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城感伤朝鲜半岛“软肋”

2014-02-11 22:58
环球时报 2014-02-11
关键词:开城分界线软肋

本报驻朝鲜特派记者 王 莉图片说明:图为去年冬天在朝鲜开城高丽成均馆拍结婚照的当地新人。 王莉摄 朝鲜开城,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又是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作为国际新闻中的高频词汇,它几乎总与东北亚热点联系在一起——朝鲜战争、军事分界线、板门店、开城工业园……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朝鲜半岛的地形像是个站立的小兔子的模样,而开城恰好就位于这只“兔子”的软肋上。这块软肋,承载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繁华旧影和朝韩60余载民族离殇。2月5日,韩朝代表在板门店举行红十字会离散家属工作会议,商定20日至25日在朝鲜金刚山举行离散家属团聚。外界分析,如果不再发生变故,这将是朝韩自2010年10月以来首次举办离散家属团聚活动。多年前《环球时报》记者留学朝鲜时曾赴开城参观,如今作为常驻记者回到朝鲜后,去年又两次赴开城,无不感叹朝鲜半岛上民族分裂、骨肉分离的悲情与伤痛。平壤前往开城的路与众不同  由平壤驱车去开城,大约170公里。从统一大街上前往开城的公路,一路南行。这条通往“前线”的路,与朝鲜其他公路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能感受到不少“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味。这条路在平壤的起始点上正是祖国统一三大宪章纪念塔。金日成主席1972年提出:不依赖外来势力,不受外来势力干涉,自主实现国家统一;不使用武力,用和平方法实现国家统一;超越思想、信念和制度的差别,谋求民族大团结。为纪念这三大原则,2001年8月建成此塔。塔的外观是代表北南的两名女性携手共举着三大宪章的徽章。  去往开城的路上车辆不多,不时也能看到一些骑自行车或步行的路人匆匆经过。公路中间有绿化隔离带,两侧则是连绵山岭与成片田野。《环球时报》记者夏天去时满目绿油油,到处是绿树和庄稼,有人在地里劳作;冬天再去时则一片雪后白茫茫,树枝上挂着雾凇,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林海雪原。朝鲜冬季寒冷,这期间农事较少,主要是为来年春耕做准备。不过最近朝鲜有一些农场开始积极尝试蔬菜温室种植,以便冬季也可以提高蔬菜生产。  由于地处北纬38度线之南,在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解放后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开城曾一度隶属韩国京畿道,战后并入朝鲜。它一度作为朝鲜的直辖市存在,目前归朝鲜黄海北道所辖。开城是高丽王朝的故都。公元918年,王建在此创立高丽王朝,历经34代王,前后近500年。因此开城留有众多高丽时期的遗迹。2013年6月,开城高丽成均馆等12处历史遗迹以“集体打包”的形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高丽成均馆,记者看到既有游人,也有写生画画的学生,还有身着民族服饰来此拍摄结婚照的新人。  进入开城,首先就能看到位于市中心子男山上的金日成同志铜像,从山顶可俯瞰开城全貌。离此处不远的“子男山旅馆”与开城民俗旅馆是两家主要接待外国客人的旅馆。多年前记者留学朝鲜时就住“子男山旅馆”,再访开城时,又住在这里。故地重游,景物并无二致。旅馆里客人不多,工作人员很热情实在。旅馆里卖书的小柜台,营业员原本已下班,得知记者想买书时又专门赶回来。服务员大多是年轻姑娘,穿着干净得体的工作制服和高跟鞋,与平壤姑娘见惯大场面的活泼相比,这些开城姑娘羞涩腼腆一些,言语很少,总是微笑。记者离店时,从经理、厨师到服务员,全体人员都跑到大门口来跟我们一一道别,场面着实令人感动。 