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重阳民俗及其流变

2014-02-11 14:59刘海峰
天中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重阳节重阳

刘海峰



天中重阳民俗及其流变

刘海峰

(黄淮学院 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重阳节发端于河南上蔡,在重阳习俗演化过程中,除登高、吃重阳糕、赏菊、插茱萸、辟邪消灾五大民俗外,还演变有祭祀诸神、祭祀祖先、走亲访友、品赏美食、占验天气、祈求好运、少儿运动、女性娱乐、敬老爱老等诸多民俗。

上蔡;重阳节;民俗演变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日节、茱萸节、追节、女儿节、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有发源地的节日。重阳习俗自汉代从汝南郡向四周传播,终成全国性传统佳节,其民俗丰富多彩,堪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体现出中国重阳民俗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区差异性。

一、祭祀诸神

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祭神”成为该节日之重要内涵,又因各地民俗不同,重阳节所祭祀的神仙却千差万别。

祭土地神。重阳节祭祀土地神主要流行于河北、山西地区。道光十一年《武强县志》载:“农家于是日报赛”,报赛的对象就是土地神。同治元年《深泽县志》载:“重阳,酿黍为酒,洁牺牲,作乐,报方社,有中古遗风焉”,报的“方社”即为土地神。

祭田神。重阳节祭祀田神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湖南怀化地区,重阳节有“九月九,去祷土”“九月重阳杀鸡公”之农谚。“所谓‘祷土’,就是重九这天杀鸡买肉,做重阳粑,备足香纸到自己耕种的田土山坡上去祭土(神),以示酬谢。所谓‘杀鸡公’,是用公鸡敬神,祈求来年免受虫害,因公鸡啄虫之故。”[1]794

祭财神。重阳节祭祀财神主要流行于山东、江苏。山东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祭灶神。重阳节祭祀灶神主要流行于两江地区。浙江《平湖县志》载:“农历九月初九……时值新糯登场,家家碾粉做糕,上插彩色三角小纸旗,斋供灶君,名‘重阳糕’。”[2]914浦江县有“重阳灶,节节高”之谣谚[3]613。

祭染布缸神。重阳节祭染布缸神主要流行于山东、湖南等地。染坊业的鼻祖是缸神,传说缸神是汉末的梅福与晋代的葛洪,梅福种植了蓝草,葛洪发明了用蓝草沤靛染青之法,故人们称二人为蓝草仙翁。九月九日,染坊业祭祀缸神,既是祭祖,又祈求染仙保佑,染出好的颜色。《襄樊市志》载:“九月九日有二仙会,又叫葛公会,染布行业加入此会。二仙指葛仙与梅仙。”[4]872

祭山神。重阳节祭山神主要流行于中部及南方多山之地。安徽铜陵县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人们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海南临高县重阳节人们早起到山下,齐声高喊“赶山猫”,实则为祭山神。

祭酒神。重阳节祭酒神也主要流行于酿酒之地。据《山东民俗·重阳节》载,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九九重阳,阳气旺盛,酿得出好酒;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湖北崇阳县民间也习于此日酿酒,有“九月重阳好做酒”之农谚[5]645。

祭“家虎”。黔东北土家族重阳节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6]115。湖北来凤县亦有此俗,据《来凤县志》载:“九日重阳节,家家户户要舂米粑吃,俗称‘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7]464

祭妈祖。在福建临海,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故福建重阳节祭妈祖,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福建莆仙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祭元帝。元帝即最早、最尊的大帝。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祭太上老君。道教中太上老君(老子)的生辰是九月九,故不少地方的人们在重阳节日带上贡品,登高到道观中祭太上老君。

祭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主神、尊神之一。同治年《梧州府志》(卷三)载:“九月九日……重阳登高,聚集登云观。是日,为真武得道之辰,男女少长,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火炮作会。饮酒,抵暮方散,较上巳更盛。”[8]81

祭火神。古人惧火,故人们借助重阳节祭祀火神,以求避免火灾。据广西《昭平县志》载,九月九“壮族谓之‘送火殃’。当天,人们搭一间简易茅房,请道士送火神后将其烧毁,以示防火灾。”[9]531

