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 馨
11月29日,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在地方性选举中吞下前所未有的败绩,民进党执政县市大幅增长,执政版图从原来的南部大举突破,纵贯全台。此次选举被外界视为2016年大选和立法机构选举的前哨战,其结果将对岛内政局产生重大复杂的影响。
此次是台湾首次举行囊括所有地方基层公职人员的选举,其中县市长选举尤为重要。由于马英九当局执政不佳、大环境不利国民党,因此选举开始前,外界普遍看衰国民党,选举过程也基本呈现“国守民攻”态势,但是民调和舆论均普遍认为,民进党最多能拿下10席左右,未料开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国民党从原来的15席大幅滑落至6席,“六都”只保住了新北市,其他县市仅有新竹县、苗栗县、南投县、台东县和连江县,被视为蓝营传统大本营的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新竹市、基隆市纷纷陷落。民进党轻松守住原来的6席,一举从国民党手中抢得7席,包括“六都”中的台中市、桃园市,其他县市中的基隆市、新竹市、彰化县、嘉义市、澎湖县,总共掌握13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亲绿的无党籍柯文哲成功夺下台北市,另有无党籍陈福海和傅崐萁分别当选金门县长和花莲县长。国民党得到约499万票,民进党得到583万票,两党得票率分别为40.7%和47.55%。但若将柯文哲得票计入泛绿阵营,金门和花莲当选人得票计入泛蓝阵营,则泛蓝得票数较泛绿差约160万票,双方得票率之比约为56:44。此次选举投票率约为67.6%,较2012年大选约少6个百分点。在县市议员、乡镇市长等其他选举方面,也普遍呈现“国减民增”的态势,但增减幅度没有县市长选举这么突出。
此次选举之所以出现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大幅跃进的结果,既有国、民两党各自自身的因素,也有岛内民意长期变化酿成质变的结果,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包括:
其一,马英九当局持续政绩不彰,导致大环境明显不利国民党,岛内民意强烈不满集中爆发。马英九第二任以来重大民生改革未见成效,反而得罪泛蓝选民,施政绩效日趋恶化。今年以来其执政不力、失误连连的状况丝毫没有改观,尤其是接连发生重大执政疏失引发“反服贸”、“反核四”风波,马英九民意支持度长期在20%的低谷徘徊。选战期间又接连出现地方执政县市公职人员弊案、食品安全风波等,一路延烧重挫国民党选情。加之国民党多数地方执政效果不佳,县市长满意度排名长期落后民进党,泛蓝选民失望情绪明显增加,在岛内“以选票教训国民党”的氛围十分浓厚,“民心思变”已渐成主流民意。《中国时报》指出,马英九执政6年来政绩不彰,导致民众强烈反弹,“让国民党大溃败几乎成为岛内民众不用相互通气的共识”。
其二,岛内“反体制、反权贵”的新兴民意兴起,对国民党竞选更加不利。近年来,岛内民意正在悄然生变,首先是去年“洪仲丘事件”引发民众大规模自发街头运动,今年又接连爆发“反服贸”、“反核四”风波,将岛内社会运动推向高潮,极大地助长了岛内民众“反体制”、“反权贵”乃至“反中”的情绪。特别是成长于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下的新生代逐步走向政治前台,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迅速聚拢民意,一定程度引领了社会舆论思潮。这股新兴力量以支持所谓的民主、反对当权者为目标,煽动早已对当局不满的民众“反马”、反国民党。而马英九当局对这些新民意反应迟钝,应对无策,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其诉求,又无法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结果被这股新民意大肆挞伐,陷入被动局面。
其三,泛蓝阵营深陷困境,貌合神离,严重挫伤国民党选举气势和能量。马英九没有妥善处理好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没有足够倾听党意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难得人心的改革,加剧了党内力量涣散的状况。国民党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敢高举党纲大旗对抗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让泛蓝选民逐渐失去共同的理想引导,导致国民党的支持群体逐渐松散。随着马英九党内权威不断下降,党内权力格局发生复杂变化,尤其是自去年以来的“马王(金平)之争”一直难以平息,党内中生代卡位暗潮涌动、相互卡位的局面也在加剧,导致党中央无力提振全党气势,难以形成辅选合力。马英九长期疏离国民党地方派系和山头势力,不愿大幅挹注资源、输送政治利益,严重削弱国民党基层组织动员能量。《联合报》认为,虽然此次国民党选举没有出现明显的分裂参选情况,但实际党内助选力量不足,“等于是一次没有分裂的分裂竞选”。
