业化的经验,与国际网球赛接轨,这将成为中国男子网球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后备人才薄弱,选材方式缺乏变通
目前,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体制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三级训练系统。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国家和各省市初步形成了代表队、青年队、少年队和少儿队的体制。面对这一体制,我国教练员在选拔青少年人才时没有根据网球自身特点和国际网坛的发展趋势,突出和强调体能、步法这两大重点,而将选材只局限于我国尚未形成优秀人才群的网球项目本身,客观上形成了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体能和步法同世界选手差距较大的局面;同时,过分注重运动员现有成绩,没有考虑运动员的发展潜力。
(四)球员文化底蕴欠缺
我国实行的体育系统内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竞技体育教育体制脱离了教育大环境,运动员以训练为主、文化学习为辅,导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较差,对运动技术的认知和领会速度慢、水平低,影响了运动员对网球运动深刻和丰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自信心的培育,常常因为在比赛中有缺点而受到教练的惩罚,导致运动员普遍缺乏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选手的自信心;运动员过早开始专业化训练,训练只停留在网球专项上,没有较好地吸纳和融汇其他项目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科研内容实用性不强
从发表论文的来看,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运动医学、网球教学、训练学、社会学方面,而有关网球运动的心理、生理生化、生物力学方面偏少。运动医学方面研究的主要是网球肘的预防和治疗,而涉及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治疗篇幅较少,运动训练方面内容的比例仅占15.4%。
四、结论与建议
(一)借鉴国外,建立适合国民身体状况的选材模式。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三)提倡和支持网球的科学研究。
(四)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
(五)从“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融合中实现国内网球进一步突破。
参考文献:
[1] 高守东,滕腾.制约我国竞技网球发展的原因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600.
[2] 陶志翔.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830.
[3] 孙海光.从沈阳到北京——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侧记[J].网球天地.2005(2):30.
[4] 孙志鹏,王小云.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培育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68.
[5] 刘青,田园.论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831-8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