祭王母娘娘。重阳节祭王母娘娘主要流传于广东南雄市,以求王母娘娘庇护孩子平安长大成人。据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广东志书》载:“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教师建王母会,少年妇女求嗣者常聚数十人。巫师皮冠绯衣、唱歌吹牛角,谓之海角。”[10]78

祭火星神。重阳节祭祀火星神,此习俗主要流传于广东。火星神其实是彗星。彗星通常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光,故民间称之为“扫帚星”。

祭狐仙。重阳节祭祀狐仙主要流传于河北、东北一带。大概狐狸爱偷食家禽,人们便在重阳节日祭祀狐仙以保平安。民国《张北县志》载:“初九日谓之重阳节……是日,俗称‘狐仙诞日’,信者皆杀羊祭奠,谓之‘领牲’,保佑四季平安;巫婆悬灯结彩,以祀狐仙。”民国《桦甸县志》载:“初九日,乡间多于是日祭祀胡、黄二仙。”所谓“胡、黄二仙”,“胡”指狐狸,“黄”指黄鼠狼,皆是狐仙。

祭眼光奶奶。重阳节祭祀眼光奶奶主要流传于山东泰安一带。山东泰安有一虎山,山顶有眼光奶奶庙。传说眼光奶奶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属下之神,专司眼病。九月九日,人们在早饭后,带着贡品到虎山山顶祭祀眼光奶奶,以求全家人免遭眼疾。

祭鸡冠大王。重阳节祭拜鸡冠大王习俗主要流传于浙江浦江县。《浦江县志》载:“重阳节,本县东部鸡冠岩附近各村群众,于是日攀登岩顶礼拜鸡冠大王的风习,不少地区有敬神演戏之举。”[3]613

祭城隍神。重阳节到城隍庙祭祀城隍神主要流传于古代城镇。光绪八年《续修崞县志》载:“九日,祭城隍神”。清初《广东新语·东莞城隍》记载:“自洪武二年(1369),每年九月九日,有司以少牢致祭城隍。”

祭斗姆女神。重阳节祭祀斗姆女神主要流传于天津山东及东南沿海一带。斗姆神传说是北斗七星的母亲,是道教著名的神仙之一。斗姆的生日为九月九日,故重阳节人们祭祀斗姆神。

祭九皇爷。重阳节祭祀九皇爷主要流传于江西南部、广东、福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九皇爷”也叫“九皇大帝”“北斗九皇”。如广东《莲花县志》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时九月初一吃斋迎接九皇菩萨,初九送九皇,其间乡民点‘九皇灯’(9个灯笼),斋戒沐浴,打扫卫生,烧檀香或柏木,打米斋。重阳节午餐设宴过节。”[11]667

二、祭祀祖先

祭黄帝。重阳节祭祀黄帝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南、湖北一带。传说九月九为黄帝龙腾升天之日,为祭祀黄帝这位中华人文始祖,人们往往在九月九日举行祭祀皇陵大典。

祭炎帝。重阳节祭祀炎帝主要流行于湖南株洲一带。炎帝与黄帝一样,为中华人文始祖。株洲古俗重阳节亦举行祭祀炎陵大典。

祭老子。重阳节祭祀老子主要流行于陕西、河南一带。老子为道教之祖,著《道德经》,倡养生之道,加之九月九为老人节,故不少地方民间把祭祀老子的日子选在重阳节。

祭关羽。重阳节祭祀关帝主要流行于东北、四川等地。辽宁海城县每逢五月十三“关帝”的生日、九月九重阳节,都举办庙会。四川《仁寿县志》载:“每年五月和九月,致祭主神关帝。”[12]544

祭范仲淹。重阳节祭祀范仲淹主要流行于山东邹平一带。据山东民国《邹平县志》(卷五)记载,重阳节祭祀范仲淹。

祭岑参。重阳节祭祀岑参主要流行于四川的一些地方,如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即“岑公会”。

