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北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冯占闯 张翼 苗会2、中国人民解放军93437部队 张广显
缺口使零件应力应变增大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任何结构或机械零构件几乎都存在应力集中。零构件的疲劳强度取决于局部应力应变状态,因此应力集中部位是结构的疲劳薄弱环节,控制了结构的疲劳寿命[1]。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可以通过实验获取,虽然数据可靠,但是耗资费时,实际操作难度大;也可通过工程图表查询,但只有简单的结构形式可供参考,而针对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复杂受力状况的结构则没有合适的图表可用;还可用经验公式法求取,但因公式资源少,只能用于简单和相似的结构,而且该方法误差较大[2],不利于工程实际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工程实际结构的应力集中系数Kt可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求取[3]。本文采用最大主应力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对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及名义应力法假设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缺口应力集中的严重程度用应力集中系数Kt表示[1,4-6],其表达式如下:作者简介:冯占闯,1988年生,河北省晋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动态设计技术。
式中:σmax为最大弹性局部弹性应力,σ0为名义应力,其中名义应力有两种定义:
一是净面积应力,为缺口处净截面上的名义应力,即图1中的A-A截面上的名义应力。
二是毛面积应力,为构件无缺口时截面上的名义应力,即图1中的B-B截面上的名义应力。毛面积名义应力计算时结果偏大,用于疲劳寿命估算过于保守,而采用净面积名义应力计算与工程实际更接近[7]。
图1 带缺口的板受拉伸载荷时的应力分布
最大局部弹性应力选用最大主应力[7],其表达式如式(2):
有限元数值计算法求解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流程图
本文研究对象为两侧各一半圆缺口板条,尺寸为20mm×20mm,两侧中央各有一半径为1mm的半圆缺口。考虑到结构的对称性,只取其1/4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如图3所示。其中,A0表示净面积,AL表示毛面积,σ0表示名义应力,σL表示拉伸载荷,线段MN(下边)为积分路径。
图3 平面几何模型
在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ANSYS中建立模型,其中模型选用平面4节点单元Plane42,厚度实常数设定为1,所用材料为45号钢,其弹性模量E为200GPa,泊松比μ为0.3。模型划分网格时,对缺口部位网格细化,模型右侧和下侧施加位移对称约束;由于载荷大小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2],为方便计算,因此本例选用均布载荷σL为10MPa,有限元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有限元模型
在求解器中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其最大主应力云图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看出,最大主应力出现在圆孔与下边交点处,其值为30.042MPa。
图5 最大主应力云图
根据主应力性质和载荷方向,可知截面MN是主平面,相应的MN线段为积分路径,在积分路径上提取结果如图6所示,在路径上进行应力积分如图7所示。
图6 路径上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7 路径上的应力积分
基于应力积分值,便可求解名义应力σ0:
式中,σ为第一主应力,s为积分路径的长度,最后根据式(1)可求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而根据理论求解名义应力[6]进而计算Kt为2.704,有限元法计算结果与其非常接近。
式中,σmax为最大主应力,σ0为名义应力,σL表示拉伸载荷,A0为净面积,AL为毛面积。
本文应用 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进行参数化建模,对不同网格密度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进行求解。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由表1给出。
表1 有限元数值计算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
图8 相对误差随网格数目的变化曲线
本文基于ANSYS参数化建模,采用最大主应力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对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及名义应力法假设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
4.1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的结果误差在1%以内。而且随着网格密度的增大,两者间的误差不断减小。
4.2 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数值计算理论应力集中系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进行疲劳寿命估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1]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董志航,廖志忠.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的有限元求法[J].航空兵器,2005(3):15-18.
[3]王正廷,杨兆建,王义亮.基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的采煤机转矩轴设计与分析[J].矿山机械,2013(5):24-28.
[4]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疲劳强度设计[M].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梅凤翔.工程力学上[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徐灏.疲劳强度设计[M].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7]陈容,黄宁.一种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的有效算法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0,17(3):215-218,24.
[8]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应力集中系数手册[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