共同警备区里的“统一阁”和“和平之家”  来到开城,《环球时报》记者专门去拜谒这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城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有24座合葬墓,青松翠柏环绕下,长眠着超过1.5万名志愿军烈士。旁边还辟有一块墓区,建有停战谈判期间在开城中立区执行巡逻任务遇袭牺牲的姚庆祥烈士等人的墓。陵园的朝方管理员说,即使在前些年面临暂时经济困难的“苦难行军”时期,朝鲜人民也始终保护烈士陵园。他表示一定要尽心尽力,继续守护好墓地。  当年停战谈判最初在开城的来凤庄进行,后移到板门店。从开城驱车去板门店有八九公里远,路上需经数道哨卡。进入最后一道哨卡时,通道上方写有“自主统一”的大字。旁边的大型宣传画很醒目:那是一幅朝鲜半岛地图前,一只手伸出一个手指做出“1”的手势,下方写着:“朝鲜是一个整体!”侧面的另一幅则是地图前象征北南的两个儿童依偎在一起,上书“留给后代们统一的祖国吧!”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来之前需提前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目前朝鲜半岛上的军事分界线是以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当时双方实际接触线划分的,与人们俗称的“三八线”并不重合,也非直线,而是一条长240多公里的呈S形斜向横贯半岛、与北纬38度线相交的曲线。沿军事分界线双方各后退两公里形成非武装地带,作为缓冲区。而在谈判所在地板门店附近则形成了直径约800米的共同警备区,这里也是目前北南间为数不多的通道。  去往共同警备区,明显感到路上的气氛凝重起来。进入之前,需要人车分离,进行安检后上车继续前行。一位朝鲜人民军讲解员上车陪同我们,同时还有一名拿枪士兵随行。路两侧有铁丝网,铁丝网外有农田。讲解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附近平时有居民生活。进入会场区后,记者陆续看到当年停战谈判的场所和停战协定的签字大厅,都是朝鲜民族风格的木结构平板房。据说当年仅用5天就迅速盖好了这个宽敞的丁字形签字大厅。  讲解员带记者看了一块有特殊意义的石碑,碑长9.4米,高7.7米,碑上刻的是金日成主席的签名和“1994年7月7日”的落款日期。这是金日成主席逝世前一天批阅完有关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文件后在首页留下的亲笔签名。  共同警备区里北方一侧建有“板门阁”、“统一阁”等建筑,南方一侧则有“自由之家”、“和平之家”等建筑,分别作为北南双方联络机构所在地和对话场所。不少北南双方的会谈都曾在这里举行。登上北方一侧的“板门阁”,军事分界线近在眼前,对面就是南方的建筑物,也能眺望到远处双方各自竖起的高高的国旗塔。其中朝方旗塔160米高,旗长30米,据说是世界之最。冰冷水泥线令半岛骨肉分离 军事分界线从共同警备区横穿而过,朝鲜人民军战士和美韩士兵分别在分界线各自一侧相视而立,执行警戒任务。分界线上并排建有根据停战协定建立的军事停战委员会和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场所等7间蓝色或白色的板房,其中4间白屋为北方实际控制,3间蓝屋为南方实际控制。7间房中有1间蓝屋被辟为允许双方游客进入参观的场所,但双方不能同时进入。能否进入这个蓝屋参观也与局势密切相关。比如2013年上半年因为半岛局势紧张,进入蓝屋参观就一度暂停。蓝屋北南两侧都有门,《环球时报》记者从北方一侧进入时,南方一侧就依例暂时关闭入口。蓝屋里摆放了会谈用的桌椅,其中一条长桌位居正中,开会时双方各坐一侧。桌上中间的话筒线代表着军事分界线。在半岛整个军事分界线上,也只有在这间屋内这张桌前,双方的参观人员可越线踏入对方一侧短暂停留,除此之外,分界线上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不可越线半步。沿着这条话筒线到屋外,可以看到一条水泥线延伸出去——那是在开城几天来记者最难以忘怀、最难以名状的场景:一条约5厘米高、50厘米宽的水泥线,就这样划出了60多年来朝鲜半岛上民族分裂、骨肉分离的悲情与伤痛。▲

猜你喜欢
开城分界线软肋
软肋
神回复
余有画说
余有画说
“西方”为何方?
开城工业园
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