祭陈旭。重阳节祭祀陈旭主要流行于浙江钱塘江流域。据《仁和县志·茶槽庙纪》载:明代永乐年间,钱塘江常遭潮水灾害,于是茶商陈旭便出资修建堤坝。由于堤坝不好修建,陈旭跳江而死。后堤坝筑成,永乐皇帝封其为“兴福明王”。因陈旭的生日为九月九,故人们在重阳节祭祀陈旭。

祭祖先。重阳节到祖坟烧纸、拢坟、送纸衣,此俗早已有之,而且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据《归潜志》载:“溪口急流裁燕尾,山腰曲路转羊肠;到郡莅官才九日,过家上冢正重阳。”[13]35福建蒲城重阳节有旧俗“诣先冢焚楮帛,谓之‘送寒衣’。”[14]99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九)载,广东南雄“九月九日,凡新丧者,各备花纸服往坟墓焚化,名曰‘送寒衣’。”[15]173

三、饮食习俗

重阳节是休假之日,是士大夫相聚登高、饮酒、赋诗之日,更是百姓走亲访友、品赏美食之日。

食重阳棕。江南广大地区重阳节习俗,家家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食重阳糕。重阳节食重阳糕习俗较普遍,但各地重阳糕做法不一、名称不一,如河北称“发糕”“枣糕”“花糕”,陕西称“虫虫馍”“案糕”“枣糕”,山西称为“软米糕”“花糕”“油糕”。浙江有些地方称重阳糕为“珠糕”,如《遂昌县志》载:“九月初九重阳节,县城街市叫卖珠糕,甚为热闹。”[16]759

食栗糕。《随园食单》载:“煮果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浙江《象山县志》亦有:“九月九日重阳节,丹城市铺昔有售栗糕一天之风。糕以糯米粉加糖蒸制,置笋壳上,形如饼,上嵌栗肉、瓜子仁、胡桃仁、蜜饯、红绿丝等,味美。”[17]601

食饺子。重阳节吃饺子主要在北方地区。河北《固安县志》载:“重阳节,家家吃饺子,有早起登高之俗。”[18]732

食烙饼。重阳节食煎饼习俗主要流行于北方。陕西《子长县志》载:“九月九为重阳节,俗谓‘九月九,家家有’,是日,家家吃荞麦圪凸,或荞面烙饼,也有以煎饼、蒸馍过节者。”[19]732

食裸头。重阳节食裸头习俗主要流行于广东地区。广东《澄海县志》载:“重阳节……本县民间有‘舂裸头’习俗。裸头是用空心菜、秋瓜叶、白饭草、鸡屎藤、水浮莲、围花叶等植物与米饭一起舂制的。”[20]821

喝重阳酒。重阳节饮酒习俗较普遍,但各地过节所饮之酒各有特色。北方人喜欢饮烧酒,南方人喜欢饮米酒。古人重阳节所饮最多者为菊花酒,亦饮茱萸酒。福建民国《建瓯县志》载:“重阳登高,蒸米粉……饮茱萸酒。”[21]249山西《平定县志》载:“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民间有‘九月九,喝烧酒’之谣。”[22]566

喝重阳粥。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喝九品羹(以莲子、荸荠等九种食物熬成的粥)。在无锡人看来,喝“九品羹”有滋阴补阳、祛病消灾之意。

喝萝卜汤。据乾隆七年山东《昌邑县志》(卷二)载:“重阳……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喝缸面子酒。此俗主要流传于湖北地区。《当阳县志》载:“农历九月九日谓之重阳节,城乡居民依俗例而缸置米酒于自家门前,任人品尝。其酒为‘缸面子酒’。”[23]773

食螃蟹。东南沿海有重阳吃蟹之俗。《补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到了初九日这日,乃是重阳佳节,秋爽斋菊花正开,王夫人便叫在秋爽斋赏菊吃螃蟹。”浙江《文成县志》载:“重阳,乡间谓是日‘坑蟹貌外婆’,溪坑蟹成群爬出洞穴,山民乘机而捉,满载而归。”[24]274