其四,民进党士气逼人、战力强势,催升支持者投票热情。民进党虽然在2012年大选失利,但整体上升的气势没有打断,反而持续保持对国民党的压制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民进党极力阻挠马英九当局施政见效,操弄社会运动接连得手,全党士气高涨,在选举前就普遍被外界看好。同时,蔡英文重任党主席后,凭借稳固的党内权势有效缓和党内派系争斗,整合党内资源全面投入选举,充分发挥“母鸡带小鸡”的效应,有利拉抬候选人。民进党选战策略也颇为奏效,在巩固南部执政县市的基础上,在台北市策略性放弃提名,转而暗中支持无党籍柯文哲参选,集中力量“抢攻中台湾”,明显分散了国民党的竞选精力,两头都难以兼顾。选战最后时刻,民进党主攻“投国民党就是支持马英九”的文宣,有效激起岛内“反马”情绪,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一向擅于操弄政治手腕,在这次选举中又大大出彩了。
此次地方性选举,始终没有激起蓝绿对决的氛围,岛内民众“赌烂票”的心态十分突出,选择弃票、废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在多地联动出现了“废票联盟”,导致泛蓝选民没有完全出来投票。同时,两岸因素并没有成为选战的焦点议题,国民党选前主打经济牌,攻击民进党拖累台湾经济的策略也没有见效,国民党的优势牌在这次选举中都没有很好的发挥空间,所以,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其选情。
一是“蓝消绿长”态势进一步强化,蓝绿政治版图发生颠覆性变化。国民党大幅丢失原有执政县市,民进党则一举拿下7席,在地方多数执政,而且在得票数方面也超越了国民党。县市议员、乡镇市长等选举席次也较上一次有所增加。蓝营基本盘明显松动,甚至流失,绿营在基本盘巩固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中间、浅蓝选民,传统的“蓝大绿小”格局基本被翻转。同时,民进党执政版图突破传统的南部浊水溪分界线,大举跃进中部和北部,明显挤压了蓝营的政治空间,基本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将对其进一步扩展政治势力奠定基础。《中央日报网络报》认为,“国民党遭遇了比1997年还要惨烈的失利,蓝绿政治版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二是严重冲击国民党势力,加剧其发展困境。马英九在选后便遭遇强大的压力,被迫辞去党主席,行政部门负责人江宜桦更是在败选当晚就宣布辞职。无论是党务系统还是行政系统都遭遇了重大的政治动荡,国民党未来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将是安定内部,处理好一系列人事安排。目前看,马英九的权威明显下降,对党务的主导力几近失去,暂代党主席的吴敦义也面临党内矛盾难以化解,全党士气低迷的状况,国民党处境将越发艰难。党内关于2016年大选候选人的角逐将更趋复杂和激烈,若处理不当,将使国民党再度失去重振的机会。马英九当局执政也将难有大的作为,未来能保证政治局势稳定就算是最大的政绩。
三是民进党整体声势看涨,攻取2016年大选的欲望更强,两岸政策调整的动力将进一步下降。蔡英文带领民进党胜选,政治声望达到新高峰,将进一步强化其“泛绿共主”地位,获得2016年大选党内候选人基本成定局。绿营媒体普遍认为,党内很难再有人可以和蔡英文相争,蔡英文“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将是和谁搭档出战,更有吸引力”。民进党看到争夺2016年大选的希望增大,内部派系可能暂时放下争斗,合力增强,对政局的主导力进一步加大。在民进党自认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党内认为“不调整两岸政策也能上台”的声音将进一步增强,从而可能降低其调整两岸政策意愿和动力。但另一方面,民进党为了选举需要,尤其是在岛内主流民意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改变只会干扰阻挠两岸关系的做法,否则又可能重蹈2012年大选败在“九二共识”的覆辙。从目前看,民进党不会改变“台独”立场,但可能会采取所谓模糊灵活的“务实台独”路线,以欺骗更多选民。
四是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将保持整体稳定。此次选举只是地方性选举,而且国、民两党也均未聚焦两岸议题,因此不是对两岸关系的“公投”。恰恰相反,选后岛内的舆论普遍表现出担忧两岸关系因这次选举结果而出现动荡的情绪,这表明,两岸关系在未来仍将是岛内民众的主流诉求。加之“两岸牌”始终是国民党的优势,不可能轻易放弃。因此,马英九当局仍会顺应民意,继续推行积极务实的大陆政策,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马英九的执政备受掣肘,其推动两岸关系的能力将有所降低,若想取得更多进展,需要加倍努力。《中国时报》指出,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仍能获得美国、大陆和岛内民众的大致认可,仍是其2016年对抗民进党的“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