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华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及其对策——以地方性大学非英语专业为例
毛晋华
(平顶山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的讲授与技能的培养,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并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人文素养。在地方性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较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不断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扩充第二课堂教学资源,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偏重综合素养及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更应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具有辩证的文化观、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地方性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中西文化失衡现象明显,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这主要表现在:(1) 大学英语课堂过于偏重目的语文化介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2) 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3)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较低;(4) 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
1. 教学理念陈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样涌入大学英语课堂,从国家重点大学到地方性大学,均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西方文化的介绍上。这的确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促使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西方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社会,早已变成了与了解西方社会同等重要的课题,以往那种偏重引进,忽略输出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明显陈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介绍和引进国外的文化、知识、技术、科学,同时也担负着本国文化的输出,要为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服务,为传播母语文化服务[1]61。外语教学的多元性目的指向决定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服务于双向交流。显然,陈旧的教学理念阻碍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陈旧的教学理念直接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设置上。目前,在地方性大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对中国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尚无明确要求,导致在课程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成为空白。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过度忽视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但随着国际上的中国文化热潮,越来越多的西方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面对急剧增长的跨文化交流需要,急需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国大学生来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重于输出的陈旧理念亟待改变。
陈旧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均主要围绕英语语言知识展开,即使涉及文化介绍,也大都是英美文化,极少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师的这一教学理念,直接引发了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2.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
地方性大学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不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功底,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限。很大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依旧将英语语言知识点当作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语言背后所体现出的西方社会文化内涵。大学英语课堂较多地将授课内容局限于词汇、语法和听说的范畴,将英语教学基本等同于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不着眼于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教师受自身综合能力所限,即使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需求,也很少能娴熟、恰当地予以解答及指导。教师缺乏表达中国文化所必需的英文词汇,很难准确地用英文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现象。长期单一的语言教学,导致了在教师自身层面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较为普遍。作为课堂指导者的教师存在失语现象,那么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只会更加严重。
3. 教材设计失衡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知识信息来源。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外研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在这三套教材中,英美文化的介绍占据了显著的篇幅,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明显较少。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教师授课内容的片面性,也使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 第二课堂教学资源有限
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也为了立体化、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大多数地方性大学正在积极建设外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网络教学、通识选修课、课外讲座、各类比赛等,但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资源占绝对优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明显不足。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对西方传统节日、宗教习俗、社会风情的英文介绍,但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翔实可信、传词达意、文辞优美的英文介绍明显稀少。很多地方性大学的网络学习平台收录了大量英美国家优秀原声电影,但却难觅中国经典名著英文版本的身影。学生有机会了解英美国家日常俚语的地道说法,却学不到如何以准确的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也是导致地方性大学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又要注意拓展其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及人文素养;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传统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进行文化教学,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明确强调了文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但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尚未做出明确规定[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指明:高等教育“要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着意“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根据这些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对中国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的英文表达,同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平行对比;应向学生指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和可取之处,文化间只有价值取向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辩证地吸收目的语文化的精髓,同时大力弘扬母语文化的精华之处,以期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3]54。
课程设置的内容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进度表、考核方式。在课程大纲的设置上,应将中国文化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平行对比设为教学内容之一,使之作为通识知识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进度的设置上,应在每单元的语言知识讲解之外,预留文化教学的课时,使其成为常规的课堂教学内容,而不是随课堂进度快慢可临时调整的内容。只有将中国文化设置为常规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正视这一领域的知识,在课前备课、课堂讲授、课后考核等方面,将其视为必需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方能将此内容视为必备的知识来认真对待。在考核环节,应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考核项目,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试题加以体现。
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思辨的文化观,并着意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在对西方文化具有一定鉴别和欣赏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中西语言文字功底的同时,还要兼具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中西文化观,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夜郎自大,并着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其掌握文化交流必备的技能,提高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
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充自身的语言素材,扩大语言视野,掌握介绍中国文化所需的必要词汇与表达方式,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介绍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及社会习俗。只有教师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避免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第三,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师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组织教学,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巧妙地融合在日常教学中。
在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高层次访问学习机会,乃至出国访学的机会。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提高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可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及社会习俗。同时,通过名家讲座、短期进修或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中国文化素养,以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中西方文化横向比较的能力。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基本工具,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避免地方性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教材的选取上,应选择含有系统的以英文表述中国文化内容的版本。
在教材的设计上,虽然现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但大都只涉及目的语文化,均没有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或章节,更谈不上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这也使得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高效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与贯通。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适当增加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及传统道德思想的英文材料,尤其需要关注中西文化容易产生强烈碰撞的领域,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例如: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内容,可以将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父母的角色定位和家庭教育方式加以比较,最后总结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利弊与得失。
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其自觉地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词汇,还能增强其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相关的讲座,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时,邀请外教与学生一起举办活动。交流的需求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必要的英语词汇和短语来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
常见的英语角及各类英文大赛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良好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用英语讨论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或进行中国传统名著的英语短剧表演,都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相关的英文词汇,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课堂的网络平台往往是学生关注较多的学习资源。平台上应提供一些语言大师的经典名著,如林语堂所著的《吾国与吾民》以及他所翻译的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英文版文学作品,赛珍珠的《水浒传》等译品,D. Hawkes的《红楼梦》等译著。阅读这些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高水平英文作品(译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克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地方性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虽然普遍存在,但在更新教学理念之后,在社会、学校及教师的努力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大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能得到较大提升。
[1] 刘光正,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淑菊.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7).
〔责任编辑 张继金〕
毛晋华(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
2013-11-01
G642.0,H319
A
1006−5261(2014)03−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