食大豆。江西、浙江有些地方重阳节吃大豆。《广昌县志》(卷一)载:“九月,食大豆,饮萸酒,插菊花,登高山。”[25]41浙江《松阳县志》载:“重阳节,浸泡茱萸酒,尝新豆,食千层糕。”[26]543

食薯芋。重阳节烧烤红薯或芋头习俗主要流行于江西等地。《瑞金县志》载:“九月初九重阳节……家家必起油锅,以大薯为料煎薯包以及其他食品,故俗称该节为‘薯包节’。”[27]787

吃素食。重阳节吃素习俗主要流传于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新加坡人在重阳节祭祀“九皇爷”,家家擦洗炊具,洗衣服蚊帐,沐浴更衣,吃素食“九皇斋”。江西《吉水县志》载:“……素有吃九皇斋的习俗,从九月一日至九月九日,家家吃斋,迎神,转斗,送神,必须打米果敬九皇爷,即使贵客到来,也一律素食……九月九日送走九皇爷,才准开荤。”[28]517

饮金银花茶。此俗主要流行于滇西的乡村。当地人认为金银花是解除病痛的灵丹妙药,重阳节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食毛豆。重阳节吃毛豆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一带。重阳旧俗,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江西《上饶县志》载:“重阳节,苦槠蒸豆荚。”[29]422

食糍粑。此俗主要流传于安徽、浙江、陕西等地。如安徽安庆地区重阳节吃黑糍粑(又称“穿虎皮袄”),意为秋天已过,即将进入隆冬,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的谚语[30]1153。

食芝麻糖。此俗主要流传于广东地区。广东《新会县志》(卷二)载:“九日,登高,饮茱萸酒;吃芝麻糖,谓之‘结缘’;童子竞放纸鸢。”[31]61

食寿面。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山等地重阳节吃寿面,以应重阳祈寿的习俗。

食南瓜。毛南族在重阳节日举行“南瓜节”,各家把收获的大南瓜摆满楼板,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6]220。

四、女性娱乐

对于中国古代的“女儿节”的举办日期,各地民俗有别,有三月三者、七月七者,还有九月九者。

重阳回娘家。重阳节在北方又称“女儿节”。据《北京市志稿》载:北京旧俗,重阳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32]281民国《张北县志》载:“各家搬女归宁,因秋收完毕,休息之意,故谚云‘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以此可见,古代北方的重阳节,实际上就是当今的“女儿节”和“妇女节”。

妇女放假。九月九自古是“公休”之期,当然也是妇女休息之日。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五)载:“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做事。”意思就是各家女子一年四季太辛苦,九月九日不要做任何事情。

重阳不能回娘家。山东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重阳节时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之说法。

给娘家送重阳糕。重阳节女儿给娘家送礼之俗在许多地方均有。浙江《磐安县志》载:“重阳,出嫁的女儿要把麻糍粽子送娘家,称‘担重阳’。”[33]524

给婆家送重阳糕。在浙江、陕西等地重阳节以婆媳两家互送重阳糕为习俗,只是互送的重阳糕质地形状不一。浙江《天台县志》载:“重阳日,娘家要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九个小方糕,表示‘二九相逢’之意。”[34]658陕西《大荔县志》亦载:“重阳节……娘家给出嫁女儿都要送糕。如不送糕,女儿就不拜年。”[35]951

茱萸治心疼病。陕西西乡县重阳节妇女采摘茱萸,据说可以治心疼病。

戴茱萸囊。据湖北《云梦县志》载:“重阳节,饮菊花酒,女眷臂系茱萸囊,以图消灾。”[36]529

做菊花枕头。重阳节做菊花枕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浙江《德清县志》载:“重阳节,乡村妇女上山采摘野菊花,晾干装入枕头,称之为‘菊花枕’,谓可清亮退火。”[37]605《三门县志》亦载:“九月九,乡村妇女儿童上山采摘野菊花,晾干装入枕头,称‘菊花枕’,谓可清亮解毒”。[38]836‍

女婿送礼。重阳节在北方又叫“追节”,女婿于此日要到岳父母家送礼。河北嘉庆《巨鹿县志》载:“重阳,用枣蒸面糕,曰‘花糕’,馈送婿家,谓之‘追节’。”[39]309河北《香河县志》(卷五)载:“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40]265

此外,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日也选在九月初九,其看重重阳节可见一斑。

五、祈求好运

“九九”音同“久久”,故古人在重阳节日,往往做一些重阳糕或其他食品,以祈求“好运久久”“健康久久”等。

做彩旗,求好运。南京、苏州、无锡、扬州、上海等地,重阳节做糕点,往往在糕点上插重阳旗,或红、黄、绿三色做成三角旗帜,或“五色”旗,或“九色”旗,插于重阳糕之上,以求“三阳开泰”。

采草药,求健康。四川有些地方在重阳节日有采草药、求“解毒丸”习俗。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载:“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广东《香山县志》载:“重阳……采百草、卉木等叶,捣粉为丸以食,名‘百件药’。”[10]66

王母会,求子嗣。广东南雄九月初九习俗为请茅山道士举办“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湖北大悟县亦有此俗,据《大悟县志》载:“四姑墩地区还有举行祭祀娘娘菩萨的庙会,俗称‘娘娘会’。”[41]708

烧香,求雨。重阳节烧香求雨之俗主要流行于江西。据江西《新建县志》载,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人们多在这天烧香求雨。

对山歌,求爱情。广东罗定县“九月九重阳节……对唱山歌,锣鼓喧天,像过春节般热闹。”[42]648广西罗城仫佬族最为代表,八月十五、九月重阳,青年男女以对山歌表达爱情。

六、敬老爱老

九月九重阳节,人们不论是“登高”还是“食糕”,皆有“高寿”“长寿”之寓意,故重阳节自古就有“尊老爱老”之习俗。

在古人看来,重阳节饮菊花酒、佩茱萸皆有益于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搜神记》(卷二)有:“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

重阳节最早举办“老人宴”的帝王可能是唐玄宗。据《旧唐书·玄宗纪》(卷五)载:“开元二年,九月丁酉,宴京师耆老于含元殿”。而把重阳节与“敬老节”联系最密切的皇帝当属清朝皇帝康熙。由于生辰是九月九,康熙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举办过两次“千叟宴”。受此影响,重阳节逐渐演变为“敬老节”。

1974年,台湾地区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1989年,我国将九月九重阳日正式定为“老人节”。

七、娱乐杂俗

重阳自古就是“登高健身”之日,大人“登高”,小儿“放风筝”,男人登山饮酒,女人登山采菊,皆益于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踢毽子、唤黄雀、养蝈蝈。江苏苏州重阳节娱乐习俗丰富多彩,据《民国吴县志》载:“九月九日……儿童踢鞯,唤黄雀,笼养蝈蝈,斗鹌鹑,夜半登阳山浴月亭看日月同升。”

放风筝。重阳节小儿放风筝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皆存在,如福建《漳浦县志》载:“重九日,漳南,……儿童于郊原以长绳系纸鸢为戏。风中纵之,高可入云。”重阳放风筝之俗流传至国外,亦有重阳节“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之俗。

赛跑。福建崇安重阳有“赛跑”旧俗,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重阳,城防人多于石泉山登高,今有赛跑夺标之举,游观颇盛。”

骑马射箭。重阳节骑马射箭主要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来源于古俗“射柳”。《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此俗一直沿袭,如金朝《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二)载:“九月九日,拜天,射柳。”

摔跤比赛。宋代即有重阳节摔跤比赛的习俗,据南宋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五)《礼仪·射》记载,庆历五年(1045)重阳节,宋太宗召集近臣在后苑骑射,然后前往崇政殿观看武士摔跤比赛。

赛龙舟。徐葆光的《清代琉球纪录集辑·中山传信录》载:“重阳宴,为龙舟戏。”

酿过年酒。重阳节酿过年酒习俗主要流传于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等地区。如湖北《崇阳县志》载:“民间习于次日酿酒,有‘九月重阳好做酒’之说。”[43]645

学生放假。重阳节可谓古之“教师节”“学生节”。据河北《任邱县志》载:(乾隆二十七年)“重阳,隆师,放学。”再如广西《昭平县志》载:“重阳节,旧时私塾届日散学,故有‘九月九,先生不走学生走’之说。”[44]531

占验天气。古有民谣:“九月九,风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是说看重阳节晴雨天气可预知来冬之气候。如苏州《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二上)载:“重阳日,晴,则冬至、元日、上元、清明多晴;雨,则皆雨。”无锡《民国江阴县续志》载:“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斗牛。浙江金华地区有重阳节斗牛比赛,始于宋仁宗明道年间,经久不衰。

爬杆比赛。重阳节爬杆比赛之俗主要流行于浙江沿海一带,如浙江《温岭县志》载:“重阳,石塘渔民则以攀爬桅杆为娱。”[45]821

桀石。流传于广州西关一带与南海县某些地方重阳节时的儿童游戏。桀石的玩法是,有众多的小孩分为两队,互相掷小石头决定胜负。

总之,九月九重阳节之各地民俗,总体上是“大同小异”,即大都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辟邪消灾”五大基本民俗,同时各地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异风异俗,彰显重阳民俗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区差异性。例如,同是重阳“女儿节”,北京地区是必须回娘家食重阳糕,而山东滕州则是“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此外,重阳民俗亦往往因时而变。例如北京过重阳节:辽代,皇帝带领群臣围猎射虎,输者请客;登高,饮菊花酒;生吃兔肝片,以鹿舌酱拌而食;百姓则采摘茱萸果(男摘29粒、女摘19粒),和酒吞之,以消灾避难。金代,皇帝在重阳节这天要带领宗室到郊外举行“拜天”大礼;百姓家则佩茱萸,饮菊花酒,郊游登高。元代,官家循例登高、饮菊花酒,并以面做重阳糕,馈送亲友;士大夫过“追节”,女婿送岳父母重阳礼,宴请宾客;百姓做荚芦席、重阳糕,沿街叫卖。明代,官家携酒具登高郊游,租亭赁房,雇坊唱曲以娱乐;以面做饼,夹枣、栗馅,谓之“花糕”,糕上插彩旗,谓之“花糕旗”;百姓家是日必迎女儿回娘家吃花糕,谓之“女儿节”。清代,官家是日照例提壶携酒以登高,烤肉分糕、饮酒赋诗;士大夫及有钱人家在家中摆众多盆菊花(谓之“九花”),远看如山,谓之“九花山子”;士大夫是日习惯吃蒸蟹;都中皮货商则往往占雨、占风,“是日晴则皮货贵,是日雨则皮货贱。”[32]317

[1] 怀化市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2] 平湖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浦江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 襄樊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5] 崇阳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6] 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来凤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8] 梧州府志:卷三[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9] 昭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冯沛祖.久久天长——广东重阳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11] 莲花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12] 仁寿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3] 归潜志: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 续修蒲城县志:卷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5] 直隶南雄州志:卷九[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16] 遂昌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7] 象山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8] 固安县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9] 子长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0] 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1] 建瓯县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22] 平定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3] 当阳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24] 文成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5] 广昌县志:卷一[M].广昌县整理本,1983.

[26] 松阳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7] 瑞金县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8] 吉水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29] 上饶县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0] 安庆地区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31] 新会县志:卷二[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

[32] 北京市志稿:卷五[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3] 磐安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4] 天台县志[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5.

[35] 大荔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6] 云梦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7] 德清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8] 三门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9] 巨鹿县志:卷五[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

[40] 香河县志:卷五[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41] 大悟县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2] 罗定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3] 崇阳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4] 昭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5] 温岭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刘海峰(1965―),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博士。

K892.1

A

1006−5261(2014)02−0098−05

2013-05-27

黄淮学院中原民俗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 牛建兵〕

猜你喜欢
重阳节重阳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今又重阳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